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成了“空壳”,几年甚至十几年没买书,或者很少买书。文化部发布的最新统计说,占全国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有学者认为,县级图书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他们呼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突破这个瓶颈。
谢:我觉得,经费的问题固然重要,但要想让图书馆事业真正有一个发展,恐怕不只是解决买书经费的问题。有贫困地区被捐了一个图书馆,由于管理混乱,不但没发挥传播文化的作用,连图书本身也被当废品卖掉了。前几年李锐先生本想把自己的一部分藏书捐给家乡的图书馆。家乡的图书馆说经费短缺,让李老自己出钱运输,事情没有谈成。一个朋友向李老建议:您的藏书学术性很强,未必适合基层读者的阅读兴趣。后来他捐给了一家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我去看过,设了专门的李锐赠书阅览室,算是找到了恰当的归宿。
丁:中国传统里,私人藏书,代不绝人,大藏书家层出不穷。汉代刘向已发明了分类之学,远在欧洲最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之前。但现代图书馆事业并没有诞生在中国。私人藏书对于保存文化起过重要作用,但对于传播文化,特别是向公众传播文化方面,作用很有限。
谢:有一些饱学之士,一生积累几万册专业图书,由于子女不从事父辈的专业,往往在他们去世之后,就把藏书轻率地处理了。捐给图书馆,或者由图书馆适当作价收购,应当说是有利于文化传承的好办法。
丁:但我听说,作家、学者把一生积累的图书捐给国立图书馆或名牌大学图书馆,情况并不乐观。前几年,巴金捐给国家图书馆的外文期刊,出现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引起舆论哗然。
谢:我也听说,有一些海外的华裔老学者,要把毕生收藏的珍贵图书捐给祖国的图书馆,竟然到处碰壁,好像是给他们添了麻烦。
丁:公立图书馆的衙门作风,在中国是一个老问题。人们对大图书馆的意见,主要是借阅图书不方便,复印资料收费过高。基层图书馆的问题,则是人员庞杂,专业人员比例过低,一些县级图书馆成了某些官员安排亲属吃财政的地方。
谢:在发达国家,图书馆是重要社会公共部门。他们对纳税人负责、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很强。不要说国立、市立和社区的图书馆,就是所有教育机构的图书馆,通常也免费向公众开放。
丁:图书馆的发达程度、普及程度和服务水准,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作为一项公益事业,除了政府在经费方面的保证,我认为关键是从业者要对现代图书馆的核心理念怀有敬意。因为承担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职能,它的服务性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如果想以此来谋利,或者仅仅是为了谋生吃饭,就背离了图书馆事业的价值。
谢:公共图书馆也曾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部门。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接触,不少好东西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像袁同礼、刘国钧、杜定友这些早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曾经付出过很多心血,有过很好的开端。中国老辈图书馆事业的从业人员,一般都以能为读者提供方便为自己的快乐,而现在这些好传统很难再见了。
丁:近代图书馆的起源是读书机会应当均等的理念,其中包括了知识平等的观念。早期的图书馆一般附设于学校,公共图书馆的出现稍后,但却成为图书馆事业中的核心部分。私人藏书,至多可以算作是特殊性质的图书馆。
谢:现在出版的图书品种很多,但鱼龙混杂,相当多的出版物其实是文化垃圾。图书馆有了充足的经费,并不意味着就能采购回好书。南京大学图书馆有一位陈远焕先生,为搜求优秀的当代出版物,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他这样的人,在当今图书馆界并不多见。更常见的情况是,身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对书籍却缺乏起码的知与爱。在这种情况下,我倒觉得私人图书馆具有积极意义。同样数量的经费,私人图书馆购进的图书肯定具有更高的品质,形成更有效的服务。有一些城市的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公开支持民间资本以个人独资、合伙制或公司制形式,开办私人图书馆。第一批私人图书馆已经出现。也许,这会对公立图书馆形成有力的挑战,成为有助于突破瓶颈的因素。
§§第四章 文艺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