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峭山坡、曲折石阶、重重叠叠依山而筑的捆绑房、吊脚楼填满了回忆,在临江的窗户边看江景……昏黄的灯光下,陋巷危墙上剥落的色彩,犹如一个良辰美景虚设的意境,裹在城市的漫天大雾中。
而如今一栋栋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排排现代化的商店琳琅满目……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危崖深壑之间,架起了数道蜿蜒纵横、错落有致的立交桥。当年纤夫艰难爬行的江滩上,崛起一条浩气如虹的沿江公路。座座楼宇四周,点缀着悦目的花圃草坪,让闹市的红尘喧嚣到此止步;扇扇窗户之内,衬映着华贵的风帘翠幕,幸福人家的和睦温馨隐约可见;仿古的商业茶楼一座座开始林立在时间的废墟上,把吊脚楼式的山城意象无限朝江边铺展……繁华的景象、热闹的气氛,使人们早已记不起“粪门”这个词了,更忘却了当年的硝烟滚滚、刀光剑影。
硕果仅存通远门
重庆的新区改造已经没有了旧时模样,但几个城门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分散在一条条马路中央,像一座孤岛一样淹没在阵阵车流中。钻七星岗通远门洞子到较场口,这是重庆人到解放碑走惯了的老路。两个通车的隧道常被人认为是通远门城门。其实真正的通远门是旁边那座需要拾阶而上的小门洞。
走近通远门,被风化的褐色条石变得灰蒙蒙的,上面长了不少的青苔,一根根黄桷树枝丫从石缝中钻出来。一段古老城墙就这样沉默无语地端坐着,被磨得光滑的石台阶见证了重庆城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站在城墙之上,右面可以眺望七星岗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几十年前的老房子以及它背后古朴的下三八巷。
深掩在城市腹心中的通远门,一座城中之城。古今交织,让人别有一番感慨。当年,通远门的城门洞上,还有两扇厚重的木门。木门内,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在城墙边是香火鼎盛的赵王庙。而城外,则是连片的低矮房屋。没有了以前城里繁荣、城外荒凉的对比,两边高楼包夹中的通远门也无法告诉你如今的里外了。
那座小小的门洞是重庆城唯一的一座陆上城门,也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座,历来是重庆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由通远门城外的七星岗经枇杷山到两路口,在此分为两条路。一条经上清寺过嘉陵江到川北,另一条则是过佛图关经大坪、歌乐山到川西。
历史上通远门曾经是座出名的军事要塞,城门外的七星岗则是一片乱坟岗。一首流传至今,以城门为内容的《重庆歌》中唱到,“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
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是由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石基构成的。南宋末年,彭大雅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指挥使戴鼎筑大城,清初再修通远门。1929年,国民政府首任重庆市长潘文华凿穿通远门,一改老重庆城市格局,600年不破的通远门城墙被打通。通远门依然存在,却有了城外城内的感觉。作为老重庆城乡的分界线,通远门城墙两侧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的通远门,默默的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重庆古城九开八闭17座城门,历600年沧桑变迁,如今只剩下通远门和东水门两座。东水门空余城门,只有通远门还残留着一段城墙,可谓硕果仅存。
以崖为墙,是通远门的雏形,以后的千年岁月中,在这简陋的舞台上,有无数的人间悲喜剧在此上演。
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哥所率蒙古军分三路侵蜀。如果当时蒙古军的作战方略不是先占钓鱼城的话,那通远门作为重庆城唯一的陆路通道,势必与蒙军展开一场血战。1259年,“上帝之鞭”蒙哥功败身死,通远门暂时免去了刀光之灾。18年后,忽必烈强攻重庆,守将张珏率众抗击,血溅通远门。
明末清初,张献忠率部数十万,绕道江津从菜园坝登陆,夺取佛图关,卡死了明军路上唯一退路。经6天激战,起义军炸塌通远门转角城墙,一举攻入重庆。
张献忠攻入重庆后,杀人如麻,十室九空,通远门外大白天也有老虎上街拖人。张献忠杀人过多,怕扔在江中污染水源,便将人拖出城外埋葬。通远门外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直到1922年杨森在重庆推行市政改革,通远门外的乱葬岗逐渐变为大马路,建起了房屋,才算有了活人气。
在金汤街与民生路交汇处的城墙基部,曾有几处用途不明的小洞,如今已被封。小洞高约1米,宽约0.5米,深不过0.3米。这些小洞形状大小类似佛龛。重庆人划拳有“七星岗闹鬼”俚语,由此折射通远门的居民摆放佛像以求平安的心里,而那些类似佛龛的小洞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远门最后一次大修在清代,这小门洞自然也是当时的遗留。仔细观察小门洞的内里就会发现,在里面天井似的两侧墙体上,各有4个从上到下一字形排列的小洞,离墙顶和地面各约2米左右。小洞,每个也约有100平方厘米的面积,从大概位置上看,估计应该是通远门老城门门柱的活页处。
岁月无情,世事无常,通远门残存城墙约百米,城门原来筑有的瓮城、鼓楼、炮台,由于年代已久,业已全毁。
2003年7月16日,重庆市渝中区政府立项,正式确定修建通远门古城墙遗址公园……2005年,斥资8000多万修建的主城区唯一的遗址公园——通远门城墙公园开放。墙体已经补修,城墙上的箭垛也已恢复。
城墙上的古炮台里,有两门仿照清代“将军炮”式样的大炮;城墙下是一组雕塑,展现当年攻城和守城的激战场面,攻城的攻得猛烈,守城的守得顽强。
城墙顶上还有三座浮雕,叙述着三个与通远门相关的筑城、守城与攻城的历史故事。
城内前区广场上,《炒米糖开水》和《滑竿》两个民俗小品雕塑市井味十足,再现了早已消逝的旧时风俗,唤起老重庆的温馨回忆。
通远门,上上下下写就了老重庆多少沧桑?多少故事?
不再苍凉东水门
十多年前,沿着打铜街一路向下,经过一长串陈旧黯淡的石阶小巷,就来到了朝天门隧道接长滨路的高架桥,穿过高架桥下的人行通道,就来到了东水门上的城墙垛口。再沿着石阶往下,一个拐弯,东水门赫然出现在跟前。
东水门古城墙的苍凉和雄浑震撼着一颗颗寻觅历史踪迹的心。近观古城,石阶梯次,城墙剥落,老树盘根,似乎每寸城墙和每块石阶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从高高的梯坎爬上去,宽大的城门气势非凡。只是大块的石条间漏出宽大的缝隙,让人感叹年代久远。城门边摆着一个被废弃了的炉子和破锅,城墙被熏得黢黑。出东水门上行,是东水门上巷,几十米的巷子房屋陈旧,到处是黑色的墙壁,炉灶在巷内冒着青烟,二楼破烂的木梯直接立在路上……
修建于明代的东水门,是重庆老城正东的大门,是目前仅存的老重庆两道古城门之一。城门并非正对江面,而是朝向北面。门上城楼已不复存在,古城墙城门宽3.1米、高4.5米、厚6.6米。属石卷顶城门洞,附近有石城墙一段,也许是其所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缘故,该门未设瓮城。
东水门面临长江,气势巍峨。当年东水门下就是最繁华的码头,依山而凿的石梯通向依山而建的东水门,石梯两旁,各式商铺林立,商贾云集,茶楼、饭馆、客栈生意繁忙,人来人往,是旧时重庆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是昔日重庆城市商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见证和标志。
清代之前去南岸采买、郊游或往来滇黔的旅人,都得穿过东水门,去码头乘船,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人烟稠密、街市繁华。清代的东水门一带也是会馆集中区,重庆的八大会馆,就有湖广会馆、广东会馆和江南会馆建在此处,见证了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的那段沉重历史。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城垣已拆,到处可以出城,改由望龙门渡江,这里才冷落下来。在20世纪70年代,航道局在附近打了一个非常深、长的遂道,同时,重庆地下的许多地道也与此相通。
2005年9月,整修后的东水门不再孤单,与湖广会馆建筑群、东水门上巷一道形成了一个古迹参观游览胜地。
现在,在东水门古城门、古城墙之上,一条石板街蜿蜒曲折,在它的两侧是一至三层的黑瓦灰墙小楼。小楼的窗棂、楼板都是用木头做成,醒目的红灯笼挂在门楣上,呈现出明清风格。
城墙下的旧木房被改建成黑瓦白墙的仿古建筑,显得古色古香,韵味十足。而以前的斜坡沙坝已是平坦的滨江公路,汽车从这里急驶而过,让人难以想象这里原来环境的狭仄与破旧,以及典型的爬坡上坎陡斜的地势。不远处是新建的湖广会馆,明清建筑风格,这一带夹杂着人文旅游与现代休闲的双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