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育工作与幼儿园保教目标
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保育,就无法完成幼儿园的任务,也无法达到、实现幼儿园的主要教育目的。保教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过程,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包含了保育因素。例如,在幼儿盥洗时,既包含了讲卫生、不生病的保育内容,也包含了形成幼儿良好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因素;又如,在剪纸粘贴活动中,既有教幼儿剪、贴的基本技能的教育内容,又有正确使用剪刀及胶水等保育因素。幼儿园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完成都需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才能完成。许多保教目标的实现更是和保育员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幼儿园智育目标中的“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可以在许多保育工作中进行培养,如吃东西的时候;又如,“萌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这一德育目标的实现,离开了保育工作、离开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是不现实的;至于体育目标,更和保育工作紧密相连。具体地说,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都与保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对幼儿的健康成长直至日后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改变,保育观也从原来的随意化、经验化、家庭化、被动消极的保育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主动积极的保育。
总之,婴幼儿阶段是奠定身体健康基础的时期,实行必要的保育措施,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育环境,培养婴幼儿谋求保持和增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是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任务。
1.3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意义
保育工作是托幼机构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且,由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保育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1.3.1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需要精心的保育
婴幼儿身体的生长还处在一个柔弱的、不断完善的、未成熟的阶段,如婴幼儿的骨骼成分中,水分比较多,无机盐成分较少,骨化没有完成,骨骼坚固性差,容易变形或骨折;婴幼儿的皮肤表层薄,易受感染;婴幼儿的呼吸道较窄小,黏膜下血管和淋巴组织很丰富,发炎时,黏膜容易出现肿胀;婴幼儿膀胱小,泌尿道对尿的浓缩功能较差,所以排尿较频,尤其要注意外阴卫生;婴幼儿神经功能兴奋占优势,抑制力差,单调的或过于持久的活动容易引起疲劳。以上所举的婴幼儿身体方面生长发育的部分特点,说明婴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各个器官的活动功能还不完善,这些都需要成人时时刻刻关注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帮助婴幼儿顺利度过生长发育这样一个稚嫩的时期,使他们身体生长发育良好,体格健壮。
1.3.2婴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成人对其照料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这可以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来说明。婴幼儿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很差,他们还不能够完全独立地照顾自己,也不能独立地保护自己,必须由成人来看管和照顾,所以婴幼儿对成人有依赖性,成人对婴幼儿负有保育和教育的责任。婴幼儿的独立性要培养,心理能力要发展,都要在保育和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说,根据婴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他们需要成人的关心和照顾。
另一方面,保育工作还是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健康的婴幼儿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开阔的心胸、稳定的情绪。保育工作能使婴幼儿感受到被人爱护的温暖与愉快,感到安全,而婴幼儿期感受到的温暖、愉快与安全感会给婴幼儿以后心理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1.4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原则
1.4.1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一、培养低龄儿童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保教工作必须从低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以培养低龄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素质和智能素质为目标,贯彻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原则,在吃、睡、玩、穿衣、盥洗、大小便每项生活内容中,都要贯彻保育和教育两项任务,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岁以内的儿童,采取个别教育方式;1~2岁儿童仍应以个别教育方式为主,可短时间分小组进行一些集体游戏活动;2~3岁儿童除采用个别教育、小组活动外,可适当组织全体性的活动,如游戏、做体操、说歌谣、听故事、观察、散步等,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为宜。
三、根据低龄儿童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强于抑制的特点安排活动
做到方式多样、动静结合、自由活动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相结合、室内室外活动相结合。所有活动要在有专人负责和相互配合下进行。
四、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启发诱导
教育内容既要适应低龄儿童心理与体格的发展特点,又要比发育水平略有提前,但切忌拔苗助长,强加于低龄儿童。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启发诱导低龄儿童的主动性,利用他们直观性、好动性、模仿性与好奇性等特点施教。
五、适应低龄儿童个别差异,尊重低龄儿童个性,给予较充分的活动自由
教育方法以鼓励表扬为主,善于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采用讲解说理的方法。
六、成人要做低龄儿童的榜样
成人要做低龄儿童的良好榜样,爱护和尊重低龄儿童,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要求一致。
七、革新抚养方式,重视低龄儿童独立性的培养
在成人帮助下逐渐练习吃、睡、穿衣、入厕所等生活能力及运动、玩耍能力,切忌过多包办,培养低龄儿童勇敢、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八、根据低龄儿童不同年龄的需要,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要保证睡眠、饮水、进食、活动的适时适量,精心照顾低龄儿童度过每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始终保持他们情绪的稳定和快乐。
九、为低龄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环境要绿化、美化,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配备适合低龄儿童年龄的玩具、教具、运动设备和活动场地,使之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十、托儿所应与家庭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的参与配合。
1.4.2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必须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创造适宜的物质环境是保教结合的必要条件;
第二,良好的精神环境造就良好的心理健康,保教人员的情绪与情操、幼儿园生活的丰富有趣、保教人员正确引导的教育方法是构建幼儿园良好精神环境的三方面的重要因素;
第三,保育与教育充满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要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
第四,幼儿教师和保育员要各自做好本职责的工作,并加强工作的协同性;
第五,教师和保育员要了解每个幼儿,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保育与教育。
1.5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婴幼儿的保育工作是多元性的,是从生理和心理着手,并相互影响。从目标的角度出发,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5.1婴幼儿营养的保育
托幼机构要根据婴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及对营养素需求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科学、平衡的膳食,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要制订婴幼儿平衡膳食食谱框架表,按其制订每周食谱,并尽量做到四周不重复。
1.5.2婴幼儿生活中的保育
一切保育工作都应从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从婴幼儿健康的角度考虑科学安排,托幼机构的保育,还体现在一日活动中。在婴幼儿活动时,应该有明确的保育措施,如组织婴幼儿参加体育锻炼时,要为每位孩子准备两套毛巾,用来垫背和擦汗;在用餐点时,也为孩子准备两套毛巾,用来擦嘴和擦脸;每次盥洗后,要为孩子准备一次性消毒后的小毛巾供使用。婴幼儿在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保育有午餐、午睡、大小便等的管理,要具体落实在班级每一位教养员的工作中,并实施指导与督查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得到及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1.5.3婴幼儿活动中的保育
托幼机构要在充分认识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卫生学的原理和原则,如有机体的生物节律、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始动调节、动力定型、镶嵌式活动、保护性抑制),制订和安排适合各年龄段婴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生活制度和各项活动,使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能得以增强。
1.5.4婴幼儿环境中的保育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对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压力的承受力弱,因此,创造清洁卫生的环境是托幼机构的重要工作。每天的清洁、消毒工作都应该做到一丝不苟、认真完成,真正有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对公共场所要进行有目的的消毒液喷洒,确保环境中空气的净化。
1.5.5婴幼儿安全中的保育
安全工作是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根据托幼机构的实际情况,可以铺设有安全保障的软场地,使婴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安全的保障。托幼机构要将培养婴幼儿的安全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自助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安全教育中,教会婴幼儿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主动、独立地处理遇到的安全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婴幼儿的安全。同时,各人员规范的操作更是婴幼儿饮食和生活安全的保证。
1.5.6婴幼儿心理的保育
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分析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尤其对婴幼儿存在的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睡眠障碍、排泄障碍等种种心理问题,提出恰当的、符合婴幼儿实际的保育措施及预防矫正措施,以促进婴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1.6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发展趋向
未来的保育工作呈现出以下一些基本发展趋势:
1.6.1完整的健康观和“三位一体”的保育模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类对于健康的理解停留在“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基于这一健康观,早期托幼机构普遍注重儿童的身体保育。当然,这是不完整的。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生态学的流行,健康观发生了质的变化,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落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全状态。完整的健康观辐射在保育的实践上,就是“生理-心理-社会”一体化的保育模式,这也是当今0~6岁一体化保育的基本发展模式。
这种整体保育模式将保育内涵扩展到了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等领域。
一方面表现在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参与:近30年来婴儿心理学、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将基础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和保育实践正在形成一种潮流。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保育的内涵更为完整和科学。
另一方面,保育内涵的扩大,也对托幼机构保育者提出了更新保育观念和知识结构的要求。面对托幼一体化进程和当今学前儿童发展中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保育者的培训、保育知识的更新将是未来保育者发展的方向。
此外,“三位一体”的保育模式也对托幼机构、家庭和社区提出了优化大环境、相互联系、同步保育的目标。可以想像,在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和社区公民的育儿责任感的同时,未来的社区将是一个个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健康的、安全的环境,给每个儿童创造一片健康发展的空间将是每个社区公民的责任。
1.6.2托幼机构“保教结合”的性质及对“保育者”的界定
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托幼机构区别于各级各类学校的特殊性就是保教并重。而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也是0~6岁一体化中托幼机构的基本任务,这一性质是由托幼机构教养对象的年龄特点、集体生活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保育和教育并没有真正平等,保育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
保、教地位不平等与托幼机构对于“保育者”及其工作职责的界定有直接关系。可见,在目前人们的观念中将“保育者”界定为“保育员”是不科学的。
所以,托幼机构“保育者”应该是托幼机构的所有教养人员。加强教师的保育意识,提高保育员的教育知识势在必行。
保育和教育充满了学前儿童生活的全部,保教结合关系应该是自然、灵活的,需要各位教养人员密切配合,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创造保育和教育的最佳环境,使学前儿童随时随处受到良好的保育和教育。
1.6.3保育的个别化趋势
注重个别化保育建立在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这一规律基础之上,这种发展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身体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过程中,如生长类型、性别和成熟类型等方面,还表现在心理发展的速度和发展进程中。
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于保育提出的要求就是个别化保育,个别化的保育实施是优质的保育的基础,只有个别化的保育才能真正立足于促进每个婴幼儿的发展。
在0~6岁保育一体化进程中,对于低龄儿童的保育尤其要强调个别化,这是由于其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年龄越小,个别差异性就越大,个别化的保育要求就越高。
对于机构而言,个别化保育的实现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保育者和学前儿童的比例要适当,二是要创设有效的环境,三是要大力提高保育者的专业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