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了解,这类被赋予经验者的人,极容易形成强烈的保守主义。这种人若拥有了一定地位,总担心别人会赶上他,把他拉下宝座,取代他的辉煌。
尽管长子的地位会造成特殊问题,但妥善处理,便会化险为夷。假如他在次子出生之前已经学会合作之道,便不会遭受伤害。我们还发现有些人会发展成习惯保护人或帮助人的性格,他们模仿着父亲或母亲,经常对年幼的弟妹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他们中有的还有很强的组织才能。然而,保护别人者也可能演变成希望别人依赖自己或想统治别人的欲望。依据我自己在欧洲和美洲研究的经验中发现,问题儿童的绝大部分都是长子,紧接其后的是最小的孩子。极端的问题往往是由极端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很有趣,但这种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至今还不能成功地解决的。
而次子则完全处于一种不同的地位,这种情境是不能和任何其他孩子互相比较的。从他出生之时起,他便和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因此他比长子容易和别人合作。周围环境中,有很多人乐意和他交往,若长子对他没有敌视,那么他的境遇是相当舒适的。
让我们看看次子在生活中与长子的区别——在他的童年时期,始终都有一个竞争者存在。在他前面,有一个年龄和发展都遥遥领先的哥哥,他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迎头赶上。典型的次子极容易辨认,他在生活中的表现,好像是在参加一项比赛,有人领先他一二步,他必须加紧脚步与速度来超越他。时刻处于剑拔驽张的状态,他发愤要压过他的兄长并征服他。圣经给了我们许多奇妙的心理学暗示,在贾柯布的故事中,便很高明地描写了典型的次子。他希望成为第一,想取代伊挲的地位,想打败伊挲并超越他。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他努力奋斗想要超越别人。他经常是成功的,通常较长子有才能。此处,我们无法承认遗传在这种发展中有任何影响。假如他很快地超越长子,那只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较高,即使在他长大之后,当他由家庭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也往往会找一个竞争对手,并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以超越别人为目标。
我们不仅在清醒时的生活里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在人格的各种表现里,都留有他们的痕迹,在梦里也很容易发现它们。例如,长子常常会做从高处跌下的梦。他们站在巅峰的地位,但是却不敢保证他们能保持自己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次子经常会梦见自己在参加比赛。可能跟在火车后面跑,可能骑着自行车和人比赛。
然而,像许多事情一样这些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并非所有作风像长子的都是长子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整个情境,而非出生顺序。在大家庭里,较晚生的孩子有时也会处于长子的地位。也有这样的情况:连续生了两个孩子之后,隔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生下老三;以后又紧跟着来了两个孩子。这样,老三就可能具有长子的全部特性,次子亦复如是;第四或第五个孩子降生后,可能显得像典型的次子。两个一起长大的孩子,只要年龄相距很近,而跟其他的孩子又相差很远,那么,长子和次子的性格特征在他们身上便会有所表现。
长子若在这场比赛中失败了,那我们便会看到长子出现了问题,如果长子能够保持他的地位,那惹出麻烦的一定是次子,若长子是男孩,次子是女孩,长子的处境会非常危险与困难。他得承受被女孩击败的危险,这对他来说会是一种羞辱。在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之间比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之间的紧张气氛要浓。在这种争执中,女孩子较受天之惠。到了16岁,她在身体和心灵方面都发展得比男孩子快。结果她的哥哥放弃了争执,变得心灰意冷,他会不择手段地攻击对方,例如吹牛或撒谎等。我们几乎可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赢的总是女孩子。我们会看到男孩子采用了各种错误的途径,可是女孩子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她的问题,并一帆风顺向前迈进。这种困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却要事先知道其危险所在,并采取防范措施。在家庭里,各成员都应该平等合作、团结一致,如果想要避免不同后果,那家中就得没有敌对的感觉。
家庭生活中,除了最小的孩子以外,其他孩子的地位都可能受到威胁。幼子没有弟妹,但是却有许多竞争者,他一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而且也可能是最受宠爱者。他面临的是被宠坏孩子特有的问题,但是,所受的刺激很多,并有许多竞争的机会,所以他经常会向异乎寻常的方向发展,他跑得比其他的孩子快,并超过了比他还能跑的人。在人类的历史观念中,最小孩子的地位一直未曾改变。在人类最古老的故事里,便已经有最小的孩子如何超过兄姐的记载。在圣经里,征服者总是最小的孩子。约瑟夫一直被当作最小的孩子抚养,在他出生17年之后,班哲明出世了,但他始终保持着优越的地位,依旧是小儿子的生活模式。甚至梦中亦如此。别人必须向他低头,他的光芒淹没了他们。他的兄弟们都很了解他的梦,约瑟夫在梦中所引起的感觉,他们也都感觉到了。他们怕他,并且要避开他,然而,约瑟夫还是从最后变成了第一,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成了家里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家庭。最小的孩子经常是整个家庭的栋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人们都知道这一点,并编了许多故事。现实中,他们的处境相当有利,并且非常幸福。父母亲和兄姐都会疼爱他,还有许多事可以激发他的努力,同时没有人会从后面攻击他或分散他的精力。
第二大比例的问题儿童往往来自最年幼的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都是因为整个家庭宠惯他们。被宠坏的孩子绝对无法自立,他丧失了凭自己力量获取成功的勇气,并且总是野心勃勃,大多数富有野心的孩子总是懒惰的。懒惰是野心加上勇气丧失,野心大得使人看不出有实现的希望时,自然会令人心灰意冷。有时候,最小的孩子不肯承认他有任何野心,但这是因为他希望在每一方面都超过别人,不受拘束,唯我独尊。从最小孩子可能感受到的自卑感看来,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比他年长、强壮,比他富有经验,他常会自叹不如也是理所当然的。
四、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合作
独生子有一个敌手,他的敌手并不是哥哥或姐姐,他竞争的感觉针对着他的父亲。母亲总是特别宠爱独生子,她怕失去他,想要将他置于自己的护翼之下,结果,使他养成了所谓的“母子情结”,终日围在母亲身边,并想把父亲逐出家庭圈子之外,要想避免这种情形,父亲和母亲就得协力合作,使孩子对他们两人都产生兴趣。
每一种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误区,独生子也不例外。他有一个敌手,他的敌手并不是哥哥或姐姐,他竞争的感觉针对着他的父亲。母亲总是特别宠爱独生子,她怕失去他,想要将他置于自己的护翼之下,结果,使他养成了所谓的“母子情结”,终日围在母亲身边,并想把父亲逐出家庭圈子之外,要想避免这种情形,父亲和母亲就得协力合作,使孩子对他们两人都产生兴趣,但往往大多数父亲对孩子的关怀不及母亲。长子和独生子非常希望征服父亲,他们喜欢征服年纪比自己大的人。独生子经常害怕自己会有弟弟或妹妹。周围的邻居或朋友常说:“你该有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了!”而他却对这种“预言”深恶痛绝,他觉得他必须永久作为众人注意的中心,假若他的地位受到挑战,他会觉得那对他是不公平的。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他不再是众人注意的中心,他便会制造种种祸端。另一种可能妨碍其发展的危险是他诞生在小心翼翼的环境中。如果他的父母由于身体上的原因不能够再生育了,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惟一事情就是尽力帮他们解决独生子可能遇到的问题。但是,在可能生育更多孩子的家庭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独生子。这种父母过分胆小和悲观,他们觉得他们无法解决孩子太多所造成的经济负担。由于家里充满了焦虑的气氛,所以孩子也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如若孩子们出生的时间相隔太远,那他们都难免会有某些独子的欲望,这种情形并不理想。经常有人问我:“你认为家庭中孩子们的年龄,最好应相差多少?”“孩子们是应该紧接着出生,还是应该间隔较长的时间?”依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最理想的间隔是大约三年。在三岁之龄,假如较小的孩子出生了,他也能表现出合作行为。他的智力已经足以接受:在家庭中可以不止有一个孩子;假如他只有一岁半或两岁,我们无法和他讨论,他也无法了解我们的道理。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事情,我们应避免让他准备。
如果一个男孩成长的环境中,周围都是女孩,他便要面临一段艰苦的时光。若父亲大部分时间不在家,那他举目所见的只有母亲姐妹和女仆。由于他在这个环境中属于“异类”所以他只能在孤独中成长,若是“女生们”一起联合起来对付他,更是如此。他觉得她们必定一起教育他,或者她们想要证明他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此便造成了大量的抗拒和敌意。若他排行中间,他可能会双面受敌;若他是长子,便会有一个很厉害的女性竞争对手;若他是最小的,则极有可能被制造成一个玩物。女孩群中长大的男孩,大都不太讨人喜欢,若想解决这个问题,那他必须参加社交活动,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否则,受身边女孩子的影响,他的作风也会带上女孩气。纯粹女性的环境和男女混合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假如有家公寓,其中没有硬性的规定,可以让居住的人听凭自己口味任意布置,你可以断定:如果住的人是女性,这家公寓一定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它的色彩经过特别选择,各种细微小节也都受到慎重注意;如若是男性,大概不会那么整洁,甚至其中还会充满紊乱、喧闹和破旧的家具。男孩如若从小在女孩群中成长,便会带有女性味。生活中,也会有女性化倾向。反过来说,男人会非常重视自己的男性气质,会时时防卫自己,避免受到女性的驾驭。他们觉得必须肯定自己的不凡和优越,因此,他们会时时感到紧张。有的男人往往会朝两种不同的极端发展,要么非常强壮,要么非常软弱,这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现象。同理,在男孩群中长大的女孩,也极容易有男性气质。现实生活中,她常会有不安全感和孤立无助感,并常常受此困扰。
我们要避免这一类的害处,惟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
孩子在学校的教育
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便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新环境。正如所有其他的新环境一样,学校也是对儿童先前的准备性的一种测试。若他准备充分,他便会顺利通过这样的测试,反之,他此方面的缺陷将暴露无遗。
一、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能只教同样的学生2年、3年或4年,这会大有益处的。因而,教师就可在此期间密切观察、了解所有的孩子,就能掌握每个学生在生活所犯的错误,并加以矫正。综上所述,理想的教师能铸造学生的心灵,并且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因此,他们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
一个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而教师教学艺术的一部分,就是能保持并促使该学生对自己学业的专注,并力求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能够专注。有许多学生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他们一般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一下子被学校里那么多的陌生人吓坏了。如果那些孩子表现出似乎记忆力欠缺了,那是因为教师较为严厉的结果。不过,这种记忆力欠缺并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那些被教师指责为记忆力欠缺的学生,却能对学业之外的事情过目不忘。他们完全能够精力专注,但这只有在溺爱他们的家庭情境中出现。他们之所以不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学业上,是因为他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被宠爱的渴望上了。
然而,批评或责备对于在学校里难以适应、成绩不佳、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不适合上学,并对上学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孩子一旦获得教师的宠爱,通常会成为好学生,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他们永远受到宠爱。如果他们更换教师或在某一学科进步甚少,他们就可能裹足不前,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别人把他前面的路铺平,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毅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当然,他们更不知如何奋然努力。
大多数孩子在学校成绩总是变化不大,这种情况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惰性而不是智力发展水平,孩子受过若干挫折便不抱希望,自己局限自己;但是,有些儿童的成绩不时出现一些变化,这表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并非命中注定,学生应该认识这点,教师也应教育他们懂得实际运用。
教师和学生都要破除这种观念,即把智力正常的儿童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特殊的遗传。这也许是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谬误,即相信能力是遗传的。当个体心理学率先指出这一点时,人们认为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乐观之见,并无科学依据。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开始相信我们的看法。能力遗传的说法太容易被父母、教师和孩子用作替罪羊了。每当出现困难,需要人们努力解决时,人们就搬出遗传原因来推卸责任。但是,我们没有权利逃避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永远对那些旨在推脱责任的任何观点持怀疑和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