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出身世家,才思敏捷,一度深得曹操的器重,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幕僚。然而他最终却以罪被诛,表面上是恃才傲物招人妒,实际上是自作聪明惹的祸。
杨修不仅拥有“笔下龙蛇走,开淡惊四座”的敏捷才思,还在揣摩、分析、判断、预见曹操心理活动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例如,据《世说新语》记载,杨修在任曹操的主簿期间,一次相府修大门,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后,曹操亲自来视察,完毕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按小一号的规模重建。工匠们都不解,问为什么,杨修说:“门里加个‘活’字是一个‘阔’字。魏王是嫌门大了。”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询问工匠们,大家都说是杨主簿让他们这么做的。
一次,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为肄(蛋辛是辞的繁体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然而,曹操生性多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后起来,佯惊问:“何人杀了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唯有杨修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此话后,便对杨修心生厌恶。
杨修真正惹怒曹操的事件是“鸡肋”事件,这是杨修自作聪明的极端表现。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在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所以心中犹豫不决。恰巧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夏侯悖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得知此事后震怒,即刻下令处死杨修。
杨修的自作聪明令曹操对他爱恨交加。杨修犯了一个为人臣的大忌,就是表现出比统治者聪明,并毫无掩饰地加以传播。
在现代职场中,“杨修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人一方面习惯于猜测上司的意图行事,看着上司的眼色行事,另一方面又表现得极为自负,总显着自己比别人聪明,不断向人炫耀自己的智商。因而,他们不仅难以获得同事的喜爱,更会引起上司的反感。古人有训:君子善断,小人善猜。整天猜测上司的意图的人是小人,总是炫耀自己聪明的人是小聪明。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职场中的“杨修现象”呢?
第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过多的揣测甚至张扬卖弄,不仅会让人觉得浮夸和不可靠,还会让他人产生反感情绪和戒备心理,不利于职场人际关系的发展。所以,在职场中,人们应谦虚好学,注重积累,不求速成。
第二,推测有据,言之有理。
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肆意对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夸夸其谈。特别是在揣测某些事情时,应基于事实,有理有据,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
第三,三缄其口,沉默是金。
在公司做重大决策时,要学会i缄其口,不要过多参与决策。一方面锋芒过露,会引起上司的戒备,不利于职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你个人无法负担起决策失误的后果,即使需要做出决策的判断,也应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