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随着万钢、陈竺两位非中共人士出长科技和卫生部,中国正在开启一个学者从政的新时代。在中国改革历史上,万、陈以非中共身份出任政府部门的正职,预示着中国干部制度变革的新方向。可以说,这也是中国社会近年来在政治改革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国内外舆论对此评价甚高。
丁:中国社会各界正在形成新的改革观,就是承认改革是渐进的,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此次万钢和陈竺出任政府部门的正职,可以看成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收获。
谢: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学者从政曾有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无论是北洋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代,学者从政曾经是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经验。对此研究历史的人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但不管从哪方面说,学者从政是现代行政的一个基本方向,中西方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中国干部制度的变革,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可以设想,积累一段时间后,在这方面的步子会更大。
丁:此次万钢、陈竺出长科技、卫生两部,它的意义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曾一度有过干部革命化、知识化和年轻化的提法,事实上,当时确实也有相当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政。有人一度把当时这种现象中的个别学者当官,认为是学者从政。但如果细加分析,只有万、陈此次的经历,才可以看成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从政。因为现代干部制度中,有比较严格的学历要求,没有学历者从政已极少见,所以高学历者从政,还不能认为就是学者从政。过去把有高学历的人当官,认为是学者从政,其实不很准确。万钢、陈竺的经历中有这样的特点:一、本人在专业上有公认成就,二、基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从政经历,三、有显著的留学欧美教育背景,四、明显的非中共背景。
谢:在改革开放历史上,曾经也有过一些学者教授进入党务部门工作的例子,比如早年王沪宁以复旦教授、夏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身份从政,都为人熟知。但他们的去处主要是党务系统,而他们本人也具有党员身份。万钢、陈竺不同,他们本身是专家,又是非中共人士。
丁:由学者从政到专家治国,这是中国政治体制变革中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虽然步子还不是很大,但毕竟走出了这一步,显示了新时代执政党的自信心和使命感,表现了团结社会一切力量为国家富强尽力的宽广胸怀。
谢:在学者从政的观念中,人们一向的习惯是看重学者的专业,此次万钢、陈竺的专业背景,开启了中国政府学者从政的新格局。但在学者从政的观念中,人们还有一个期待,就是更希望那些具有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人文背景的人士,能在对口的部门发挥作用。除了专业背景明显的部门外,像文化、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也期待“学者从政”。
丁:1948年,国民政府经济最坏的时候,胡适曾向当时的行政院长翁文灏推荐了三个经济学家,一个是吴景超,一个是蒋硕杰,还有一个是刘大中。虽然这三个年轻的经济学家后来没有得到翁文灏的重用,但胡适期待学者从政的苦心还是非常有意义。后来在台湾的经济起飞中,蒋硕杰、刘大中都起过重要作用。
谢:学者从政和一般意义上的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不同,它是学者用自己的专业和实际责任结合的实践行为。在后发的现代化国家中,政府行政人员由政工干部向专业人士过渡是一个基本趋势。早年台湾的经济发展中,也曾出现过大量有留学欧美背景的专业人士。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一批具有良好专业教育背景的学者,他们在中国社会未来的变革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万钢和陈竺的经历说明,由学者从政走向专家治国的时代正在悄悄到来。
丁:中国改革是由上而下的,此次万钢、陈竺的从政,也是由上而下的。可以预测,此后地方上也会出现更多类似的情况。既然非中共人士可以出任中央政府部门的正职,以后非中共人士出任省市长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