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华夏桂西南尚存的未被人类过度开发的古老山脉,山中诸山皆绿,诸峰皆秀,无石不奇,飞泉流瀑,峦峰叠嶂,古木参天,流水潺潺,古道幽深。山中物种丰富,生物链十分完整,期间狼啸虎咆,猿声四处,间或鸟鸣声声,更显山涧幽静。
****************************************
青峡峰,山中诸多山峰中不知名的一处山头,其间景色幽美,但因为人迹罕至,更添了一份冷清。
青峡村——位于青峡峰下的一个几十户的小村子——村子何时开始存在已经不可考,只因靠着青峡峰而得名,名字倒也有几分诗意。
村子只有一条开凿在崖壁上的羊肠小道通往外界,只能步行,不通车马,交通极其不方便,到最近的镇上也得七、八个小时,夜路又不安全,出去一趟就得花一夜住宿钱,对于村里人来说花这住宿钱可太冤枉了,所以没有大事村里人一般也不出去。
不过这也导致在日益喧嚣的现在,这里倒是一方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但村子人没有这种吃饱喝足、无病呻吟的想法,村里一代代的人只希望政府能帮着修一条能走牛车的道路。
政府倒是来勘探过几次,但看到这里复杂的地形和核算后的造价,都是惊出一身冷汗,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最后镇里提出了整体搬迁,但村里人又离不开这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再说在这里,土地还算肥沃,地形还算平坦,风雨还算调顺,田里收获不错,偶尔还能从山里搞点野味,生活倒也不虞。慢慢的,修路这个愿望就被村里人悄悄的埋在了心里,不再提起。
************************************
清晨五点,天色微亮,薄雾如丝般缓缓地笼罩着青峡村,一些屋顶的烟囱已经袅袅地升起了炊烟,偶尔响起两声犬吠,更显一片宁静。
此刻,在林间的山路上,已经有个青年在狭小的青石板路上跳跃着。
青年大约二十岁的年纪,一米八左右的身高,一张普通微帅的脸庞,到也不显得十分出众,微闭的双眼似阖未阖,显然对他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来讲这个时间正是睡觉的好时候。
青年显然对道路非常熟悉,每到拐弯的、难走的的路段总是预先变向,一点没有打搅他的补觉,连速度都没有降低。
年青人的走路姿势也很奇特,前脚掌着地,弹跳着往前,但又不显得笨拙,反而有一种飘逸的味道,跟山中的静谧很和谐很统一。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天色渐渐大亮,山林中缭绕的白雾也在慢慢消散。
青年走完了最后一个弯道,只见眼前廓然开朗,已然来到了青峡峰顶。
峰顶上是面积大约一百亩大小的平坦的地面,在前方最靠近悬崖边是大约有十亩方圆的茂密修长的竹林,在清晨的风中轻轻摇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晃动着一片青翠,令人精神不禁为之一振。
靠近竹林有三间木屋,斑驳的岁月痕迹涂抹其上,在木屋周围是一圈竹篱笆包围着,竹篱笆中有些竹子生出了新枝,黄绿夹杂,别有生趣。
竹屋两边有两畦菜地,种着一些山区常见的蔬菜,篱笆门通往竹屋门的通道上架着棚子,上面缠绕着蔬果的藤蔓,逸趣自然。
就像这十几年来的每一天一样,青年踏上峰顶的第一步,木屋门打开,严丝合缝,一秒不差。
从屋内走出了一个年约七旬的老人,老者一身麻布长衫,目光和煦,颌下一缕长须,连同头发、眉毛皆已雪白,气韵自然。
两人也不言语,青年甚至还在半睡半醒之间,齐齐向木屋左侧空旷的悬崖边走去。青年仍然是奇特的跳跃前行,而老人则是不徐不疾,但速度却并不慢上半分。
悬崖边上有两道石梁,探出悬崖,却是天然生就,殊为奇特。两人齐齐走上石梁,来到顶端停住,此时峰顶山风吹过,又兼石梁孤悬,更显风大,两人衣玦晃动,石梁下山雾飘动,观之不知几许深,一旦失足,定然是尸骨无存,令人观之心惊胆寒。
老人熟视无睹,青年还是一副瞌睡模样,两人犹如闲庭信步般站定后,摆出了一个奇特的姿势,左手虚抱,右手虚揽,随之就一动不动。
刚刚有些声响的峰顶,旋即重新归于宁静。唯有清风撩拨着竹叶,“沙沙”地更添一分寂静。
*************************************
山雾慢慢消散,山风不徐不疾,天色缓缓地大亮起来,新的一天正式开始了。
晨曦慢慢地变换着颜色,越来越红,缕缕光线不断地从云层中窜射出来。
突然,一道红日从峰顶前方薄雾中猛地跳出,阳光瞬间洒满天空,同时,青年和老人睁开了眼睛。
青年眼睛猛地睁开,眼神明亮,紧盯着红日,一刹那,画龙点睛一般,青年的整个气质变得卓尔不凡,犹如潜龙升渊,面目观之令人心生亲近却又不敢轻之。
老人则是岿然不动,眼睛好像一直都是睁着的,尽得了自然之妙。
伴随着红日初生,两人嘴间同时啸出一股白气,青年气息刚猛,老人则内敛悠长。白气吞吐三次后,缓缓散尽。两人缓缓收起奇特的架势,缓步从石梁上退下。
************************
青年此时才彻底清醒过来,整个人变得精神起来,快步走进厨房,片刻,烟囱开始冒烟,一阵阵草木燃烧的清香弥漫开来,开始忙乎起了早饭。
而老人则不慌不忙的在菜地里巡视,偶尔弯下腰来拔掉一两根杂草。
两人不言不语,各行其是,显然这已经是常态了,两人都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不一会,青年从厨房搬出了一张小桌子放在房前,又从正屋搬出了一张凳子,旋即从厨房端出两碟凉菜,一篓馒头,一锅杂粮粥,两付碗筷,抬头看向了老人。
老人背向青年,微微一笑,走到了竹子做的汲取山泉的管子前,清洗了一下双手,甩了甩水珠,走到了餐桌前,坐在了那唯一的一张凳子上。
两人开始吃饭,老人坐着,青年则扎着架子半蹲。老人慢条斯理的吃了半个馒头,一小碗粥,夹了两筷子凉菜,旋即放下了筷子。
而青年则用风卷残云的气势迅速地消灭了8个半馒头,剩下的一锅粥和凉菜,与老人同时放下了筷子,令人不得不惊叹他吃饭的速度和饭量。
老人吃完饭后又缓步走了十几分钟,来到了正屋前的躺椅上,手拿一卷道经,似读非读,身下摇椅轻轻晃动,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
青年洗好碗筷,担水劈柴,洒水清扫,忙乎了一气之后,走到山泉管子前,掬着水开始清洗,飞溅的泉水蹦出点点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彩。
做完了早晨的杂事,青年快步走进了左边的木屋。
***********************
木屋中的景象令人讶异,整整一屋的书籍,四边的书柜直接接到屋顶,房间除了一张桌子外地上全部堆满了书。而且看着书籍的装订有好多都是古籍,除了古籍之外,大学课程的教科书有,外文书有,商业书籍、运动书籍甚至连【红酒鉴赏】、【西方礼仪】、【世界物理学沿革】等非常冷门的书都有。同时大多数书都卷了边,应该已经被翻看了好多遍。
而最令人惊讶的是书桌上有一台样式笨重的笔记本电脑,如果懂行的人看到,会认出来这是目前军方少部分机密部门才配置的【潜龙】贰型卫星笔记本,通过卫星传输网络获取信息,网速和保密性可不是坑爹的华夏电信网络所能比拟的。
青年看书极杂,速度极快,不一会朗读声起,听口音赫然是以大舌头含糊不清为标志的法语,听着发音和语速,显得非常标准,一个上午就在青年的翻书和朗读声中悄然逝去。
日头正中,青年停止阅读,出去给老人续了壶茶,从厨房拿了一根尖头的木棍,跳跃着沿着青石板小道走进了密林中。
一个小时后,青年扛着回来,木棍上用藤条绑着两只野鸡和三只兔子,还都是活的,野鸡还在棍子上徒劳的扑哧这翅膀。
青年走到厨房后门靠近竹林处,三下五除二将野味剥皮清洗,又燃起了竹枝竹叶简单的熏烤了一番,然后拿出一个竹篮装了进去。兔子毛皮也清洗了一下放了进去。
忙完这一些,青年拿起顺便烤热的几个馒头啃了起来,可能是啃得急了,又窜到老人旁边就要拿茶壶喝两口顺顺。
老人微阖着眼,左手伸出阻挡,青年不依不饶,两只手如穿花蝴蝶般来回格挡了数个回合,老人和青年两只手都是一沾即退,最后老人先停住手,面带满意,微微一吁,青年如愿以偿,咕噜噜喝了几大口,长出一口气。
青年面带得意,又给老人将茶壶蓄满,用那奇特的跳跃步伐窜到竹林中,身影翩翩,随着舞动的竹林快速游走,却不沾一片一叶。
老人耳朵微微翕动,面上满意之色更浓,嘴里却轻轻嘟囔着:“牛嚼牡丹,浪费我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