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自古以来,愿闻谔谔之言者,大多是明智之君或贤达之人。交流、沟通、协作等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否善于倾听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心胸与气量、成败与得失的重要标准。
当你同别人谈话时,如果对方将脸扭向一边,一副漫不经心、爱理不理的样子,那么你的谈兴会骤然大减。心里会想:“看这个样子,他似乎不愿同我谈话,算了,别浪费时间!”有时即便对方也不时地附和说一两句“是吗”、“原来如此”一类的话,但他那举止不定的眼神也在提醒你:“别谈了,我根本没听进去。”于是,一场谈话就会半途而废。
相反,如果你的听众是一个聚精会神、侧耳聆听的人,你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噢!瞧他那副认真听的样子,似乎对我说的事很有兴趣,我还可以多说些。”如果对方边听边点头,并且不断附之以“嗯”、“嗯”之声,那么你的谈兴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刺激,你对自己会产生更大的信心,话题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思路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一次到一个著名的植物学家的家里做客,整个晚上那个植物学家都在饶有兴致地给戴尔·卡耐基讲各种各产千奇百怪的植物。而戴尔·卡耐基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像个特别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中间只是偶尔忍不信问一两句。离开时,植物学家紧握着戴尔·卡耐基的手,显得特别高兴和满足,还兴奋地对他说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谈话专家。他一个晚上只是听,很少说,却居然获得了“最好的谈话专家”的美誉。
倾听是一种艺术。立于不败之地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能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立于不败之地倾听,能缓解矛盾,表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靠第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广纳百家之言,善听四方之说,才能集思广益,从而在漫漫人生旅途上左右适源,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听众”?这至少要具备下列二三个条件:
①全身心地去倾听,而不仅仅只是耳朵。如果我们真正热心地听别人讲话,我们就会在他说话时看着他,我们会稍微向前倾身,我们面部的表情有所表现。
玛丽·威尔森是魅力的权威,她说“如果听众没有什么反应,很少有人能够把话讲得好。所以当一句话打动了你的心,你就应该动一下身体。当一个主意确实感动你的时候,就像你心里的一根琴弦被震动了,你就应该稍微改变一下坐姿。”
所以,要成为一个“好听众”,在别人说话时就要全身心地去倾听,而不仅仅只是用耳朵听。
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好的听众,就必须表现出我们很感兴趣——我们必须训练我们的身体具备机敏的表达能力。
②学会问些诱导性的问题。什么是诱导性的问题?诱导性问题是指在发问中灵巧地暗示发问人内心已有的一个特殊答案。在和别人淡话的时候,直截了当地问问题有时候显得粗鲁无礼,但是诱导性的问题可以刺激谈话,并且继续推动话题。
诱导性的问话,是任何一个想要成为好听众的人应具备的技巧。如妻子要聆听丈夫的谈话,而且不直接提出他不想要的劝告,则诱导性的问话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只要像这样发问:“你认为,亲爱的,更大的广告投入可能会增加你的销量,还是将是一种冒险呢?”
这样发问听起来并不像是真的在给他劝告,但是这种问法常常会起到劝告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或多或少拥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人们获得尊重常用的方式是倾诉和抱怨。此时,善于倾听则成了你能与对方建立沟通桥梁,和谐共处的一大筹码。正如卡耐基先生所说“专心致志地倾听正在和你讲话的人的话,这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别的东西会比这更使人开心。”所以,倾听是理解的路径,学会倾听,这是人生必修的一项课程。倾听是信赖的田垄,善于倾听,则是人生的又一道风景。
一般人在交谈中,总是偏向于以自己的意见、观点、感情来影响别人,因而往往谈个不停,似乎如果不这样做将无法达到交谈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倾听他人的讲话,尤其是善于倾听带着些许情绪、心情不佳的人讲话,并适度作出回应,这充分反映了一个人的素养和交往技巧。
善于倾听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交际的人。话多的人,话说多了,成了夸夸其谈,油嘴滑舌;说过分了还导致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而静心倾听就远没有这些弊病,反倒有兼听则明的好处。
善于倾听的人,给人谦虚好学、专心稳重、诚实可靠的印象。善于倾听的人,能够给别人以充分的空间诉说自己,他们性格温和,多半不会急躁。他们懂得认真听,能减少不成熟的评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善于倾听的人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蒲松龄因为虚心听取路人的述说,记下了许多聊斋故事;唐太宗因为兼听而成明主;齐桓公因为细听而善任管仲……纵观历史长河,倾听之好处不胜枚举。
善于倾听,非但没让你失去说的“舞台”,反而会让你获得更多的机会。善于倾听,非但没有阻碍你在他人面前大放异彩,反而是让你得到更多的赞赏。这就如同著名的名人访问者马可逊所说:“有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不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