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礼堂到坦克仓库 在重庆看山看水,你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奇妙,因为他将只属于重庆的那份灵动之气融汇在这山水之间。但最让人感叹的却是上帝赋予重庆人特别的灵气,让他们可以在山水之间,云蒸雾缭之际展现不同的美。
今天的重庆,飞架大江的长虹与小桥流水,鳞次栉比的高楼与吊脚小楼,时尚繁华的步行街与老梯陋巷,散发出不同气质的美感。
游走在金碧辉煌的人民大礼堂和衰破不堪的坦克仓库之间,重庆人如同游走在天上人间。不同的美就在这样的距离之间产生。
有时候,真的闹不明白,上帝赐予人的感悟力为什么会这样的丰富,以至于在各种反差中都能发现出美来?
在重庆,每一个人几乎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在重庆,你不难体验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和撞击。在中国,你无法找到一个城市能和重庆类似。
人民大礼堂
重庆的夜,就像一幅泼墨大写意山水画,朦胧中透着诗意。古时夜景,油灯、蜡烛、火把之微光,星星点点。而今,江、山、城、楼万家灯火,重庆的夜,梦幻又璀璨。在五光十色的灯光映照下,新重庆不仅美在山水岸边,而且美在城市内部的各个角落。
而在这些角落中,蔚为壮观的人民大礼堂无疑是山城夜景中的亮点。在大礼堂背景下,人民广场几千人自发的壮观集体舞蹈,成为重庆的特色景观。
1987年,一部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伦敦大学著名专家教授共同主编增订出版的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一书,首次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国内著名建筑共43项,其中重庆人民大礼堂排列第二位。
外形看起来有点像天坛的人民大礼堂跟朝天门、解放碑一样成为重庆地标性建筑。
彩绘色调浓艳的人民大礼堂,很喜庆,很中国。
解放初期的重庆,是我国西南行政区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当时却没有一座稍微像样可供接待内外宾客下榻的用房。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刘伯承、******、贺龙等主持下,于1951年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筹建一座能容纳数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和附建一个招待所。
大礼堂1951年6月动工,1954年4月落成,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65米,其中礼堂高55米,内有五层,现用四层,可容观众4206人。
大礼堂采用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办法,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这类建筑华丽、庄严,虽不完全实用,但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震慑力,是建筑结构中最高等级的代表,是继北京和沈阳故宫后的精美奇巧的东方建筑代表。
大礼堂琉璃瓦顶,大红廊柱,白色栏杆,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重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三个特点:第一,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由于受木材长度、粗细、易燃易腐等局限,建筑体不可能很大,除了利用高的地势和巨大的台基烘托外,还借助于群体的有机组合,以取得宏伟壮观的艺术效果。人民大礼堂不仅地势高,而且台基宽阔坚实。第二,中国古建筑主要以建筑围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显的轴线关系,串联和并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组。第三,古建筑要比例匀称。大礼堂屋顶各部分曲线优美、柔和,向上微翘的飞檐,使本应下压的大帽子屋顶反而随着线条的曲折,显现出向上托举之感,宽厚的正身和宽阔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体现出庄重的美。
大礼堂最初建设时曾命名为“西南军政大会堂”,建成后即正式命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改名“重庆人民大礼堂”至今。
近年,重庆市耗资7000万元装修翻新人民大礼堂。会场花费数百万元贴上26万张金片,金碧辉煌。用料精挑细选,屋檐上有17万块孔雀蓝瓦片。墙上彩绘更属顶级,只有北京故宫、天坛采用。大礼堂屋檐上原本的油画也不再是以前简单的旋形圆圈,而被换成金龙和玺彩绘,用金色和青绿底色强烈反差作用,在一片凝色的底色上面,遍绘耀眼的金色纹饰,把建筑点缀得金碧辉煌。更令人大感惊讶的是,大礼堂每个座位下面都有一个直径为15厘米、深为2米左右的独立送风口,源源不断地输送冷暖气,务求让出席的代表感受到“冬暖夏凉”。
大礼堂是重庆市的象征、标志性建筑,而金顶则是大礼堂的标志。修复后的大礼堂金顶瘦身达到三吨,但外观、尺寸没有丝毫变化。除了图案形态上与以前有区别外,光泽度也大大提高,特别是大量用上金箔,光一反射就使屋檐更加闪亮了。
坦克仓库
“北漂”就是漂泊在北京的一些寻梦人。
黄桷坪108号,四川美术学院,也漂泊着一群被叫做“黄漂”的人。
大量艺术家聚集的四川美院,充满着一种现代、散漫、自由的气息。一个原来的坦克仓库,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基地”,现在还有个挺学术气的名字——重庆当代艺术中心。
在重庆或中国西南艺术圈子里,提到“坦克仓库艺术中心”,许多人都会为之动容。因为它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创艺术基地,重庆的一个人文地标。
地标,这个时尚的名词,成为与时尚沾点儿边的人们口头熟极而流行的词语。
一个城市,想在一道又一道的华丽风景之中,留给人们一个可以和民众生命发生关系的地方,成为最时尚的城市名片,那无疑就是这个城市的人文地标了。
不知缘于什么原因,美国纽约第69团军械库举行了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会;意大利威尼斯的潜水艇生产基地诞生了一个已有110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投下大量炸弹的德国卡塞尔的废墟上,创建了国际艺术界举足轻重的卡塞尔文献展。这几件当代艺术的重大事件都似乎和军事扯上了关系。
也许是偶然,中国也有这等事。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坦克仓库隐匿在九龙坡区那条叫“菜市口”的街区,以前这里曾是四川美院的一个池塘,“****”时成为附近的兵工厂名副其实的“坦克仓库”。如今也与中国当代艺术扯上了一点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坦克仓库不再放置坦克。几经波折,昔日的坦克仓库重新回归美院的怀抱。
发端创立“伤痕”和“乡土”画风的四川美术学院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四川油画的代表作——油画《父亲》已经成为中国美术文化的历史性里程碑。《父亲》的作者、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教授正是“坦克仓库”计画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他把改造后的40多间工作室,提供给全国范围内一流艺术家和国外艺术家进驻,把这里作为更注重前沿性、当代性和学术探索的艺术创作基地。这块曾经用于备战的土地,被改造成没有火药味的艺术战场。
如今,已没有一辆辆两栖坦克擦身而过,但在坦克仓库入口的空地上,一辆锈迹斑斑、多少还残留点威武气质的旧式坦克成为中心的标志,无论刮风下雨,依旧摆着。
穿上一层玻璃衣裳的坦克仓库B库,衰破不堪的墙上,刷着1970年代气吞山河、富国强兵的标语口号,历史感与现代感在这里水乳交融。推开安静而寂寥的斑驳铁门,墨与松节油的味道透出房间弥漫着整个走廊,完全不似想象的神圣和神秘。
大厅,艺术家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谈论艺术。里面的人多数年轻,他们在等待,等待着命运的突变。因为这里的确不缺奇迹,你可能前一天还落魄潦倒;后一天,你就成为了点纸成金的人!
仓库被隔成了大大小小的房间,画家们放着怪里怪气的音乐,说着云里雾里的怪话,涂抹着莫名其妙的作品。
“开‘城’布公——第一届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工作室开放日”里,也许是因为名字太酷,艺术展竟然引起很大的轰动。喜爱艺术的重庆市民,懂或是不懂的人,纷纷赶来,带着或好奇、或仰慕、或探秘等各种心情而来。40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集体公开亮相,他们白T恤、牛仔裤,工作室外的空地一溜排开自助餐长桌,大屏幕不间断播放各个工作室的艺术作品,如同一个大型的酒吧。
原本被人搞得高深莫测的艺术,就在这一刻离人们的生活这么的近。尽管有些人并不热衷艺术,来这里纯粹是因为坦克仓库这名字太酷,但通过这种很有意思、很有创意的形式向市民展现艺术,艺术的确变得容易让人接受。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从兴建的那天开始,其目标就是要办成一个延安、一个黄埔、一个硅谷、一个飞地……一个艺术家的摇篮。
环视周围高敞而陈旧的军事工业的建筑遗址,再过10年,也许这里就是中国艺术界的黄埔军校。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在说到重庆的时候,除了夜景、美女之外,能够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起这个城市还有一个艺术时尚名片、新地标——“坦克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