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水宵灯”夜山城
夜晚,江风习习,无语的宁静,宵灯更映字水。闲坐,江岸灯火,若隐若现,山水之城就这样在宁静中陶醉。登高,星光渔火,半明半昧,朦胧江景就这样弥漫温馨,抚慰着疲惫的身心。重庆,一座属于夜晚的城市。从油灯渔火,到电灯流光,再到动感灯饰的时代,每一个夜晚都是那么的令人心醉神迷。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融汇于灯火之中,上与繁星、下与两江辉映。在宛如天上街市的山水重庆迷失自己,在字水宵灯的绮丽夜景中放逐心灵。烟雨散尽一棵树,字水宵灯夜山城。登高望远,山风微微,几欲乘风归去。静坐街市朝天望,江天溢彩人未眠。漫步流连,渔火点点,呓语归去来兮。古语云:“不览夜景,未到重庆。”重庆的夜不是简单的繁华,而是一个璀璨的生命立体。多山多谷的城,把空间的立体审美价值几近完美地表现出来。灯不很密,但有致,灯不很亮,但与星空同体。旧志载:“重庆两江交汇,凿崖为城,沿江为池。入夜万家灯火,层见叠出,高下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与星月交灿。”
山城的夜自古雅号“字水宵灯”,为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之一。巴渝十二景,重庆史上记载的发起者是乾隆朝知县王尔鉴。王尔鉴,字熊峰,河南卢氏人(今河南信阳),雍正庚戌年(1730)进士,乾隆十六年(1751)由山东济宁知州,降任巴县知县。他被载入了重庆史册,并被后人称颂,乃是因他编纂的地方志中将明代渝城八景“汰三增七”变为清代巴渝十二景,成为沿用了近250年的重庆名片。
“字水宵灯”,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此,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而两江浪卷金花,满天繁星,与人间灯火上下浑然一体,俯仰顾盼,情境各异,如梦如幻,故曰“宵灯”。“宵灯”更映“字水”,风流占尽天下。
山水之城的万家宵灯与江面的点点渔火交相辉映,令重庆的夜晚不再寂寞。立于江岸山颠的王尔鉴,为水天仿佛一色的“字水宵灯”奇景所迷醉,写下“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的诗文。
坐山拥水,层峦叠嶂,山水相辅,便成钟灵之地。“字水宵灯”流传至今,越来越让人陶醉。
山城夜景的特色,一得益于起伏的地势和依山而上错落有致的重重楼房,城在山上,山在城中。二得益于两江环抱,双桥相邻。两江粼粼的波光与满天的星斗交相辉映,占尽山光水色。
一百多年后,老城变“高”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在主城制高点——枇杷山公园红星亭观夜景。70年代末,人们在新的制高点——佛图关鹅岭公园冠鹅峰上建造了一座高40米的瞰胜楼(两江楼)观景。再后来的观景点,便是南山“一棵树”。如今,夜景成为重庆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已有80多年历史的路灯管理机构,近30年来,为主城区新装路灯13万多盏,形成了“山、水、桥、路、房、船”相互结合的城市夜间景观。重庆观夜景,各处各点自有其妙。
当一排排绯红的晚霞在天边渐渐褪尽,夜色像一层朦胧的面纱罩向大地。远远近近的灯光开始跳出,一会儿,这里亮起一盏;一会儿,那里出现一盏。灯光在迷离的夜雾里闪烁,很快,零星的灯光重叠起来连成一簇,又合成一片。一会儿工夫,整个山城都变成了一片连绵不断、层见叠出、高低井然、错落有致、曲直相映、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车辆舟船的流光,穿梭于茫茫灯海之中,给夜的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两江波澄银树,浪卷金花,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遍地华灯若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撩人耳目,动人心旌。
登上枇杷山顶红星亭,凭栏鸟瞰,万紫千红的夜景犹如一幅硕大无比的立体画卷凸现在眼前;放眼四处,万家灯火璨胜群星,在脚下熠熠生辉,恍若银河浮涌;凉风吹拂,树影婆娑,又如身在蟾宫攀桂。细看远近灯火,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窗灯排列有序,高楼大厦错落其间,灯海似又无序,令人眼花缭乱。朝北俯瞰,山城的标志——人民大礼堂,彩灯描绘出的轮廓,雄伟壮丽;华灯簇拥的体育场、文化馆,犹如两座神秘的宫殿。向北望,长江大桥上排列整齐的玉兰花灯带犹如长虹卧波。车灯流光如流星闪过,天上的街灯好像降临人间;向南眺,菜园坝火车站华灯齐放,流光溢彩。多彩的喷泉,如天宫撒落串串晶莹透亮、璀璨夺目的珍珠;向东看,朝天门码头色彩斑斓。万家灯火倒映江中,犹如黄灿灿的金子在闪烁,在跳跃;西望鹅岭,耸立在冠鹅峰的瞰胜楼,串灯勾画,玲珑剔透。遥看南坪高楼挺拔,与后面南山、图山、真武山相连,胜似珠嵌锦屏。灯海向天宇,恰似静静流淌的扬子江水。
站在鹅岭公园最高处——瞰胜楼俯瞰,渝中半岛犹如一艘豪华的巨轮正乘风远航,长江和嘉陵江宛若两条飞舞的玉带。座座大桥飞驾南北,栋栋高楼鳞次栉比。夜色迷茫之中,全然看不见远近山脉和房屋的轮廓,取而代之的是一团团、一簇簇悠悠闪烁的灯光。披着光的山,带着光的水,点缀茫茫苍穹的每一盏灯、每一簇光,仿佛就是一首诗、一支歌、一个动人的故事……
站在南岸龙黄路垭口附近的“一棵树”下,吹着凉爽的山风,放眼西北方,面对从天际涌来的两江流水,你会看到渝中半岛像一艘巨大的航船,而居高临下的瞰胜楼,恰似巨轮的眺望指挥台,两杨公路、菜袁公路的街灯串珠成链,照亮巨轮的右舷。长江大桥和嘉陵江黄花园大桥架起的两条彩虹横跨两江,南岸、渝中和江北的灯火交相辉映,互为呼应。层见叠出,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的整座城市,在夜空的衬托下,难分天上人间。山城就像一位穿着缀满钻石的衣裙的仙女,全身闪烁着绚丽的光芒,而两江就像两条五彩的带子,缠绕在仙女的手臂上。
行走在南滨路上,一边是玲珑精致的茶园、酒吧和饭庄,另一边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渝中半岛夜景;耳畔不时传来悠扬动听的乐曲声,鼻子里充盈着令人陶醉的酒菜香气……
乘艇夜游两江,从水上观看灯海,又是另一番感受。满城的灯火沿江而上,远处高楼大厦的灯,似与星空相连,天上的星,地上的灯,浑然一体。俯看水中,万家灯火倒影水中,形成无数金银光柱,游艇掀浪,光柱瞬间变成无数彩带。
朝天门广场上的灯火倒映在江水中,水中就像有一条长长的火龙。一条条轮船或在江水中行驶,或在江边停靠。身处游轮上,像遨游在无际的星空。天下夜景在渝州,万家灯火不夜城,天上星、水中月、人间灯,天地一色,恍如仙境,辨不清何处是水,何处是岸……
这夜这景,就像一幅泼墨大写意山水,朦胧中透着诗意,沉醉中又有几分自然的清醒。融进这般山水之间的感觉与体味,除了在山城重庆,天下又有何处可从中寻觅?
行游提示
山城观夜景,最好的季节是在仲春至初秋,最佳的时间是雨后放晴的夜晚,空气洁净,能见度高,视野广阔。而仲秋至初春,重庆是多雾的季节,雾季临高赏灯海,灯光有如星光,树影婆娑,群楼绰约,给以人梦境般的感觉,又别具诗情画意。
观赏山城夜景有几大去处:南岸区南山上的一棵树观景台和大金鹰,门票15元,可谓“隔岸观火”;枇杷山公园红星亭、鹅岭公园上的瞰胜楼,身临其境纵览两江;朝天门两江游的满江红游船,环绕扬子嘉陵,360°全方位立体饱览山水之城。
摄影提示:重庆终年少霜雪、多云雾、冬暖、夏热、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历代诗人对“巴山夜雨”多有吟咏。前往重庆旅游和摄影的最佳时间在春、冬两季,夏季酷热,秋季多雨,都不适合摄影。要拍摄夜景,重庆周边有不少山都可以满足要求。
链接——回溯巴渝十二景
古巴渝十二景
在中国,从宋代开始,各地的史志官员就有了评选城市美景的传统,明清时期尤盛。当时全国各地编志的官员,都要做这项工作,不同的是有的编成八景,有的编十景,有的则编十二景。千百年来,重庆夹两江而拥群山,依岭筑居,楼房层叠。春雨秋雾,江山迷濛。夜来万灯明灭,接天映水,别有韵致。重庆深藏于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是历代文人骚客彰显了这座山水之城的独特个性。
历时近250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的巴渝十二景,重庆史上有记载的发起者是清代乾隆朝知县王尔鉴。他将明代渝城八景“汰三增七”变为清代巴渝十二景。
王尔鉴是一位能吟善赋的诗人,他流连于山水间,探幽揽胜。他倾全力编纂的《巴县志》,其中一块重要内容就是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带有王尔鉴个人极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他对名胜风景的审美要求是:“其趣在月露风云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临俯仰,别有会心……空灵飘缈,在有象于无象之间,最称奇妙。别具幽趣,空灵不著色相……”他所选取的巴渝十二景,都说得上空灵,美的地方恰巧是难以说清楚的那一部分。而对明代渝城八景中的孔殿秋香、觉林晓钟和北镇金沙,由于没有空灵感的景致,他以歌乐灵音、字水宵灯和缙岭云霞取而代之。
金碧流香
“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举目远眺,水阔天空,南山翠绿,赏心悦目。最妙在清风拂来,暗香扑面。”
人民公园,曾是“金碧流香”的所在地金碧山。汉时在金碧山分祀“金马碧鸡”,宋淳祐年间(1241—1250),制置使余玠在此建金碧台。明郡守张希召于台上建金碧山堂,乾隆朝郡守书敏也在此建过金碧亭。当年,巴县县衙就在金碧山下,王尔鉴寻迹登山漫步探香,写下“巴山耸秀处,金碧有高台。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江环千嶂合,云度九门开。每一凭栏眺,清芬拂草莱”。传说这香气就是不远处县学的书香。
1929年,金碧山被辟为中央公园,1939年5月3日、4日,日军飞机轰炸重庆,金碧山堂被炸毁。1950年,中央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
黄葛晚渡
“南纪门外大江对岸南城坪,有黄葛古树,偃盖渡旁。雨余月际,遥睇江烟苍茫间,舴艋往来,飘如一叶,亦佳趣也。”这就是王尔鉴笔下的黄葛晚渡美景。
作为美景,黄葛晚渡征服了文人墨客;作为渡口,它见证了重庆发展的历史。黄葛渡与南纪门隔江相望,每当夕阳西下,过江人互相争渡的景象,在北宋初年就已形成。民国29年,黄葛渡、野猫溪等渡口出现了机动船。1980年7月1日,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天堑变通途。黄葛渡停止摆渡,片片白帆飘进历史深处。
统景峡猿
“桶井多奇胜,寻源景不穷。好山偏窈窕,曲径更葱茏。挂树千猿跃,窥天一线通。桃源花落处,几度诳渔翁。”这是清代文人周开丰笔下的统景。
渝北区的统景其实原名“桶井”,因境内峡谷峭壁酷似桶状,人入其间,有坐井观天之感。桶井峡以猴子驰名四方,崖上曾经猴子成群,所以清代王尔鉴选定的“巴渝十二景”,将其定名为“桶井峡猿”。后来,“桶井”更名为“统景”,意谓此处集山川之秀,统天下之景。
云篆风清
云篆山距巴南区鱼洞约8公里,形如鱼脊,高耸盘曲。王尔鉴在《小记》中写道:“人行山脊,沿青林翠霭间,宛如云扶足下,随风荡漾,武夷九曲不啻矣。”
王尔鉴漫步林间,隐约听见牧童樵父,相率讴哑而来,飘然如担云夹雾,可仔细寻找却难觅其所在。于是他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佳句,“风送云为御,云盘山几重。如何非象马,偏是走蛇龙。涧影环飞瀑,江涛曲泛松。偶闻樵子唱,余韵袅前峰。”
洪崖滴翠
王尔鉴曾咏:“洪崖肩许拍,古洞象难求。携得一樽酒,来看五色浮。珠飞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阳里,波光点石头。”
以前,新华路一带林木苍翠。小溪从山林间渗出,沿大阳沟、会仙桥流至洪崖门,形成一道瀑布。无雨时,水珠星星点点滴落崖下,被阳光映得如绿珠碧玉,文人骚客称其为“洪崖滴翠”。
如今,洪崖洞已成民俗风貌区。人工复制的“洪崖滴翠”四个大字上,从人造岩石上流下涓涓细流,虽无当年“珠飞高岸落,翠涌大江流”的气势,但仍能让人从中想象曾经的美景。
歌乐灵音
“山上松杉翳日,遇风雨则万籁齐鸣,人以为上方仙乐。”这就是王尔鉴笔下的歌乐灵音。
相传“歌乐灵音”源于歌乐山顶峰的云顶寺。大殿屋檐上悬挂12个铜铃,山风一吹,铜铃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和着阵阵松涛,人以为上方仙乐!
云顶寺原名二郎庙,为纪念二郎治水的功绩而建。每逢久旱不雨,乡民们便会抬着二郎神像,巡游四乡祈雨。20世纪50年代末,为修土高炉和炼钢,云顶寺被全部拆毁。现在旧址上取而代之的是巴文化雕塑廊。“半山烟云半山松”的歌乐山主峰常年为烟云缭绕,偶尔传来的阵阵没有铜铃相伴的松涛,有另一番“歌乐灵音”的味道。
海棠烟雨
“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
薛涛诗中的意境确实让人陶醉。从烟雨路到晓月路不到一公里的距离,是古人赞美的“海棠烟雨”美景之所在。昔日的海棠烟雨已随烟云散尽,只有镶嵌在烟雨公园上的“海棠烟雨”对人讲述着昔日盛景。
海棠溪,发源于南山北坡,由西南向东北蜿蜒十余里,溪边以前长满了海棠树,每当春雨降临,淡烟微布,细雨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