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要有“三信”,即信仰、信念、信心。就信仰而言,应该讲,这是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体一生一世的精神支柱。俗话说得好,“人要活得好,心要有所依,气要有所畅”。因为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觉的器官。我们和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我们和人生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会因心的触动而有直接的表现。就好像心如山谷,有声音,就会有回音;心如钟鼓,有敲打,就会有声响;心如灯光,有触动,就会有变化;心如池水,有风吹,就会有波动;心如浮云,有湿度,就会有雨水;心如田野,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心即使你没有动它,它遇到各种境界也都会有触动。正如王维所言“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所言“客中无日不思家”都是因情因境在心灵上有了心的触动。心有时还难以控制,如人有时候心神不宁,有时候心烦意乱,有时候心情紧张,有时候心惊胆战,有时候暴跳如雷,有时候像猿猴跳动不停。如何让心清静自在,见善向往,让心拥有正义、柔和、善美,让心不被外境触动,不被外境所奴役,使身心安住,那么,使身心安住的就是信仰。人有了信仰就如星光照路,如巨宅安稳,如大船引渡,如善友相伴。人如果没有了信仰,就势必会造成心理失衡或混乱,甚至会产生许多的困惑或不相信。现时,就有一些人不相信规则能够战胜潜规则,不相信良心能够战胜邪念,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不相信道德的正能量远胜于非道德所产生的影响。有些人只信仰权力,既不懂自尊也不懂尊重别人;有些人只信仰金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由此,许多人在利益和信仰发生冲突、产生迷茫时,不知道坚守信仰的宝贵,而把利益当作唯一的价值。也有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作了交易的筹码。马克思曾针对当时的情况感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因此,在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在这个怀疑充斥的时代,更需要信仰。虽然,信仰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被一些人所漠视、所丢弃,但坚守信仰和道德的群体与个人还是主流力量,他们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胸中都有光明而坚定的追求。然而,也有一些人,心中却没有多少信仰。一些大款,别墅成群,轿车成队,秘书成批,钞票成捆,但他们中许多人活得很纠结,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实际上就是信仰缺失。有一些官员,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贪污受贿,动辄上千万、上亿元,几代子孙都花不完,可一夜之间东窗事发,官位、金钱、名誉就像变魔术一样,顷刻之间都没有了,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是信仰缺失所致。还有一些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衣食无忧,可就是整日四肢无力,精神恍惚,目光飘移,还是因为缺少信仰。由此可见,对一个人来说,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是奋斗的力量,是前进的方向,是人生走向成功的起点。没有信仰的人生,注定是在黑暗中徘徊的人生。尽管现在有些人存有偏见,谁谈信仰就说谁痴,但信仰是客观存在的,它如影随形,左右着我们,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否则,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投身革命,报效疆场;无数志士仁人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地投身四化建设。没有信仰的支撑,怎么能有波澜壮阔,前仆后继,感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诗。
实际上,信仰也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追求,绝不仅限于对宗教的虔诚就是信仰,信仰也绝不抽象。从小处讲,信仰就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而目标是任何行动的前提,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是浮萍漂荡于水面,很难把全部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到某一个点上。因此,就难以执着,也就不可能创造辉煌的人生。从大处讲,信仰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最能使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点的使命感。拥有使命感的人,会感到自己的奋斗充满着意义,从而超脱了个体的渺小。
然而,人光有信仰也是不够的。人还须在信仰的支撑和鼓舞下学会承受压力,顶住压力,战胜压力,在压力中生存,在压力中实现目标。一般集大成者往往都是有信仰、能承受住巨大压力的人。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纵观古今中外,凡有建树、有大成者,都是有信仰、有追求并为信仰献身的人。
就信念而言,这是一个群体或个体将理想变成现实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信仰的具体体现。所以信念和人们通常所说的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该讲,信念、理想是人类持有的精神现象,是对可能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远大的坚定的被大多数人信仰的共同信念和理念,否则,就会形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向心力,难以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对一个人来说,同样也不能没有信念、理想,否则,就会失去生存与奋进的精神动力,也难以成为高素质的成功人士。当然,信念、理想必须要和现实紧紧结合起来,否则,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臆想,如果当人的信念、理想符合现实需要,那么人的信念、理想就会在不懈努力下获得成功。
诺贝尔是一位将自己的身心全部献给科研事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伟大业绩的人。由于他伟大的业绩,在国际上专门以他命名设立了“诺贝尔奖金”,成为世界上的最高奖项。诺贝尔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这与他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有直接的关系。据报道,诺贝尔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他的一生中,只上过几个月的小学。他的知识都是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超常的学习中得到的,特别是他的父亲伊曼纽尔、母亲安德雷特以及两位哥哥都是非常有信仰、信念,非常勤奋的人,对他的影响甚大。因他从小就成长在具有这一优良品质的家庭中,他幼小的心灵中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和信念,就是“勤奋美”。只有“勤奋美”,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信念,所以他即使住在繁华之都巴黎,也很少出席酒会之类的社交活动。在他看来,这种华而不实的交际纯粹是浪费时间,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实验与事业,他所追求的是人类勤劳的美德。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信念,尽管他身体状况不好,患有心脏病、关节炎、胃病等多种疾病,而且在紧张的实验和工作中,又常与硝酸甘油打交道,患有严重的头痛病,但诺贝尔仍在不停地工作和实验。这就是信念焕发出来的不可估量的智慧和力量。
曾于199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姬在她的一生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争取一个自由的缅甸。为了这个信念,她曾经有十多年的岁月是在囚禁和软禁中度过。为了这个信念,她失去了自己温暖的家,丈夫在英国去世,两个儿子也远在英国难以相聚。其间,她也曾有过离开这种禁锢生活的机会,也曾有过缅甸军政府催促她离开缅甸前去英国与孩子们团聚的机会,但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知道,一旦自己离开缅甸,就再也不能回到祖国,就难以实现她争取一个自由缅甸的信念。为了这一个很苦的信念,她毫不保留地付出了一切,也宁愿放弃一些可以得到的东西,但决不放弃信念,这就是昂山素姬的高贵。
中国有一位青年叫郎朗,从三岁起就和自己的父母亲坚守着一个信念,就是成为钢琴家。为了实现这个信念,郎朗的父亲毅然决然地辞去在公安局的工作,带着郎朗从沈阳来到北京,租住在一间破败不堪的公寓房,一住就是八年。其间,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到处奔跑,为郎朗托请老师,吃尽了白眼,尤其是在遭遇音乐学院教授拒绝后,使父子俩陷入了极端的失望与迷茫之中,郎朗险些被逼跳楼。为了坚守这个信念,郎朗的母亲一人孤守在沈阳,拼命地工作着,用挣来的微薄工资,供郎朗父子俩在北京的生活所需。为此,她起早贪黑,为挣钱干过不少活,每天拖着疲劳的身躯回到家里,还得应付家庭琐事。最让他母亲心痛的是,在与丈夫、儿子分居两地的八年里,她很少能看到儿子,有机会见到郎朗时,那种难舍难分的心痛都会让她大病一场。为了实现这个信念,郎朗从三岁起就离开了妈妈,先是在北京学钢琴,八年后又在美国学钢琴三年。在这些年里,郎朗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妈妈抱抱他,但对他来说都是奢望。难得的几次母子相见,郎朗就像天塌了似的大哭。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郎朗是饱含着泪水,饱受着辛苦,饱尝着父亲的严厉。为了弹好钢琴,郎朗的手臂过度劳累,险些造成右臂瘫痪。就是在这天复一天、年复一年的苦学苦练中,郎朗迈进了成功之路。1995年,郎朗赴日本参加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赢得了第一名。这次比赛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实现了他们一家三口坚守的信念。三个月后,郎朗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他走上了职业演奏家之路。由此可见,一个人有信仰、有信念并坚守信仰、信念,就能成就自我。
一个群体有信仰、有信念,也同样可以创造奇迹,创造辉煌。2007年7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家体育场,亚洲杯足球决赛开始了,这是一场充分显示信念力量的一场激烈角逐。竞赛的对手一方是夺冠呼声很高的沙特阿拉伯队,这支队伍曾三次夺得亚洲杯冠军。该队不但有着精湛的足球技术,而且夺冠后每位队员都能有数万美金和一套别墅的奖励,这些奖励早已激起了他们取胜的欲望。此时的沙特队犹如一群威风凛凛的雄狮,只等着享受宰杀猎物的快乐。
参加夺冠的另一方,是一支首次闯入亚洲杯决赛的伊拉克球队。这支球队无论战术还是实力都居于对手之下,更重要的是这支球队来自战火纷飞的国度,球员们是一群正被贫穷、饥饿、炸弹、流血与绑架包围着的人,这次参加亚洲杯冠军赛,对他们来说绝没有夺冠的希望,但这个球队却有着一个共同坚定的信念,就是“我们只想带给伊拉克人民一点快乐”。为了实现这个信念,他们就像一群可怕的狼,其疯狂的程度令人无法想象。沙特队的这群雄狮无法招架伊拉克队的猛烈进攻,败下阵来。伊拉克这个正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却被写进了亚洲杯的历史。同时,也使更多的疑问写在了许多人的心里,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就信心而言,这是群体和个体对事业或个人成长能否成功的企盼。有位哲人说得好,信心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只要我们心中有信仰,就会产生信心,有了信心,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就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充满乐趣,使自己成为一个守信用、有信誉并能得到别人信任、信服的人,也就有了干成事业的保证。因此,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信心既是道德的根源,也是智慧的保姆。反之,如果对自己缺乏信心,那无疑会是自己人生失败的主要因素。因为,你在世上的成就往往不会超出你的信心,缺乏自信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绝无此理。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自信,缺乏自信,就会大大减弱自己的生命力。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阿基米德、居里夫人、伽利略、张衡、竺可桢等都是历史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他们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和非凡的自信心。据说,拿破仑亲率军队作战时,战斗力就会增强一倍。原来,军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士兵对于统帅的敬仰和信心。如果统帅抱着怀疑犹豫的态度,全军便要混乱。拿破仑的自信和坚强,使他统帅的每个士兵都增加了战斗力。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原本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差、教书吃力、很不合格的教师,但他发现自己善于科研,于是增添了自信心,一门心思地致力于数学的研究。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刻苦努力,终于破解了世界上的数学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世界上颇有建树的数学家。可见,有自信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信心、要想事业有成、做生活的强者还远远不够,还须敢想。敢想就是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要有所追求。否则,连想都不敢想,就更谈不上有很强的自信心,更谈不上有什么目标的实现、追求的成功。可只是敢想还很不够,同时还要敢干。
一个真正的自信心很强的人,必定是一个既自信又敢想、敢干的人。他决不会对生活持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而丧失各种机遇,他会在行动中、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当然,有信心、敢想又敢干决不应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和盲目的蛮干,而应是在树立信心的同时,靠勇气、靠科学,保持身心上的健康,并能以不怕挫折、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面对现实,奋力拼搏,才能事业有成,真正成为强者。德国精神学专家林德曼用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1900年7月,林德曼独自驾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准备用生命为代价,进行一项人对自己抱有自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肌体健康的心理学试验。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十分关注这次独自横渡大西洋的悲壮冒险,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一百多个勇士的尝试均遭失败,无一人生还。为此,林德曼的家人极力反对,但他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坚持进行实验。在航行中,林德曼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系统也处于麻痹状态,有时,真是绝望之极。但是,只要这个念头一出现,他就马上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成功!”终于,他胜利渡过了大西洋,用自己的亲历亲为证实了失败往往是由于丧失信心、精神崩溃、恐慌和绝望所致。然而,时下却有许多的人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应有十分的努力、十足的把握完成的事情,却精神委靡、信心不足,消极面对可能实现的目标和可能成就的事业,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其实,这些人并不清楚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巨大的潜力急待我们自己去开发、去利用。专家认为,我们人脑的信息储存量相当于五亿册图书的信息,一般人整个一生都只运用了其总体的4%,即使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只开发了其全部智慧的15%。为此,美国心理学家卢果感叹说:“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不是连年的战争,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从活着到死亡,都未曾意识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未开发的巨大潜能。”这种大脑中存在的智慧、潜能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智商的高低,而是由我们自己对自身有无信心、对活着的心态能否端正所造成的。可以说,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带着一把可以打开智慧、潜能的金钥匙,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两个面,一面刻着五个字“积极的心态”,另一面也刻着五个字“消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很强的自信心,能创造生活,使我们走向健康、成功、幸福、富裕;而消极的心态则悲观无望,它会毁灭人生,使人背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