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第十二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原生态组成为亮点,观众反映十分强烈。
谢:原生态民歌受欢迎,已经不是一年了。在这以前,举行过专题演唱会,中央电视台的其他频道也办过原生态歌手比赛。这次总算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
丁:其实,一些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和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早就开始致力于原生态民歌的搜集、整理和传承。现在,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为政府和社会所接受,原生态民歌作为其中的一个种类,得到重视也是顺理成章。
谢:原生态民歌的意义,不只是艺术,同时也是历史。有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就是通过说唱,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得以延续的。
丁:在现代化过程中,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变化很大。他们往往追随时尚,追随流行文化。在云南石林,连著名的史诗《阿诗玛》都出现了失传的危机。现在,当地能够把《阿诗玛》完整地唱下来的老歌手已经找不到了。
谢:口耳相传的史诗,固然令人神往,但真正传承下来的,恐怕没有流失的多。所以,还是应当借助文字、音像等多种媒体,把它记录下来。
丁: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需要抢救和传承。汉族历史文化,也需要抢救和传承。我举一个例子:前几天,无意间在电视里看到一个谈话节目。演员侯耀华说起小的时候,自己的衣服穿旧了,弟弟侯耀文接着穿。年青的女主持人听了非常吃惊。她知道侯宝林和两个儿子都是曲艺界的名人,无论如何也不理解弟弟为什么不穿新衣服,要穿哥哥的旧衣服。侯耀文只好给她讲当时一个人一年发多少布票,没有布票如何不能买衣服。
谢: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代沟。在日常生活中,代沟随处可见。前些时候,我也遇到一件事,一个中年作家为稿子的事,和出版社青年编辑发生争执。作家写自己年青时代,偌大北京,只有两家西餐厅。其中之一是被称为“老莫”的莫斯科餐厅。当时要想去“老莫”吃一顿,得早早去排队。青年编辑不相信有过这样的事,批评作家是瞎编,让他修改。中年作家一气之下,说:“书我不在你这儿出了!”
丁:代沟现象,中外都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但我们说的事,却是代沟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新一代人对长辈生活的隔膜与无知。短缺经济时代,对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回避的生活经验,对于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来说,却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历史。不论你说的编辑,还是我看到的主持人,学历都不低,受教育都不少,但对于刚刚掀过的历史一页,却没有基本的了解,全然陌生。
谢:这种了解的难度,本来不大,它不同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线索太少,信息缺乏,多学科的专家围绕有限的蛛丝蚂迹,百般努力,也难以形成共识和定论。今天的青年,要想了解三、五十年前的事,只要有诚意,知情人到处都是。但是,你会发现,在他们所受的教育里,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在他们通常接触的媒体里,没有这方面的信息。社会也不鼓励他们到这个领域求知。所以,有这种了解愿望的青年人,非常之少。以至于当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在从事某种需要以历史常识为背景的职业时,经常发生常识的空白与缺失,难以与上一辈人达到沟通。
丁:上一代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乃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体验,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无意识地淡忘,还是有意识地回避,对于青年一代知识的健全、心智的完整,都是不利的。
谢:常态社会中的代沟问题,有它的规律。但今天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代沟问题,我想可能还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我们提到的代沟问题,并不是因为社会变化必然发生的现象,而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能真实面对历史才出现的,这里有历史学家的责任,也有教科书的问题,有信息传播不通畅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我们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因为许多历史研究现在还不能正常进行,所以相关的社会问题,在没有经历过的人看来就不可理解,像这样的问题,在常态社会环境下一般都可以解决,因为开放的历史研究可以帮助后来人真实了解过去。代沟的问题,有些要通过吸收知识来解决,有些要通过增长阅历来沟通。无论如何,让青年一代有机会真实面对历史,才是填平代沟的办法。由于意识形态原因出现的代沟问题,依靠固有的意识形态是难以消除的。长辈把真相告诉后辈,是文明得以延续,社会良性发育的基本要求。青年人了解真相,就会减少隔阂,也有利于消除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