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复位后,朱见深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父子情深,天顺八年(1464),英宗便驾崩了,14岁的宪宗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在李贤等正直大臣的推动下,宪宗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拯天顺末年的弊政。他的即位诏书约四千多字,除了客套话之外,对以往的弊政也进行了彻底的清算。43条施政措施,从宽刑、蠲免钱粮、严禁苛敛、选拔人才等四个方面入手,开辟出了一副新气象。
他更是大刀阔斧地为父亲手中的冤案进行平反。成化元年(1465)二月,有大臣上书为于谦洗冤昭雪。宪宗读过之后,道出了一段发自肺腑的真心话:“我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于谦对社稷有功,而无辜被杀,这是没有道理的。”立即为于谦平反。在为于谦平反之后,他又顺势为自己的叔叔景帝平反。有人提醒宪宗:这位亲叔叔曾废了他的太子地位,害得他差点做不成皇帝。宪宗只是说了一句“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抹去。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宪宗恢复了郕王的称号,充分肯定了景帝在位期间的政绩。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举朝上下为之称颂。他们透过这些举措,看到了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宅心仁厚的圣明君主。
历史总喜欢开玩笑。宪宗的人生轨迹并未就此走下去,而是出现了偏差。宪宗的一个小毛病,使得他对文武百官避而不见,让人感到些许无奈。据野史笔记记载,宪宗有口吃的毛病,接见大臣时,话语不多,多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大臣的提案。这种答法,虽然简洁,但影响了他与臣子的交流,不利于处理政务。不见大臣,导致君臣之间的隔绝,自然又给皇帝身边的小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宪宗身边的人,利用他的善良胡作非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他的红颜知己,一个比他大17岁的女人——万贵妃。
万贵妃,小名贞儿,山东诸城人。4岁就进入皇宫,被孙太后看中,留在身边服侍。由于宪宗自幼跟随孙太后长大,两个人便因此而熟识。这位机警聪慧、温柔体贴的宫女,亦母亦妻,和这个自小缺乏母爱、父爱的太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致在太子长大后,仍然对她依赖不已,造成“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局面。
宪宗即位后,马上册封万贞儿为万妃。此时宪宗14岁,万贞儿31岁。一个是君临天下,情窦初开的年轻皇帝;一个是风姿绰约,情真意切的中年美妇。他们爱情的结晶,也在成化二年(1466)瓜熟落地。这个新降生的小皇子,把万贞儿的地位提到了贵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个短命的皇子不到一年便夭折了。万氏亦从此再也没有生育。由此,一场宫廷迫害妃子的序幕便开始了。
皇帝们为了自己的江山能够流传万世,希望自己的百姓能人丁兴旺,也希望自己能多子多孙。万贵妃也深明母以子贵的道理。为了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她对怀孕的妃子一律进行迫害。一旦某个嫔妃出现怀酸作呕的现象,她都会不惜任何代价使其堕胎。要么就是饮药打胎,要么就是趁分娩时害死皇子。成化五年(1649),柏妃千辛万苦生下一个儿子,到后来也没能逃脱魔爪,不到3岁就被害死。万贵妃不但恃宠横行宫中,甚至对朝政也有所染指,与大学士万安互通声气,干预朝政。
在万贵妃的庇护下,更是出现了太监弄权的现象。汪直就是继王振、刘瑾以后另一个专权太监。汪直,广西瑶族人,曾在昭德宫侍奉过万贵妃,因此夤缘而上。成化十二年(1476),汪直更是全权负责西厂事务,权势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西厂不仅在规模上要超过东厂,而且办案范围也超过了东厂。汪直为了显示自己的办事能力,不惜制造一系列的冤假错案,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庶民不安于业”的局面。民间鸡犬不宁,人人自危。除了汪直,成化年间有名的太监梁芳、陈喜、钱能、韦兴等人,也是通过巴结万贵妃而飞黄腾达的。
正是在万贵妃和太监的乱政中,成化初年曾经出现的欣欣向荣景象不复存在。在小人把持朝政下,政治可以用江河日下来形容。成化荒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方术之人得宠。李孜省,是研习符篆的术士,以驱鬼召神为幌子,深得宪宗的信任,宪宗竟然任命他为通政使。从此,许多方术之人都得以挤进官僚队伍。僧继晓也因此得到了宪宗的信任。他凭借着进“秘术”而日益受宠,他的私生活也就愈发不守清规,经常留妇女于寺,日夜交欢。宪宗得知,不但未归罪,反而先后赏赐给他十余名宫女。喇嘛教也得到了宪宗的垂青。宪宗曾封扎巴坚为大智慧佛,他的诸多弟子也由此受封国师。
成化荒政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传奉官。所谓传奉官,实质是皇帝直接授官给自己信任的人,打破了明朝祖制所规定的任免大官要廷推,小官要经过吏部铨选的原则。由于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考试和选官程序,各色人等都得以进入国家机关。他们中有工匠、画家、医生、和尚、道士等各类人物。这一下子,宪宗朝就热闹了,而且也混乱起来。原本由深受儒学教养的士大夫们管理的国家,成了三教九流汇聚的政府;甚至出现了“末流贱伎妄厕公卿,屠狗贩缯滥居清要;文职有未识一丁,武职亦未挟一矢”的乌烟瘴气局面。也就是说,由于传奉官的封赏过多,朝政开始混乱,有不识字的文官,也有没拿过弓箭的武将。
不管怎么样,宪宗对于爱情是执着的。当心爱的万贵妃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以57岁的高龄去世后,宪宗郁郁寡欢,到了八月就驾崩了,此时他才40岁。宪宗是继朱元璋之后,明朝皇帝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平心而论,宪宗并不是一个坏皇帝。他不惩办贪污国库钱财的太监,他不罢黜“万岁阁老”万安,他不取消渐成祸患的皇庄,是他不分情形的宽厚害了他。他安置了郧阳的流民,解决了几代朝廷的忧患;他镇压了瑶民起义,又有自己睿智、英勇的一面;他能和自己心爱的万贵妃至死不渝,又是一个有情之人。实在找不到什么词汇来概括他的一生,也许只能用“平庸”二字来解释。
在他统治的23年中,内没有影响太大的农民起义,外没有边患的严重侵扰,算得上是波澜不惊地平稳过渡,不至于被后人所诟病。虽然政治上也呈现出日趋腐败的现象,但是他总算有一个好儿子——孝宗。不过,不管怎么样,宪宗终于把一个还称得上完好的明朝江山顺利交接给了孝宗。在孝宗的领导下,明朝又进入一个中兴的小高潮。
§§§第六节 朱明最后一个没有污点的皇帝
明孝宗
土木堡之变对于朱明王朝的伤害是巨大的,偏偏其后的皇帝宪宗拥有执着和宽厚等美德的同时,却不具备一个合格的统治者的特质。好在他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个侥幸存活下来的男孩成了明朝中兴的全部希望。
无法继续生育的万贵妃为了独自占有宪宗,对后宫中任何有喜的嫔妃都狠下毒手。朱祐樘是幸运的。他的母亲纪氏,只是一个在宫中负责内库、管理书籍的宫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宪宗临幸。正是由于母亲纪氏的身份卑微,万贵妃并未亲手处理善后事宜,朱祐樘被顺利地生产下来。此后的岁月,由于太监张敏、废后吴氏以及宫女们的全力保护,他得以安心地在安乐堂里无忧无虑地成长。朱祐樘又是不幸的。成化十一年(1475)五月,当宪宗慨叹自己膝下无子的痛苦时,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救下孝宗的太监张敏,勇敢地告诉了宪宗事情的真相。惊喜交加的宪宗,立即传见了这个奇迹般存活了下来的小皇子。6岁的朱祐樘终于见到素未谋面的父亲,从此开始了皇子的优越生活。可是一个月以后,他的生母纪氏就莫名其妙地暴卒,疼爱他的张敏也随之吞金而死。自己的荣华换来了亲人的死亡,不知这些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
不管怎么说,朱祐樘终于幸运地活了下来。仅隔半年,在十一月他就被册封为太子;并得到宪宗的生母周太后的保护,生活在祖母的仁寿宫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平安无事。朱祐樘与万贵妃的一次对话,让我们看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的杀机。万贵妃邀请朱祐樘去做客,周太后反复告诫他不要吃任何东西。朱祐樘很听话,当万贵妃让他吃东西时,他回答道吃饱了。当万贵妃又让他喝汤时,他却脱口而出:“怕有毒。”一个6岁的孩子竟然会说出这种话,表明他始终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中,时刻怀着戒备之心。他的生命受到威胁,太子的位置更是差一点不保。成化二十一年(1485),在万贵妃枕边风的蛊惑下,宪宗准备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幸亏这时泰山连续七次大震,才打消了迷信的宪宗的念头。
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给17岁的太子留下“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遗言后,便与世长辞。朱祐樘从此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时期——弘治中兴。孝宗一上台,就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简任大臣是其中的核心。为了能够让正直大臣可以一展身手,孝宗首先对父亲宪宗身边的宠佞进行了清理。太监梁芳、韦兴、陈喜,术士李幼孜、邓常恩、赵玉芝、僧继晓等人先后盎下狱定罪。紧接着,孝宗开始处理与他们相勾结的佞幸小人。只会高呼万岁的大学士万安首当其冲。当着其他大臣的面,孝宗把万安进给宪宗关于房中术的奏折拿了出来,让万安羞愧难当。不久孝宗就把他罢了官。刑部尚书杜铭、吏部尚书李裕、左都御史刘敷、礼部左侍郎黄景、兵部尚书尹直等只会拍马迎合、无助于国事的大臣,也被孝宗一一打发回家。
而这些官职的空缺,孝宗并未随意添补,而是采取谨慎的态度,选拔出一批正直大臣接替他们的位置。首先进入内阁的就是徐溥、刘健。徐溥为人宽厚,刘健学问精深,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更有效地识别人才,弘治元年(1488),孝宗让吏、兵二部将两京文武大臣、在外知府守备以上的官员列出名单,把他贴在文华殿的墙壁上,并随着官员的升除、罢免进行修改,让自己能够对这些人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由于孝宗注意任用贤能,弘治一朝出现了一批廉政而有才华的名臣,其中著名的有王恕、马文升、刘大夏、谢迁、李东阳等人。随着这些官员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弘治中兴的时代来临了,同时革除了宪宗的弊政。成化末年,传奉官达数千人。孝宗即位后,淘汰了大部分传奉官;同时罢遣禅师、真人及西番法王、国师等一千多人。
孝宗还在政治上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在经济上,注意减免灾区的赋役,并成功地治理了为祸长久的黄河河患。从成化年间开始,黄河泛滥严重。孝宗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任命了大批能臣治理黄河。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到任后,采用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组织人手在决口处先开了河,打通漕运,解决了南北通航的问题;接着疏通了贾鲁河、孙家渡与四府营的上流,分掉水势,然后修筑了一道360里的河堤。这道河堤保护着运河的平安,使黄河不再因泛滥而冲进运河,影响漕运。皇后的两个弟弟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孝宗一面安抚朝臣,一面痛斥亲戚的行为。这下子,两方面都要给皇帝面子。于是,产生了握手言和的局势。没有廷杖,少用特务的孝宗,自然受到朝野上下的一片好评,这些士大夫们感觉到了政治空气的空前轻松。
孝宗在外廷,善于用人,注意营造和谐的内外关系。在内宫,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历代皇帝,无不是拥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而孝宗只有一个张皇后,再无其他的嫔妃。到了弘治三年(1490),由于孝宗无子,大臣们纷纷要求孝宗纳妃,以广子嗣,但都被孝宗拒绝了。他坚持与皇后张氏宛如民间伉俪,一同出双入对,倒也拥有了其他皇帝所没有的后宫和睦。
不过,从孝宗的性格来看,他只能做这些修补性的改革。这个从小命运坎坷的皇帝,留下了“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八个字的评语,离开了他的帝国。回顾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手笔,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功绩。比他父亲的庸要好,比他儿子的混要强。夹在这两者之间,才显得他英明。他尊重老臣,但却放纵外戚;他听从言官,但也宠信太监;他严以律己,但却教子无方。我们今人不能苛求古人,但和真正有作为的治国帝王比起来,明孝宗还差得很远。而在位的17年,除了小恩小惠地笼络大臣,他又做了什么有利于民的大事呢?弘治中兴,不过是朱明王朝这个受了土木堡之伤的病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治疗,却把更大的病灶潜伏在肌体内,随时会发作。
§§§第七节 荒诞的武宗
明武宗
与明朝其他皇帝相比,他更象是一个普通人。即使在各具特点的明朝皇帝中,他的荒诞不经,他的特立独行,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弘治四年(1491),一声男婴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大明皇宫。坚持一夫一妻制的模范夫君孝宗,终于有后了。而且,这个男孩的生日非常特别。他生于弘治四年九月廿四日申时;按生辰八字来说,就是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时,而按时日月年的顺序,正与地支中的“申酉戌亥”的顺序巧合。这在命理上称之为“贯如连珠”,乃大富大贵之相。
28岁的孝宗,对这一迟来的爱子钟爱有加,为之取名厚照,希冀于他以后能光耀后世,两岁即册封他为皇太子。孝宗本是个苦命人,生母纪氏是被宪宗无意中临幸的宫女,至死都没有名分。小时候为了免遭宪宗宠妃万氏的毒害,孝宗一直生活在皇宫中一个偏僻的角落——安乐堂,直至6岁才同他父亲相见。当孝宗还沉浸在父子相认的喜悦中时,母亲去世的噩耗又传来了。虽然他贵为皇太子,但万贵妃却一直不能容忍他,多次同宪宗提及废黜之事,宪宗也一度被说服。幼年丧母,缺乏父爱,储位不稳,这些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事实上,孝宗的童年一直生活在压抑当中。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对照,他给予了朱厚照更多的自由。武宗自幼酷爱骑射,喜欢舞刀弄剑,孝宗不仅未加批评,反而大加赞扬。而且,武宗自幼聪明伶俐,八岁就出阁上课,诵读深奥晦涩的儒家理论。这对一个孩童来说,无疑是一种摧残。但武宗当日学习的儒家经典,次日就能熟练地背诵。对于老师更是彬彬有礼,仪态端庄。每当老师退席之时,武宗必然恭敬地目送老师。至于繁琐的宫廷礼节,他更是了然于胸。每当孝宗亲自考察其学习进度时,武宗率领臣僚趋走迎送,显得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