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因与衰老
生物的寿命是按照“出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的规律进行的。把这一遗传基因中的预定程序排列起来称为生物钟。生物钟在染色体端粒中走动,端粒随细胞的每次分裂而缩短,决定着生命的最大极限。从一组34名百岁老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寿命与遗传和优生有密切关系。生物的细胞从胚胎开始分裂,连续分裂50代便死亡。
哺乳类基因研究中发现,在小鼠H一2区至少有6个基因位点与寿命有关。免疫系统是防御内外环境变化的第一道防线,用生命早期的抗体生成反应证明,免疫反应高的小鼠较反应低的长寿。
近来,免疫遗传学研究表明,百岁老人HLA—DRW9基因出现频率较中年人少,HLA—DRl频率高,因此认为DRW9是危险因素,DRL是有利于人体的长寿基因。再者就是染色体端粒与衰老有着密切关系。端粒长度随增龄而缩短,端粒酶则能消除这种进行性缩短,这样将来就有可能在基因中对抗衰老。
基因对寿命影响的研究尚待深入,尽管世上确有不少长寿家族,但不能“宿命论”。环境因素、代谢速度、应激能力及生活方式等后天条件对寿命的影响是肯定的。
(3)细胞凋亡与衰老
细胞死亡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凋亡与坏死。细胞凋亡又称生理性死亡、程序性死亡或主动死亡。它与细胞坏死有着许多本质上的不同。坏死时细胞膜崩解,细胞质溶解后流出来,激活了白细胞,使得周围组织发炎。而凋亡相反,细胞膜皱缩,细胞核及DNA断成碎片,细胞仍被细胞膜包着,最后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凋亡与胚胎发育、变态性退化、维持细胞数量的恒定有着密切关系,对控制细胞增殖、分化及癌变也有重要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评为1994年的研究热点。细胞凋亡是由许多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所以称为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也就是细胞的衰老死亡。
(4)内分泌系统与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与人的生长发育的密切关系的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的分泌细胞也随之减少,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相应降低,靶细胞的受体与相应激素结合的过程减弱,激素效应的减弱导致衰老变化的发生。
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或神经内分泌衰老学说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衰老学说之一。生物体的发育、成熟、繁殖和衰老实际上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过程。衰老的特征和进程在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系间存在较大差异,而相同种系每代间或家庭内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同样的细胞和分子组成不同种类或不同家庭的个体却导致了不同的寿命,这就显示了由于基因信息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组织细胞对不同生存环境适应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生物体在不同生态环境下长期生存所形成的。这种强烈的程序性过程通过控制内分泌系统对细胞生长、分化的调控使其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存活最长时间,而其最适环境的改变(包括经济情况、职业和意识形态、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环境污染情况、噪声以及药品和食品等)势必会造成内分泌调节功能在精确程度上的差异,并进而影响到细胞的代谢过程。生物体衰老的基因程序性过程是由细胞代谢过程来表达的,因而内分泌系统失调所引起的细胞代谢失调可能是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医学家特别注意到生长激素随年龄增长而明显衰退的现象,与此相应的衰老症状也出现,如肌肉萎缩退化、脂肪增加等,目前美国很多医生用生长素来控制过速衰老。
由上可见,内分泌系统对衰:老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且尚未完全弄清,但是可以肯定内分泌系统在机体老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弄清神经内分泌系统在衰老中的作用,对于阐明衰老机理和衰老过程,建立合理的延缓衰老措施以及有效防治老年性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免疫功能与衰老
人体的胸腺是使人获得免疫力的源泉,人的寿命是以胸腺功能是否正常为转移的。机体的T细胞与B细胞(均为机体的免疫细胞,称为细胞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的数量和功能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T细胞功能、数量的下降都超过B细胞,B细胞功能相对亢进,产生大量抗体,既能杀死诸如细菌等病原菌,也能杀死人体内的正常细胞(即指自身免疫现象),直至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免疫系统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具有防病抗病的功能。免疫功能受种种因素影响,呈动态变化。
一是遗传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遗传背景。不过,直接由遗传而引发的免疫病极为罕见,这类患者一般在婴儿期就夭亡。遗传对免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疾病的易感和不易感方面。举例来说,流行性感冒是欧美人的大灾星,白种人不但易感且受害程度远甚于黑人和黄种人;黄种人易患乙型肝炎;这些都是遗传因素影响免疫功能。 二是年龄影响。免疫功能有发生、发展和衰退过程。从婴幼儿期到少年期,是免疫功能从不完善向完善的发育期,到青年期免疫功能达到高峰,中年期之后渐次下降,进入老年期细胞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明显衰退。正是由于这种生理性变化,儿童和老人是疾病易感人群,尤其易发生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毒感染和哮喘。
三是疾病影响。创伤、烧伤影响免疫,最怕合并感染,人所共知。肿瘤、白血病和肝炎等,也会使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在人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各不相同,各有所长,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不能相互代偿,相反还会相互抑制,所以需要维护平衡。抗肿瘤和抗病毒、抗结核、抗麻风等细胞内感染,靠细胞免疫;而抗细菌、抗寄生虫、抗原虫感染等细胞外感染,最有效的是体液免疫。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免疫受抑制,使免疫平衡偏离,加重病情,典型的例子是艾滋病。此外,消化道出血和便血,也会引起因抗体丢失造成的体液免疫力下降。四是临床治疗的影响。放疗、化疗、激素治疗、抗生素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一般都抑制免疫功能,由此引发严重的感染合并症。手术治疗有双重性,创伤、失血降低免疫功能,若手术切余的是肿瘤,因解除了抑制,恢复期之后术者的免疫功能有可能升高。五是营养影响。长期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尤其是抗感染免疫能力降低,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战乱地区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
健康中,遗传因素实际所占的影响度远不止15%。
两个男性,同样的生活方式,同样大量吸烟,30年后,一个得了肺癌,而另一个却没有得任何肺病;两个女孩,同样的身体条件和生活方式,几乎吃同样的饮食,一个严重超重,已达到肥胖病的程度,而另一个却始终保持苗条的身材;有些人天生就不能吃辣椒、对牛奶中的乳糖敏感,而有些人就没问题;一个人父母的寿命长,其子女寿命一般也很长。
因此,遗传因素的作用其实被夸大了一倍,大约占到30%。即由于遗传不同,其生命质量会大相径庭,寿命可能相差数十年。
遗传对于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一是天生的衰老速度差异:即有些人天生衰老速度就快,而另一些人天生衰老速度就慢。那些衰老速度慢的人可能寿命更长。
二是通过遗传到下一代的具体组织器官的机能强弱来实现的:即不同的人其天生的组织器官的机能强弱是不同的。一个人往往是天生机能比较弱的器官影响了其整个生命质量和寿命。
事实证明,寿命长短的遗传性事实上就是衰老速度快慢的遗传性。
因此,衰老速度的快慢是具有很大遗传性的。因此,两种方式对于生命的健康都影响极大。
应该看到造成衰老的原因是复杂的,至今人类并未找到提高寿命的有效办法。,抗衰老医学任重而道远,但它充满了希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日新月异地前进,人类最终能够延长寿命,从而使知识和经验有更好的积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更加进步。
“男性不如女性长寿“有新解
雄性寿命平均比雌性短,这个结论早已不稀罕,无论是在人类世界还是动物界,这样的规律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女寿命差距却日益上升,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男性寿命负增长的现象。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口组织多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总的趋势来看,男女平均寿命都在增长,但女性的增长幅度要明显大于男性。
目前,男性平均寿命要比女性短5~10年,而且在一些国家,这种差别还在逐年上升。
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男性比女性寿命少1年,到了80年代则少两年,进入21世纪后,差距拉到了5年。而在英国,男女间的寿命差距,已经从1985年的5岁,增长到了2005年的7岁。美国男性也比女性短寿7年。
2007年初,日本公布了全国人口寿命最新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日本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8.56岁,而女性为85.52岁。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已达到世界第一,男性则排在世界第四位。
鉴于此,各国科学家都试图找到男性比女性短寿的原因。有许多有趣的解释。
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细胞及分子运动学教授大卫·葛兹平克曾经表示,女性寿命长是因为女性的器官机能衰老更慢,更易保持年轻。“我们发现,男性的心脏从18到70岁时,其活力衰减20%~25%。70岁以后,心脏向全身供血的能力最多可减少为年轻时的3/4。
相反,同龄女性却没有这种衰弱的情况。”同时,女性的脑萎缩比男性慢。这得意于女性更喜欢用五官来观察问题,经大脑思考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有利于刺激大脑,保持活力。
而瑞典的科学家则认为男性好斗是短寿的原因。瑞典的一项调查发现,70%的交通事故是男性司机造成的。2006年,俄罗斯20~50岁年龄段的成年男性,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数字比该年龄段的女性高出75%,比欧盟国家高出4倍以上。这都是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在作怪。
也有观点认为,基因优势导致女性的寿命优势。从遗传学上讲,女性继承的性别染色体为xx,男性为xY。人体内有一种参与修补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与x染色体有关,所以女性天生多一个修补基因。另外,调节人体细胞代谢的某些酶基因也定位在x染色体上,它能加快细胞的更新,保持肌体的活力。在这方面,男性同样处于劣势。
从男女分泌的激素来看,男性雄性激素较多,而雌性激素较少。实际上,雌性激素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因而女性抗感染及抗病毒的能力要比男性强。同时,雌性激素也有利于胆固醇、脂蛋白代谢,因而女性的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远比男性要低。相应地,由此引起的死亡率也低。此外,女性月经、孕育和哺乳等生理现象,以及爱哭等特点,也使其比男性更长寿。
无疾而终——·生命质量的极致
我们所研究的大多数生命体均会发生衰老,那么有没有不发生衰老的生命体呢?确实在地球上遗留了一些生命体是不发生衰老的,从生命的潜在意义上说,它们是永生的生命。如某些非活动期的病毒。
生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核酸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的合成,还有细胞的分裂活动等。蛋白质合成需要20种氨基酸和各种酶参与催化;每一种氨基酸的合成也有多个步骤及多种酶的参与。细胞核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须先合成4种脱氧核苷酸,每种脱氧核苷酸的合成也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完成的。还有RNA合成、脂膜的合成、多种维生素的合成都是需有一系列酶(活性蛋白质)的参与和密切配合的过程。同时,生命活动还需要能量的代谢,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参与能量代谢的酶有近百种之多。
因此,即使像细菌这样简单的生物,要独立完成其生命活动,所涉及的代谢合成酶也有好几百种。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否否独立存在,并且能否无限延续下去,关键在于它的生命活动能保持完善的代谢酶系统。
人的自然寿命,是指在理想情况下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寿限,是根据生物学的普遍规律及动物实验结果推测出来的。关于人的自然寿命,科学界通常的说法有三种:
(1)人的生长期约为20一25年,以生长期的5—7倍推测,为100—175岁;
(2)人的性成熟期在14—15岁,以性成熟期的8—10倍推测,为110—175岁;
(3)人的细胞分裂次数是50次,平均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以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相乘计算,为120岁。
无论以哪种方法推算,人的自然寿命都在百岁以上。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两千多年前即已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天年应达百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