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已专门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尽管各校的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如有的叫“心理常识课”,有的叫“心理指导课”,有的叫“心理辅导课”,有的叫“非智力因素课”,等等,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即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学知识。例如,湖南省岳阳一中已把心理教育课列入正式课表,每周一课时,一学年完成教学任务。高、初中教材基本相同,但初中主要侧重于学习方法指导。一年教学内容主要是:I.基本篇:a.中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b.人的心理是什么;Ⅱ.动力篇:c.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上、下);d.上课为什么会走神;e.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Ⅲ.智力篇:f.认真感知观察,敲开知识大门;g.怎样记得又快、又准、又牢;h.思维是智力的核心;i.展开想像的翅膀;IV.控制篇:j.调节应试心理,做考试的主人;k.培养良好性格,不断完善自我;l.增强自控能力,做到主动发展;V.人际交往篇:m.树立群体意识,善于人际交往。授课形式不拘一格,有讲授式、讨论式、报告式、小论文发布式等,并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幻灯、录音、录像、制造情境,使学生上课有看的、有摸的、有用的,培养了学习兴趣。
(2)结合教学法
如前所述,知识、技能的掌握必须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必须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由于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众所周知,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广为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凯洛大《教育学》中综合课的五个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特殊认识过程论的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以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而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排斥在课堂教学大门之外。针对这一缺陷,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和该区的崂山中学、潍坊中学的研究者进行了教改实验。他们设计了三段式的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第一段创设的气氛、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的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倪谷音进行的“愉快教学”也是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和思考,愉快地活动和创造,愉快地生活和成长,在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结合德育法
由于德育也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动机、道德目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此,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这种交叉重叠关系提示,心理教育必须也可以在道德教育中进行。例如,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初二(2)班曾举行过一次题为“祖国需要意志坚强的人”的主题班会,班会的形式是自由发言,讨论式。主题班会之前,同学们已从“心理常识讲座”中知道了意志及其品质,以及意志的培养等问题。因此,主题班会一开始,同学们便首先讨论意志与成才的关系。大家列举了许多事实,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热烈的讨论,深深地体会到:天才出于勤奋,意志坚强是能否成才的必要条件。接着会议主持者又引导大家讨论第二个问题,即在每天平淡的生活中,有没有机会表现个人的意志。大家又热烈地讨论开了。同学们从平时的纠正某种不良行为、努力避免外界的干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同学中的团结友爱等事情和行为中,认识到这些平平淡淡的小事和行为,都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并表扬了那些克服各种困难、学习有所进步的同学。最后导出会议的主题:“祖国需要意志坚强的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去拼搏。整个班会气氛热烈、形式多样,有唱有跳,有表演有讨论,每个同学都是班会的主人,既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从其他同学那儿得到启迪。这种德育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又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情感、意志、性格等。
(4)寓于活动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工艺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而且由于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而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课外活动提供大量的实践和创造机会,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自我发现,从而也有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中,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多样化的学习动机奠定了广泛的基础;课外活动中许多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都可以发展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而那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较多困难才能完成的活动,则可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以及正视失败,敢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从以上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课外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也正因为这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很重视在课余时间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健康有益的内容充实学生的精神(心理)世界和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他认为,对学生来说,“如果他的力量得不到发挥,他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就会感到精神上的空虚”进而有可能背离学校教育的轨道。在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里,每天上午上课,下午时间就是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一所只有600多个学生的学校中,却有12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活动小组可参加,不少学生甚至还参加了好几个课外活动小组。他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借鉴。
(5)优化环境法
正像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说的那样,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诸如社会、学校、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心理环境,包括社会风气、校风、班风、家风等都是对学生心理有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为了使心理教育卓有成效,必须优化心理教育环境。怎样优化环境呢?在这方面,湖南省岳阳一中的“四个结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所谓四个结合:一是指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有共同的工作对象,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由半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出现心理的闭锁性、情绪的波动性、世界观的可塑性、性格的差异性等特点,无不对团队工作带来了困难。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相结合,则为之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同时团队组织特殊的教育功能也为心理教育找到了新的契机。学校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同时兼任心理教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如学校对部分打架学生处分后,团委会组织班级团支部以“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应具有哪些优良性格”为中心开展讨论。最后各支部形成共识,明白中学生的过失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不良个性心理特别是不良性格引起的,进而对学生提出了勤俭、竞争、宽容、豁达、大方、守纪等十几种优良个性特征要求,也批判了江湖义气、易冲动、懒散、小气等不良性格。二是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班主任与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制订心理教育计划,执行方案措施。班主任自觉地把心理学原理融入班级管理之中,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对于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仅凭报到单和初步观察来了解学生,只能是初知皮毛,带有片面性,难免造成教育偏差;但倘若在新生一进校即能对之进行心理测验,将有助于科学地了解学生,从而也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增强了针对性。如某班一位同学平时沉默寡言,经YG测试,性格为E型,属于不适应内向型性格,班主任老师便有意创设情境和机会,让她发言,表现自己,并安排她担任班干部,“硬逼”她参加集体活动。如今,她已慢慢开朗起来,在全年级外语文艺汇演中还表演了舞蹈节目。三是心理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即把心理教育原理渗透到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中,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青少年期的心理知识宣传,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并采用为家长上课、集体家访、书信往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联系。四是心理教育与其他科任课老师教学相结合。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心理教育是其中一个子系统。施教者对心理教育不能齐抓共管,则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产生心理矛盾。如果各科任课教师对共同的教育对象能施以协调的教育方法,就造成了一种适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心理教育环境。为此,该校建立了班分析会制度,不定期由班主任召集本班各科任课教师共同分析班里学生的心理世界,商讨教育措施。某班一女同学原来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对学习几近绝望。在班分析会上,全体任课教师统一认识,从课堂上向她提最容易的问题做起,使之常有成功的愉快情绪体验,以逐步树立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心。这一心理教育措施果然奏效,一学期后,她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6)榜样示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