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西文化大碰撞的二十世纪,对于这些青年人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对于北平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是拥有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独具条件。二十年代初北京的文化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尤其对于来访的西方文化使者表现得特别友好,这使得当时很多的年轻人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这也激起了徐志摩向中国听众介绍西方艺术成就的热情。他和徽因负责组织了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一次非常成功的音乐会,那是一位西方艺术家首次把西方著名的古典音乐节目带到中国古都来上演。这个时候,林徽因也在忙碌着文化圈子中的繁琐事务。她是如此的开心,因为她觉得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在自己未开的道路上,如果说之前她并不明白自己为何存在,又可以做些什么的话,那么现在,前方的路似乎已经逐步在向她显明。
后来的日子,林徽因经常与表姐王孟瑜、曾语儿参加新月社俱乐部文学、游艺活动。对于徐志摩所流露出的情感,她尽量避开,而对于思成,她也拿捏得分寸恰好。有人说,梁思成不会不明白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微妙的感情,但他知道,林徽因是那颗璀璨的星子,她的光芒令许多男子仰望。他也不过和徐志摩一样是林徽因美丽裙裾边的一株草木,甚至还不及徐志摩那样出众。但近水楼台先得月,梁思成和林徽因相处的机会很多。他没有徐志摩那样浪漫,但林徽因和他在一起却觉得踏实自在。他们之间没有多少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平常的快乐。
对于志摩的情感,林徽因是懂得把握自己的,她仍会像兄长一样待他,但是,也只是这个程度而已,她明白,自己和他之间是不会有故事的。有人曾经把林徽因与张爱玲做比较,记得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孤傲、清高、敏感,灵魂寂寞了一生。她说过,喜欢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林徽因更像清水里开出的一朵白莲,安静娇柔,温婉洁美。她不会让自己爱到卑微,爱到不知所措。
林徽因发现自己对艺术确实是在着别样的天赋的,她对于美有着很深的鉴赏能力,而且,对于绘画与建筑的热情,自从她追随父亲在英国读书的时候,似乎就已经显现了出来。这还要得益于当时她在伦敦有一个同学,能花好几个小时在画板上画房子。徽因很喜欢。她的朋友在她兴趣勃勃的紧迫的询问下,向她描述了建筑这个职业。徽因当即就确定这正是她所要的职业,一种把日常的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在她回到中国以后,她在引导思成作出这样的决定方面也没有任何困难。他一向热爱绘画,并模糊地感觉自己是个职业美术家。建筑正合他的心意,而一道学建筑也符合两人的心意。
她的选择是对的。时候到了,机遇也自然而来。而对于建筑的热爱,也使她和思成之间有着更多的爱好与默契。
这一年是思成在清华的最后一年,夏天就该和同学们一起利用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深造。他准备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这就促成了他和徽因的婚事。因为毕竟孩子们也一天天的大了,现在思成既然要出国,那么,就把她们的婚事办了,之后,让他们双双地飞走,一起在大洋彼岸去自由地学习吧。
他们的婚礼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这对甜蜜的新人,此刻该是怎样的欢喜。若是说起来,徽因认识思成时,他们已经互相为对方的才情和气质所吸引,只是,羞于开口,便这样默默地保存着自己的这一份情思。后来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有这么一段记述:
“父亲大约十七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林长民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名林徽音)。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虽然他还很年青,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书房里,父亲暗自猜想,按照当时的时尚,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梁思成已经十七岁,正是一位翩翩美少年,自然他的自我优越感是很强的:一位颇受众人敬重的父亲,良好的家世,出落的帅气相貌,自然,在他的身边也从不缺乏漂亮的女生愿意与他成为朋友,但是他却从没有真正的喜欢过哪一个女孩子。这一回,是例外的,他真的动心了,像林徽因这样清新动人的江南女孩,清水出芙蓉一样的自然,怎能不让哪个男孩子喜欢呢?大概,每一个男孩子都曾经希望过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可以在雨中和她一起并肩漫步,为她撑伞,为她遮风。甚至希望可以轰轰烈烈地与突然出现的坏人打上一架,在这个女孩子的面前好好表现一次自己。男孩子的心,大抵都是这样的有一种小英雄的情结吧。
眼前出现的这个阳光大男孩,也让当时十四岁的徽因心灵为之一震。她不禁有些腼腆,甚至脸上泛起了红晕。她大概也偶尔听到过父亲对于这个男孩子的谈论,她明白,这个人总是有一天要见到的,只不过,来得仍是有些突然,让她预料不及。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段故事总会让我不经意联想到张爱玲的那一段话: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
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
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
你也在这吗 ?
毕竟我们不在现场,至于当时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只是由我们的想象来挥发吧,就像也有人觉得,林徽因初见梁思成一定没有怦然心动之感。或许有的只是一个少女见一个少年的喜悦心情,有些许腼腆,些许快乐。而梁思成这一见,就再也没能忘记林徽因,只是他们之间注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才能并肩走在一起。原本是两个一同行走的人,其间一个人在路途上探看了别的风景,而另一个人一直在原地等待。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陆游与唐婉的爱情,以及三毛与荷西的那场恋爱,他们曾经相识,相逢,相知,相恋。他们曾一起度过那些浪漫美好的时光,而这时光却是那样的不期而来,最后,也是不期而走。自然,这是别话了。
十四岁的林徽因那个时候不知道是否会知道,梁思成会是她携手一生的伴侣。尽管她对于思成也有好感,觉得这个大男孩的眼睛中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后来,林徽因去了英国,在那里,自然是不乏追求她的年轻人,几乎到了前赴后继的程度,是啊,这是不难想象的。她以绝代容颜和才情令许多中国留学生生出爱慕之心,追求之意。可是,却没有人可以进入她爱情的法眼,直到徐志摩的出现,但是,他又只能做朋友,爱情,似乎她并不奢望,或许,徽因一直在努力刻意去压制着这一份情感,也是说不定的,只是他们的爱情像一场烟花,一场在刹那间曾有过绽放,但终究要归于平静的烟花。
那时,同在美国留学的顾毓琇说:“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异常。”可见当时的林徽因是怎样的风华绝代,她的优秀,她的娇美,她的纯净,仿佛是为了给人间带来一抹亮色,应和一场青春的盛宴。
现在,她就要和当年那个有着温暖的目光的男孩子走进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