在职场中,常常存在一批“问题人士”,比如:能力平庸、被人忽视的“隐形人”;外表华丽、不堪重负的“草莓人”;工作麻木、反应迟钝的“橡皮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担当、不肯担当、不敢担当,在工作中难有建树。这种人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隐形人”、“草莓人”和“橡皮人”是职场中最典型的三类“问题人士”。
“隐形人”性格内向,自信心严重不足,在工作中的表现过于平庸,长期下去就会被团队中的成员忽略,无论提拔还是加薪都是被忽略或最后考虑的人选。
当今,优秀的人才应该是能够承受高工作压力的。企业聘用一个职员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问题,而“优胜劣汰”理所当然。
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草莓,却“不堪一压”,很容易被压烂。所以,把“草莓人”比喻一些职员抵抗压力的能力不足,受到挫折不能适当地进行自我调节。他们当中很多人外在条件虽好,却难以取得成功。
于是,“逆商”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逆商(AQ)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按照他的说法,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我有一位亲戚兰姐,她在武汉的某大商场当大堂经理。今年,兰姐所在的部门招聘了一个女孩担任行政助理。“这下可是长了见识。”春节的时候我刚好去武汉,和兰姐聚会时,聊到现在的职场新人,她向我描述起了这位女孩。
兰姐说,女孩子刚来时,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还挺好,文静乖巧,做事认真。但是有一次她整理报表,出了几处错,兰姐说了她几句,她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起来,兰姐劝了好久她才停止了哭泣。
兰姐觉得很无奈:“这小姑娘眼泪说来就来。公司又不是你们家,要是都这样,工作可怎么办?”其他同事也都觉得,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这么禁不起说,很难在工作中进步,也很难适应职场的氛围。
我听完,笑着跟兰姐说:“这就是典型的‘草莓人’啊!”
职场的这些“草莓人”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特点:遇到挫折时抗压能力较差。他们在工作中一旦落在人后或受到领导批评、同事冷落,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心理上很难平衡,往往将过错推卸到别人身上,认为是领导过分苛求自己。这也是一种没有担当的表现,会影响到自己的成功。
职场“草莓人”很难接受挫折和批评,他们往往选择辞职或跳槽来逃避职场压力。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草莓人”的心态和做法将直接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因此所有的职员,特别是是新职员,要摆正心态,从零做起,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努力完善自己。
在工作中,即使确实遇到“穿小鞋”、“坐冷板凳”等情况,也要以端正的态度和理智的观念来平静接受,告诉自己这是进入职场后的“必修课”。同时学会适当减压,如培养业余爱好,多到户外活动等,以便逐步适应。
《橡皮人》是王朔的一部中篇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分反映出当代都市中那一群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的状态。
他们是最糟糕的职员,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于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
职业枯竭是橡皮人的一个显著特征,身体没病,却整天感到“心累”,经常忍不住抱怨。尤其是在一个企业工作多年的老职员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崔志勇从大四开始在一家贸易公司实习。他工作很用心,也很希望能获得认可。但几次因工作和同事发生争执后,崔志勇感觉到坚持原则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不痛不痒,却能混个安稳。
最终,崔志勇在公司留了下来,更把“沉默是金”当成至理名言。在崔志勇看来,现在的工作就像是一块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像崔志勇这样的“橡皮人”对工作渐渐失去了激情,内心充满职业倦怠。而对于那些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因对现实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往往怀揣雄心壮志,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事物。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就会用橡皮外套麻痹自己,而短暂的成功又会让他们建立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直到自己力所不及。
对于那些存在“橡皮”倾向的职场人来说,要想摆脱“橡皮”境遇,首先要加强与上司和同事的交流。除了工作之外,休息时间不妨与上司、同事多一点聚会、交流,不仅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东西,融洽的同事关系还可以增加团队意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职场人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兴趣。除了对本职工作怀有激情外,还要对生活或工作的其他方面保持一定的好奇与兴趣,培养自己对事情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与此同时,职场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制定一些“小而精”的计划,这能让自己的工作有目标,减少厌倦情绪。
积极担当,主动担当,乐于担当。这样的人,离成功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