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颇令人怀疑。因为在此之前,关于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的事在史书中毫无记载,另外,二后妃下鸩毒究竟是谋害唐高宗,还是武昭仪,诏书也说得含糊其辞,令人捉摸不定。古人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大概是高宗皇帝与武昭仪为了达到废王、萧二后妃的目的,随便给她们加的罪名,以便掩人耳目。
善于拍马溜须的礼部尚书许敬宗为迎合唐高宗与武昭仪的心意,又特意上书说:故特进赠司空王仁祐的官告身还保存着,这样谋逆的余孽仍能凭借此告身荫官,今请削除,使其后世不得荫官。唐代仍实行门荫制度,高官可以使子孙凭借父祖的官位做官。王仁祐是王皇后之父,死后赠官司空,按规定可以荫子正七品以上。现经许敬宗奏请,削除了王仁祐的官告身,这样就使得王皇后娘家的人再也不能享受荫官的待遇了。
十二月二十二日,朝廷文武百官见王皇后、萧淑妃因犯谋逆罪被废,立武昭仪为皇后已是大势所趋,便联名上奏,请立武昭仪为皇后。
立武昭仪为皇后,唐高宗也不是一点儿都没有顾忌的。唐朝受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影响,社会上仍重视阀阅门第,皇后多选自名门望族的闺秀。而武昭仪出身于寒贱的木材商家庭,人们都瞧不起;另外,武昭仪毕竟做过父皇十几年的才人,这是朝臣所共知的事,再立为自己的皇后,就如褚遂良以前所说的那样:“万代之后,谓陛下为何如?”立皇后要诏告天下,妇孺皆知,毕竟不像在深宫内,两人卿卿我我那么隐密。
但是,善于舞文弄墨的李义府、许敬宗之流的无耻文人好像窥知了唐高宗的这一难言之隐,于是便在诏书的文字上大作其文章,以混淆视听。
十一月二十二日,唐高宗颁下诏书,正式册封武昭仪为皇后。诏书曰:
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廷,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伤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从诏书可以看出,前部分是说武昭仪出身于功臣之家,门第华贵,因有才德而被选入后宫,入宫后誉满宫廷。这些多数是美化武昭仪的文字,毋庸多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在于最后所谓“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一句。
其实并没有这回事。
在唐代,不仅有的皇帝将宫人赐与皇子的,也有赐与皇孙的,此事并不少见。比如,唐顺宗的王皇后,原本是其祖父唐代宗以良家女选入皇宫的,先是作为代宗的才人。顺宗做藩王时,代宗“以才人幼,故赐之,为王孺人,是生宪宗。”后来顺宗即位后,将王才人立为皇后。还有唐武宗,武宗在做颍王时,有一邯郸美女王氏,“年十三岁,善歌舞”,唐穆宗遂将她纳入宫中。或许因为她年幼,入宫不久即赐与颍王。后来颍王即位,即武宗,武宗将王氏立为才人,深受恩宠。
这两例都是父祖一旦把宫人赐与子孙后,即离开后宫,来到王府,朝夕伴随藩王。如果说太宗将武才人赐与太子,武才人却仍在后宫侍奉太宗皇帝,而不去东宫侍奉太子,这岂不是怪事?而且,如果太宗果真生前将武才人赐与太子,她已经是东宫的人了,而太宗驾崩后绝对不会像其他未生育的后妃一样,离开后宫去感业寺做尼姑。所以诏书所说“遂将武氏赐与太子”纯是谎言。
“事同政君”一说也很无稽。
“政君”是指汉朝王政君。公元前51年,皇太子所宠幸的司马良娣病危,在她临死前,忽然对太子说:“妾死不是天命,是其他良娣所诅咒的。”良娣死了后,太子悲恸以致得病,精神恍惚。汉宣帝要皇后从后宫人家的女儿中选一佳丽侍奉太子。于是御史王贺的孙女王政君被选入太子宫,受到太子宠幸,不久怀孕,后来生下汉成帝。
可是,王政君侍奉太子一事,与武才人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像李义府、许敬宗这样的文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使武昭仪能名正言顺地登上皇后宝座,不惜说“事同政君”。
十二月四日,由元老大臣司空李勣奉册玺绶,正式册封武昭仪为皇后。武昭仪头戴凤冠,身着珠光宝翠的皇后礼服,泰然自若地登上了皇后宝座,接受了皇后的玺绶。经过几番拼搏,几度风雨,如今武昭仪总算如愿以偿了,好不春风得意!
就在这一天,武皇后由唐高宗陪同,在宫女簇拥中,登上了肃义门楼。在这里,她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当唐高宗与新皇后一起出现在肃义门楼之上时,鼓乐齐鸣,大臣们高呼万岁。门楼下一片歌舞,以庆贺武昭仪登上了皇后宝座。
初登皇后宝座的武则天,显得温文尔雅,豁然大度,处处表现出国母的非凡风度。在唐高宗正式册封为皇后的第三天,除了按惯例赦免天下之外,武后还给高宗上了一表,大意是:在此以前,陛下要册封妾为宸妃时,侍中韩瑗与中书令来济不同意,并敢于当面诤谏,做了一般大臣所难以做的事,岂不是一心为国?故请求陛下给以奖励,以表彰他们的正直敢言。
唐高宗阅过奏表,认为武后宽宏大度,不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于是高兴地把武后的奏表出示给侍中韩瑗看。大概韩瑗从中发现了什么不祥之兆,认为武后居心叵测,越发担心惧怕,屡次请求辞去宰相职务,高宗没有允许。
武后对曾冒犯过自己的大臣似彬彬有理,豁然大度,但对过去情场上的对手却完全是另一副可怕的面孔。
当唐高宗颁下了废王皇后、萧淑妃的诏令后,王皇后摘下凤冠,脱下后服,萧淑妃也同样脱去妃子的服饰。穿上了平民的衣服,被囚禁在后宫里一座空院里。因为她俩被宣布犯有“谋行鸩毒”的大逆之罪,因此境况越苦。王氏、萧氏被冤枉,或者说被诬陷,但又不由分说,就这样不清不白地失去了后妃的身份,当然是苦不堪言。
唐高宗毕竟是一个仁厚文弱的人。他虽然一时下诏宣布废除了王氏、萧氏的后妃身份,他心知二人是被冤枉的。也许是由于良心的不忍,事过几天之后,他又不由得思念起已废为庶人的王氏和萧氏来。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王氏毕竟曾与高宗恩恩爱爱,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而且萧氏也曾一时受宠,给他生下过皇子与公主。
一天,唐高宗走进了囚禁王氏和萧氏的那座院子。因为这座院子已很久没人居住,荆棘丛生,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高宗见王氏、萧氏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更使他触景伤神的是房屋的门窗被严密地封闭着,门上有一把大铁锁,门旁边只有一个猫洞似的小窟窿,大概是宫人从这个小洞给她们送些残羹剩饭,以维持这两条性命。真是凤凰落魄不如鸡。王氏、萧氏,昔日是雍容华贵的后妃,如今却变得如此凄凉,高宗的良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高宗走近门洞,往里一看,只见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而且里面是死一般的寂静。于是高宗情不自禁地喊道:“皇后、淑妃安在?”
喊过之后,才听到里面的窸窸窣窣的响声,王氏有气无力地哭泣着回答说:妾得罪失宠,已变成宫中婢女,哪里用有后妃的称呼?过了片刻,王氏又断断续续地说:皇帝若顾念昔日的夫妻情分,使妾等得以出监,重见天日,那就恳请陛下将这座院子改名为“回心院”吧!
高宗听了,一时非常难过,说朕一定会妥善处理。
不知为什么,萧氏却连一句话也没说。大概是与她患难与共的王氏说出了她要说的话,也许是她对唐高宗怨气填膺,不愿再与他说话。
唐高宗探监的消息不胫而走。武后的眼线遍布于后宫的各个角落,高宗的这一行踪早已被武后的左右看得一清二楚,并迅速向她做了报告。武后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怒,特别是听到高宗所说的“朕一定会妥善处理”这句话,心里更是生气:皇帝一旦回心转意,把王氏、萧氏释放出监,即使不再恢复她们原来的后妃身份,继续留在宫里也会给自已增加威胁;要是她俩东山再起的话,那么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不就付诸东流了吗?想到这里,她不再犹豫,决心赶快行动,斩草除根。
武后不等唐高宗处理,自己先派人把王氏和萧氏从囚禁的房子里拖了出来,各打了一百杖,并砍去手和脚,然后投进酒瓮中,并恶狠狠地说:“令二妪骨醉!”
过了几天,王氏与萧氏惨死在酒瓮中。酒和血混合在一起,气味十分难闻。武后还不解心头之恨,又命人将她俩的尸体砍成数段。
当初,当王氏与萧氏被从囚所拖出时,当场宣布了对二人处以极刑的命令。一向温情贤惠的王氏对待死亡的态度很超脱,她听了敕令后还下拜,并为皇帝祝福说:“陛下万岁!昭仪承恩,死吾分也。”
而萧氏则不然。她性格刚烈,听了敕令后,忿恨已极,咬牙切齿,恶狠狠地诅咒武后说:“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
萧氏临刑的话传到武后的耳朵里,不禁使她毛骨悚然。也许是武后真的害怕萧氏死后会变成猫,把自己活活扼死,因此以后不许在后宫里养猫。
之后,武后为发泄自己的心头怨恨,又改动了王氏、萧氏的姓氏,将王氏改为蟒氏,萧氏改为枭氏。蟒,大蛇,是阴森可怕令人讨厌的动物。枭,俗名猫头鹰,古人传说枭鸟吃其生母,故以此喻为恶人。武后用改恶姓的手段,以诅咒自己的仇人,使其子孙后代也要受到牵连,永世不得翻身。
唐高宗在探视已废的王、萧二位后妃时,曾表示要把她俩从牢笼里解救出来,以减轻良心的责备,不料被武后抢先了一步,反而加速了二人的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虽然不愿意这样做,但也无能为力,因为武后对待自己的情敌向来是心狠手辣,也是毫不妥协的。对于王氏与萧氏的死,高宗心里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也许是武后用惨绝人寰的手法处死了王氏与萧氏,心里总不安定,尤其是萧氏临刑前发出的可怕诅咒声总是紫绕在她的脑海里;也许是她俩的冤魂不散,所以武后在夜里常产生一种幻觉,看见王氏、萧氏变成厉鬼,披头散发,鲜血淋漓,像死时的惨状。这使得武后有点胆战心惊,吓得她不敢在原来的宫殿内居住。但是当她迁居蓬莱宫不久,那种幻觉又依然不时出现。据说因此武后多居住在东都洛阳,“终身不归长安”,最后终病逝于洛阳的上阳宫。
武昭仪立为皇后时,她的长子李弘已经三岁了。皇太子李忠是在宫廷斗争的漩涡里被推上储君地位的。如今王皇后已死,大臣柳奭、褚遂良已先后被贬出朝堂,支持他的朝臣在朝廷中已失去了优势,因此李忠的皇太子地位也就难保了。
公元655年十二月六日,惯于阿谀奉承的许敬宗不知是自己为讨好武后,还是暗中受武后指使,他上表高宗说,因为有正嫡,太子宜同汉刘强故事。刘强原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郭皇后所生。后来郭后在后宫情场斗争中失败,被废,刘强心中不安,屡次恳请让出太子之位,最后获准,降封为东海王。许敬宗的本意是让太子李忠以刘强为榜样,主动让出太子之位。唐高宗阅完上表,心有所感,便召见许敬宗说:“立嫡若何?”
李忠虽为长子,但非正妻所生,古人称之为庶子。而皇后是皇帝正妻,李弘又是长子,称为嫡长子。宗法制规定是“立嫡以长”。所以高宗至此有些回心转意。许敬宗见高宗有废立皇太子之意,便说:“正本则万事治,太子,国本也。且东宫所出微,今知有正嫡,不自安;窃位而不自安,非社稷计。”
于是唐高宗便以李忠自动让出太子之位为名,于公元656年二月六日,正式废掉李忠的太子之位,降封为梁王,而武后之子李弘被立为太子。时年四岁。
史书没有记载废太子李忠的态度如何,只是唐高宗说是他主动让出太子之位。即使如此的活,李忠也是惧怕杀身之祸而迫不得已的。所以当废除太子之位的诏令一下,李忠的原太子官属都因怕获罪,因而四处藏匿,不敢来与李忠告别,由此可见当时险恶的政治气氛。
这本是由柳奭所精心没计的计划,为了王皇后邀宠固位,故把高宗庶子李忠推上皇太子之位。现在王皇后已身败名裂,李忠也成为她的牺牲品。至此,这一计划彻底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