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要努力做到“三养”,即养心、养身、养人。俗话说,人一出生就有两部分身与心,身为小体,心为大体。故而,有“养其小体为小人,养其大体为大人”之说。人的最佳表现是身心合一,既养身又养心,同时也须做到养人。对于养心,清朝学者肖轮说:“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灌,心以理义养。”何谓“养心”,就是涵养心性,强健心智,净化心灵,端正心术,使人具备良善之心,并由此派生出慈善之心、恻隐之心、怜悯之心、孝顺之心、诚信之心、包容之心以及爱心、虚心、恒心、慧心、耐心等,以保持人的精神洁净、磊落、健康。但要涵养心性,务必要以理义来养。理义,即学理道义。其内容因时代不同而有异,但最基本的东西不变,譬如爱国、为民、诚信、奉献、奋斗等,这些精神元素可通过读书学习、接受教育和培训反省自励、启发觉悟和心智来摄取,也可以通过效法先贤来填入,其过程就是养心。
而要养心,首要的是要寡欲、戒贪、养洁净心。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告诫我们,要清心寡欲,远离贪婪,养洁净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叔平华也说过:“过多的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慎欲则是摆脱痛苦的根本之道。”须知养洁净心,除自身要力求减少欲望、追求心灵清洁外,更重要的是要拒绝精神污秽,做到于金钱上不贪,于色情上不淫,于操守上不亏,于心境上不俗,看到那些心地肮脏者就心生恶念,不愿与之为伍。这样的人,人生有信仰,处世有底线,为官不贪,为商不奸,为学者不滥竽充数,做工程不偷工减料,当医生拒收红包。这样的慎欲的人,多有精神洁癖,绝不同流合污,也可能因此会吃亏、被冷落,但他们“质本洁来还洁去”,活得高尚纯粹、坦荡磊落,活得问心无愧,令人敬仰。
其次,要自强不息,有进取心。人活着要有作为,不虚度人生,而人有作为贵在有进取心。就义理而言,恩格斯说:“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来说,学文,要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话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为武,要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气魄,不论干什么,都敢为人先,不甘落后,正如李清照所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这样有进取心的人,古往今来,不胜枚举。据报道,20世纪60年代,一位普通的军人叶洪海,入伍后被分配养猪,小叶无怨无悔,还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刻苦钻研养猪工作,成了养猪状元,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军模范饲养员”的称号。小叶的这种进取的精神,再次证明一个古训:“人生有大志,无处不翻飞。”人有进取心,何时不腾越。
其三,要宠辱不惊,养平常心。宠辱不惊是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受宠受辱都不在乎,名利皆忘而淡然处之。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最好的写照。刚刚去世的林俊德院士就是这样的人,对工作,他鞠躬尽瘁,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对名利,他说:“看得透一些,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他曾主持完成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为此,组织上曾连续两次推荐他申报何利梁奖,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干工作可以叫上我,其他的就不用再考虑我了。”与学生合著文章,尽管他付出很多心血,但每次稿费他都让给学生。林俊德临终前,领导带了几千元去慰问他,他的妻子黄健琴说:“这些钱我不能收,收了老林会生气的。”像林俊德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人眼里,“事业重为山,名利淡如水”,“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这就是养心的必然硕果。养心除了自我修养、修炼,反复自省自励,还需要知识来支撑,博览群书,吸纳精粹,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心自洁。养心,还须贵在坚持,滴水穿石才能使心养得端正、养得透亮。这也是养人的最高境界。
养身,就是要人注意身体健康,通过养身达到福寿绵长。正如清代重臣李鸿章在一封家书中所说:“人虽有文、名誉、金钱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耳。”对如何养身,众说纷纭,但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紧紧同修身相结合,更多地强调精神因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清代名臣张英在他所著的《聪训斋语》一书中就用了相当篇幅对养身而致长寿之道作了详细讲述,颇能发人深省。
张英把养身致寿之道,归纳为四个字“慈”“检”“和”“静”。“慈”,就是人要有爱心,要懂得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绝不能有害人之心,做损人之事。这样,人就可以心无结蒂,坦荡磊落,胸中也自然会长存吉祥恺悌之气,吃得香,睡得着,而可以长命矣。“俭”,就是要戒奢靡,戒挥霍,朴素简约,淡泊自甘;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与郊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以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处,可以蠲烦去忧,这些都对健康长寿有益。“和”,就是要心情愉悦,襟怀坦荡,即以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我父亲活到99岁,也常对我们说:“心平则气顺,气顺则血畅,血畅则五脏安,五脏安则百病不侵。”可见常舒劳顿郁结之气是其养身要诀。“静”,就是要一无挂碍。切戒浮躁,从容镇定,宠辱不惊,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则一切纷扰自然无所施其害。他还总结,此四者,于养身之理极为切实,是比服药导引更加重要的养生要义。
张英还讲到养身的基本禁忌。“养身之道,一在谨嗜欲,二在慎饮食,三在慎愤怒,四在慎烦劳,五在慎寒暑,六在慎思索”。如果有一方面做不到,足以致病,以贻父母之忧,安得不时谨凛也。并告诫人们,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脏腑肠胃,常会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而那些燔灸煎熬,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易于肠胃。彼腻却易于黏滞,积久则腹痛气塞,寒暑偶侵,则病疾作矣。睡眠也是一样,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起居有节,眠食有时,自然精神气爽,益寿延年。
清代重臣曾国藩对养身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养身以戒恼怒为本”,把“戒恼怒”作为养身的最重要的一条根本原则。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身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并且说:“须活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之道也。”就是说,自己在精神上充满生机活力,遇到烦恼之事,也就能驱恼制怒,泰然处之。曾国藩还强调,多走路少坐轿,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身的第一秘诀。
清初被称为“畿南三才子”之一的申涵光也对养身有着相同的看法,他说:“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淡泊处世,心康体健,他还说:“常有小病则慎疾,常亲小劳则身健,持壮者一病必危,过懒者久闲愈懦。”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养身、养生以求达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更加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运祚富祉,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组织保健大会《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而且包含该人体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于一个极完美的状态。”并相应明确了现代健康观和健康的十大准则,使人对养身有了更新的认识和实践。同时,科学家们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维多利亚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适量运动”是这四大基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生命源于自然,生命源于运动。正如两千五百年前,医学之父波克拉底所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养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养育和培育。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比如,父母有养育子女之责,老师有教育学生之责,领导有培育下属之责,就是国家也有保护和培育公民之责。只是养人的对象不一、程度不一。怎样养人,也不外乎养心、养身,具体讲就是养道德、养健康、养智慧、养技能等,其中养德最为重要。如果人的品行、操守养不正,那么,其他方面养得好,也是枉然。另外,养人还要负起传承的责任。因为,养人不能讲一时,还要讲长远,既要着眼对现代人养好、养正,更要着眼为下一代人养好、养正做好铺垫和准备,为此,养人要做好传续的工作,努力做到承继传统,开创未来。切实教育和养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也能真正懂得“三养”,实践好“三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