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人员需随时注意来访者的反应,并运用机智、幽默加以调节控制,使来访者不感到拘束,情绪上放松,谈话显得自由活跃,又要善于引导会谈,使自己保持应有的威信。
(3)谈话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即使是表面上的漫谈,实际上也应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科学依据的。
2.咨询会谈的基本原则
(1)要耐心倾听。因为此时听比说更重要。会谈时既要听也要说,在咨询谈话中,更强调要善于听。因为耐心甚至不厌其烦地听来访者倾诉其烦恼,本身就是对来访者的一种安慰、支持和鼓励。只有诚恳地听,来访者才会倾诉出有关的细节及心灵深处的隐忧,倒出淤积于心的块垒,有一吐为快之感。但听时要注意避免并善于打破尴尬局面,可适当运用插话、表态给予鼓励、提示、启发、引导。从而运用熟练的倾听技巧这把钥匙去打开咨询对象的内心世界之门。在听时,要让对方感受到你在耐心地倾听。不宜一直用眼紧盯对方,但可对其作出适当反应,引导或变换话题。
(2)非评判性态度。在谈话时,先不宜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宜对人家的意见轻易批评、讽刺,切忌用讲大道理、上纲上线、空洞说教的方法,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不信任,堵塞获取真情实感的信息之门。因此,在言语、表情和行为上都要表现出非评判态度。当来访者希望听到咨询员的表态时,也宜先弄清情况,再与其讨论,在讨论中将自己的意见渗透进去或明确表达出来。最好通过教育、启发、引导,让其自己做出新的结论,这样印象更深,更易接受并内化。
(3)善于区别来访者的情绪与行为。如果来访者只有不佳的情绪反应,仅为情所困,而无明显的行为活动,那么咨询的重点应是帮助其改善认知与态度,指导其调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如果发现其主要表现行为活动偏离了常态,则重点宜放在行为矫治上。
三、谈话中的有关技巧的运用
为使谈话取得最佳效果,咨询者需随机应变地运用有关技巧,如中断、情绪反射、引导、释义、提问、暗示、移情的处理等,从而使咨询得以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1.中断技巧。当来访者因情绪过于激动或存在思维障碍,而在某一无关紧要的枝叶问题上纠缠不休时,自己如果不好意思迫使他停下,或粗暴打断,但时间又有限。这时需运用机智灵活的具体方法中断其无意义的唠叨,转入所期待的话题。如替他倒杯水,请他取样东西,建议他换个地方再谈,然后自己抢先自然地提出所关注的问题,使其兴奋点转移到应有的内容与范围里来。
2.情感反射。
即当咨询对象所谈的内容离题太远时,可有意识地刺激一下他情绪敏感的问题,使其转移话题。但在初次谈话,情况不明时,不宜使用,以免引起情绪爆发。
3.释义。
当对咨询对象所谈的内容不理解或不很明白时,可征得对方同意后,重复一下并试着解释,看是否准确。
4.提问。
谈话中难免要运用提问,在提问时,要尽量避免或少用以下这些形式:反问为什么,选择性提问,多重问题提问,连珠炮式的提问。过于抽象笼统的提问、责备式提问、诱导性提问、敏感问题的提问等等。在谈话开始时宜少问多听,对内向、寡语的人宜用开放式提问。总之,要灵活运用,以免产生心理防卫或心理依赖,妨碍自身潜力的挖掘与利用。
5.暗示的运用。
暗示是以技巧性的语言、表情或行为,给咨询对象以支持性诱导,从而改变其心理和行为。暗示得当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就成为消极暗示,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言语暗示重在运用保证性语言给来访者以心理支持。要显得自然,避免突然和做作。对那些自卑者宜多予以鼓励性支持和暗示,以期增添其力量与信心。非言语暗示,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与动作等。例如,在对方痛苦时投以同情的目光;在对方失去信心时,给予信任、鼓励的暗示:当对方羞于启齿,吞吞吐吐时表示理解。要避免不耐烦、讽刺、冷漠、斥责的表情。暗示要尽量多地体现积极、正性的态度。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应避免用摇头,耸肩、摊手、左右摇摆等带否定意思的姿势与动作。
6.引导的运用。
咨询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引导:①通过预期目标的引导,使之建立适度的期望值,将其分解为即时目标、近期目标与远期期望。以免因急于求成而难以如愿时,招致失望、埋怨等心理。②通过自我价值、认识的引导,帮助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力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这个系铃人来解铃。使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心理能力得以增强,避免心理依赖。③通过焦虑等情绪适应的引导,以兴利除弊。让其看到适度的焦虑的积极意义。同时,依靠一两次咨询也不可能彻底解除所有的焦急等不良情绪,主要依靠长期的自我努力从而使之对咨询具有正确的认识与期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7.移情的处理。
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对象可能因受益而对咨询工作者产生感激、崇拜之情,转而过于关注咨询者,发生特殊的兴趣,无条件地顺从,不再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甚至对咨询员产生性爱的意识。这些现象叫移情。其中表现出友好、敬佩、爱慕的叫正性移情;拒绝、不满,甚至将咨询员当作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的,叫负性移情。在处理移情现象时,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并作好反移情,即通过移情对象的扮演,从中发现问题,弄清眼前问题与其以往生活经验的联系,找出潜意识中的病根,使其心理症状得以解除;另一方面要慎重对待,当遇到正性移情时,要理智、自制,牢记自己的教育者、帮助者、服务者身份,切忌利用异性的移情干出不道德的事情来。当遇到负性移情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增强心理承受力,甘作“出气筒”,待其逐渐消除移情、恢复理智与冷静后再进行咨询指导。
四、学校心理咨询的具体要求
1.做好必要准备。在咨询指导前,尽可能了解咨询对象有关方面的情况,必要时,先与其老师、亲友、同伴谈一下,以间接了解所需的材料。有心理档案及别的档案材料的可适当参考。
2.场所须安静、舒适、和谐,咨询最好在专门的咨询室,或在其他合适的地方进行。咨询时,不宜让无关人员在场,谈话声音不要让其他人听到,学校也可用心理老师及心理教研室的办公室兼作咨询室,并予以适当布置,尽量幽静、安宁、舒服、偏僻一点,室内要有必要的装饰、桌椅等其他常用的设备。
3.咨询时,要热情相迎,最好先寒暄几句,调节一下气氛,创设和谐、亲切的心理氛围,然后再适时进入正题。
4.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可鼓励、引导来访者谈话,但不宜急于追问或强迫回答。
5.要表现出真挚、诚恳、理解、同情的态度。当对方谈出羞辱或犯过的错误等实情时,不宜表露出警惕、怀疑或厌恶、责备的表情,并表明自己将严守保密的诺言,以取得信任,避免对方产生压力与顾虑。
6.时间一般不加限制。每次结束时,要表明,谢谢来访者对你的信任,并表示在必要时愿继续提供帮助。
7.如发现有精神病或神经症倾向时,可转托精神病专家或心理医师等专业人员会诊,或动员其主动到有关机构找有关专家就诊,但要向其传授有关知识,使其树立信心,看到矫治的希望,解除思想顾虑与精神负担,适当保密,不随意张扬。
8.在尚未充分了解问题的性质及根源时,不能主观臆断,不轻易下断语,不轻率地开处方。提出的忠告、建议、指导,应慎重、科学、可行。
五、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建议
学校心理咨询对预防、矫治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幸福成长,促进德育与学校及班级管理,具有独特的意义,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首先,老师要对心理咨询有科学的认识,看到其作用,并主动去学习有关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咨询水平。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技巧,每位老师在教育及生活中都有用。因此,每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及其他德育工作者更应乐于也善于运用。
其次,针对我国心理卫生尚未普及,心理咨询在学校的历史短的实际情况,学校需通过讲座、授课、墙报宣传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树立正确认识,看到它可以服务于每个正常人,并非仅有心理障碍的才需咨询。学校的心理咨询重点在帮助学生排忧解惑,着重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身心发育、健康、择业等一系列方面的心理矛盾与困惑。学生要去掉顾虑,大胆而主动地去咨询,寻求科学的帮助,以减轻痛苦,少走弯路。
第三,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例如:①向学生推荐介绍《青少年心理指导》等咨询指导用书,让其对照问题自学,进行自我教育,解决或预防青少年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减轻个别咨询的难度与压力。②分班级或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③有条件的宜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热线电话,定期向学生开放,由具有一定咨询水平的老师值班。④通过讲座墙报、广播、校报等媒体,对学生中新出现的带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指导。根据青少年心理闭锁、自尊心强而羞于主动找老师咨询的特点,老师宜仔细观察,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动走到学生中去提供心理服务。班主任也可以将咨询方法运用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
第四,学生心理咨询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倾听。弄清学生存在什么问题,它形成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是什么,当时的情境、背景怎样,学生现在的感受、态度、行为倾向如何。②分析判断。综合多方面情况,经过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倾听及分析,判断出学生问题的性质,弄清楚是属于知识不够,思维方式不当等引起的认知失误;还是属外界刺激或内心冲突引起的心理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情感体验;或者是属于何种心理障碍。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问题的严重程度,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④通过教育、商量、讨论、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对策,并提出相应的配套要求,提出劝告、建议,并要求咨询对象发挥好主观能动性。⑤具体督促落实。如协助并指导学生的心理训练活动,与有关老师、学生、家长联系,取得支持配合。⑥检查、巩固效果,了解学生咨询后的情况,特别是心理状况及行为表现。及时予以强化,矫正新出现的问题,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⑦总结提高,一方面总结自己咨询的经验及教训,以提高咨询水平;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转化为心理能力,以触类旁通,达到预防提高的目的。
概括地说,根据我国学生的特点及心理咨询的要求,老师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各点:
要主动接触,不要坐等回避;
要自觉自愿,不要强迫要求;
要热心真诚,不要冷漠做作;
要平等相待,不要居高临下;
要耐心倾听,不要肆意打断;
要了解尊重,不要猎奇侦讯;
要讨论启发,不要武断灌输;
要适度接纳,不要指责训诫;
要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
要自我领悟,不要包办代替;
要积极疏导,不要压抑遏制;
要科学引导,不要说教附和;
要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
要力求内化,不要强迫服从;
要协同配合,不要孤军奋战;
要守信保密,不要随意张扬;
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包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