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处苏北腹地,是外向型经济大省江苏的一个经济洼地,在江苏,大量的外资企业落户在沿海和沿长江地区的苏南、苏中一带,而淮安既不靠海也不沿江,成为外资企业难得光顾的地区。根据富士康的规划,3年内投资不低于18亿美元,建成后直接吸收员工在10万人左右,形成苏北台资集聚高地和IT产业集群。
对于富士康的产业转移,淮安经济开发区主动调整规划,留出空间,大力兴建基础设施,以吸引富士康这个“航母级”项目。此外,为使富士康在淮安的生产基地能面向国际市场,淮安积极申请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并于2008年3月也获国务院批准设立。
作为一个加工型企业应该怎么办?难道只有迁移工厂一条路吗?这不仅仅是富士康的问题了,同时也是整个加工型企业的问题。
加工型企业要走出成本困局的最佳途径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像三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三星,如今已是一个代表着品质和档次的品牌。从一开始的“大路货”到现在的国际品牌,三星缔造了一个品牌传奇。
回顾三星的历史,30多年前,三星还只是一家为日本三洋公司做贴牌生产业务的加工厂,靠廉价黑白电视机来赚取单薄的利润。然而,近十年间,三星品牌实现了质的飞跃:2005年三星以719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全球第39位;2007年三星销售额突破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三星的品牌价值也直线攀升,到2005年,三星的品牌价值已达149亿美元,位列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第20位,一举超越日本索尼,成为全球电子消费品第一品牌。
今天的三星不仅仅是韩国品牌的引领者,更是全球电子行业的翘楚。
当然,三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期,三星走过了一段从艰苦到卓越的道路。
1997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东南亚蔓延,泡沫经济破灭。该年11月中旬,危机蔓延到了韩国。过去10年来一直持续扩张的三星也被这股经济寒流撞倒了。不仅仓库里堆积了总值2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同时深陷严重的债务泥潭。从1996年末至1997年第三季度,三星集团财务全面告急,负债最高时达到180亿美元,几乎是公司净资产的3倍。1995年曾创下22亿美元利润纪录的三星电子被逼到了破产的边缘。
此外,三星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要不要继续一项耗资数10亿的记忆芯片投资?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制造商,三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DRAM的价格一直走低,利润微薄,要继续投资此项目,三星就必须承担巨大的风险:因为由于之前的负债,三星已经很难再从银行融资,同时韩国经济的衰退与三星的败象也使员工成了惊弓之鸟,行业内亦没人看好这一项目。另一方面,如果不投入这一项目,它可能失去记忆芯片市场的现有优势及技术领先优势。
最后,在经历了一次5小时的高层会议后,三星总裁李健熙考虑到企业以后的发展一定需要领先的技术,不能因为困境而束住手脚。于是,狠下决心继续投资。这是一个相当冒险性质的决定。李健熙当时说服众人的理由却是日本的记忆芯片厂商都在投资开发,自己不开发不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非常明智。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李健熙能在困境面前仍保持长远的目光与冷静的心态,这是值得中国企业家所学习的。
为了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3月22日,李健熙为了鼓舞士气,悲壮地说:“为了克服危机,我甚至不惜抛弃生命、财产及名誉来挽救三星!”同年7月,三星召开了一次“生死对策大会”。三星总部把三十多个高管从各地召回,讨论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场10个小时的会议充满着悲壮的气氛,大会讨论完企业变革计划后,尹钟龙起身立下军令状,写下辞呈,若到年底改革不成功或者不到位,将辞职谢罪。在他的带领下,全部高官都写下辞职信,表示自己与企业生死共存亡的决心。上下一心,让三星空前团结。
通过一系列的重组、改革之后,三星电子终于恢复了元气,最终从凤凰涅槃中获得重生,三星以全新的面貌走在了发展的路上,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下面,还介绍几种其他的办法,让加工型企业度过冬天,走向温暖的春天。
1、企业的战略一定要正确
古代有一句话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充分说明战略对于竞争的重要性。企业经营者都很重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战略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全局性谋划与决策,涉及组织的长远发展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连全局性的决策或是整体的方向性都存在问题,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存活下来。
战略涉及企业的方向,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不行的。
战略的本质是环境与企业能力的互动。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战略,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战略。但无论什么战略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展企业自身。
格兰仕集团一开始进入家电领域实施低成本战略,迅速占领市场。这家企业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控制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赢得成本优势,支持自己的低成本战略。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后,开始实施高端战略,生产高端微波炉,满足高收入者的需要。根据市场反馈来看,格兰仕的高端战略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海尔集团则是一开始就是实施品牌战略和品质战略,赢得中国市场,接着实施国际化战略,赢得国际市场。就目前来看,格兰仕和海尔两家企业的战略都是非常成功的。它们的发展历程,都与它们制定正确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正是战略为公司描述一个长远的前景,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以富士康来说,当初从台湾地区移师祖国大陆,从电视进入PC领域,这些发展战略都相当正确,而且具有前瞻性。
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重视为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同时根据环境实施调整自己的战略。领导者制定战略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企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捷径,就是找到企业与环境相适应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其他竞争,犹如田忌赛马,一定会取得优势,占领市场。
2、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做“加法”和“减法”的方法强化核心竞争力。
做加法就是强化企业的核心优势。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朝一时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某种形式沉淀下来的。核心能力只是本企业拥有的,而其他企业很难模仿。对于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领导者要时刻加强,而不是弱化,尤其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更要通过加法来强化企业核心能力。
作为企业领导,在明确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后,要大力提供资金支持,提供人才支持,提供优越的环境来发展企业核心能力。
做减法就是削去多余的,从多元到一元,强化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的好处是企业实施多条腿走路的方式,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一个篮子破了还有另一个篮子,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打碎。但是它的弊病也是很明显的,资源分散,不易组合,资金无法集中使用。一元化的好处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专注于一种产品或一个行业,这样的好处是资源利用率高,易整合,资金可以集中使用。
多元化符合中国人求稳的思想,所以,很多企业经营者都乐于搞多元化,这在改革开放初期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能取得成功,成功更是坚定了企业经营者多元化的经营思路,这就容易成为了个“死多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充分,多元化的经营思路越来越不适用,在当今专业化的时代,一个企业能做好一种事情尚不容易,何况是多种?
万科是最典型的一个从多元到一元的企业,由于成功地实施了战略转型,万科成为了中国的房地产老大。
此外,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另一个方法是砍无关的项目,或者少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