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43600000004

第4章 心宽待人,量大处事

像海绵一样虚心

现在很多人,一遇委屈就难以忍受,动不动就发火,一肚子牢骚抱怨,或者碰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时,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观点看法,只是固守着自己的成见,甚至为此和人闹矛盾,互相争斗。归根究底,这都是不懂“接受”的结果。

有这种毛病的人,不妨反观、回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大家都是懵懂无知的,都是在接触身边人、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接受了某一种生活方式和某一类价值观,既然如此,为什么长大之后却变得难以接受周遭的新事物和他人的观念?这决不是因为接受的东西多了,心被占满了,腾不出地方去接纳更多的人事,而是因为没有试图去拓宽内心的容量,把心打开。

人的心有多大?就像一口箱子,在里面摆满砖块,看上去像是满的,实际上呢,你还可以再往里头加沙子,加进去沙子之后,这下总满了吧?那你再往里加水试试,仍然可以容纳进去。心也是这样,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不断地往里添东西,心宽时,整个宇宙都可以包容。

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些人不信,说小小的一粒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一座须弥山。唐朝有一位叫李渤的诗人专门为这件事向智常禅师请教。智常禅师是六祖慧能的法嗣,很有智慧,他没有正面回答李渤的疑问,而是反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真有这回事?”李渤就很高兴,说:“当然是真的,我读书岂止万卷?”很得意的样子。智常禅师就问了:“那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在哪里?”李渤指着自己的头,说:“都在这里。”智常禅师道:“你不是在骗我吧?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大小,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

话说到这里,李渤立刻就明白了。其实世间的事物哪有绝对的大小之分呢?星星够大,可是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只是一点微小的光。太阳系够大了,放在宇宙中也微不足道。人心不能总是拘泥在一种形式之中,对有些事情,不要只从表面上去领会,而要从道理上去思考。

我们的脑袋那么小,却能容纳无限的知识;我们的眼睛那么小,却能装进博大风景;我们的躯体那么小,却能历尽世间悲喜沧桑。心是什么,谁也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当整个世界都在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宽广辽阔。

把心打开,好的东西才进得来。放宽心去待人处事,才能够接受更多,容纳更多。《成佛之道》中说闻法时要“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这个比喻做得很好。你们想一想,一个装水的器具,里头不空,或者有了裂缝,又或是将它倒过来,那么,再好的水也装不进去;一块地,太硬了,到处是杂草,就算播了种子,也长不出东西来呀。这个比喻是告诉学佛的人,听闻佛法时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听,在听之前就生了抵触心,起了先入为主的成见,佛法再好,也入不了他的心。

佛教发展了三千多年,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佛教始终打开胸怀来接受这个世界,不管时代如何向前,佛教都不曾封闭自身,与之脱节。心一封闭,通往他人和世界的路就被堵死了。我们看周围有很多人,年纪大的古板固执,改不了老观念,年轻的太过叛逆,像个刺猬一样,谁也不服,谁的话也不听,结果,两代人、两类人之间就难以沟通,难以和谐地相处。每个人都只想着别人来接受自己,自己却不愿意接受对方,这样一来,怎么可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呢?

心完全开放着,就不会觉得别人说的话逆耳,做的事不顺意,人事之间才能达成沟通,你才会觉得眼前条条路都畅通无阻。所以,要把心放空,把成见、执著、自私、虚荣全都清理出去,此心干干净净,什么也不留,你们用这样一颗心去面对世事人生,再没有道理的事情,再委屈的事情都能容得下。

谁也不比谁特殊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世间的一切“相”,都是假的,不真实。我们看庙里头有很多释迦牟尼佛像,中国的佛像,泰国的佛像,印度的佛像,长得都不一样,哪一个才是释迦牟尼的本来面貌?哪一个都不是。我们拜佛的时候,如果能够辩明这一点,超越外在的形体之分,透过现象看本质,那才算真正见到了如来的境界。

佛性哪里有什么形貌、身份的界限呢,我在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时,经常去国外弘法,日本,韩国,泰国,缅甸,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不管在哪里,佛陀的法雨恩露都平等地泽被众生,没有任何偏倚。以佛眼看世间众生,便没有相貌美丑、地位差异之分,佛祖面前,众生一律平等。

佛陀有两个弟子出去化缘,一个叫迦叶尊者,同情贫苦的人,总向贫民乞食,他觉得今生贫穷的人是因为前世没有积福,所以现在要给他们布施的机会,好积累来世的福报。另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就总喜欢到富人那里去化缘,因为他觉得贫穷的人自身难保,不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这两个人的想法,听起来都有道理,也都是出于好意,但是佛陀却把这两位弟子叫到身边来,对他们说,化缘的时候,不要有分别心,要把心放平,不管对方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有地位,都应该平等对待。

有一座山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次,山上来了一位达官贵人,捐了很多香火钱,老和尚热情接待了他。后来,山上又来了一个书生,衣衫褴褛,饿得面黄肌瘦,老和尚立刻叫小和尚将他扶进庙里,尽心招待。小和尚有些不乐意,他问师父:“为庙中捐了钱的达官贵人当然应该受到礼遇,可是师父为什么如此厚待一个穷书生?”

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小和尚的问题,而是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萨,告诉小和尚这是用千金请来的菩萨。于是小徒弟每天认真地上香念经。不久,老和尚把泥菩萨重新团成泥,又塑了一只猴子,放在原处。小和尚发现后,吓了一跳,从此再也不肯去上香了。老和尚问他原因,小和尚就说:“师父,那尊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老和尚就拿起那只泥猴,细细雕琢,转眼间又把猴子变成了一尊菩萨。这个时候小和尚傻了眼,原来,被千万人膜拜的菩萨也不过是一尊泥巴雕成的塑像,与一只泥猴并没有区别。

那么,是什么在分别?是眼和心在分别。生活中,人们太容易以表相识人,看见达官贵人,就只看到一个“达官贵人”的皮相;看见落魄书生,就只看到一个“落魄书生”的皮相,实际上呢,人的生命,最初都不过是一团相同的泥巴,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这些表相也只是暂时存在,随时都可能变化消失。看不透这一点,就会犯糊涂,迷失在其中还不自知。

佛从来都不分别,佛陀虽然感叹无缘之人难度,但是对无缘的众生依然平等相待,即使弟子提婆达多唆使僧团背叛他,佛陀也仍然施之以仁慈,对待富人、穷人,对待恭敬他的人、伤害他的人,对待出色的弟子、愚笨的弟子,也都是平等的态度。这个境界不容易达到。通常,人们见到貌美的人,容易起欢喜心,见到相貌丑陋的人,就生起嫌弃和厌恶的心;遇到身份很高、身家很好的人,易生谄媚、讨好、敬畏之心,碰见地位卑下、一文不名的人,就生出鄙视和嘲笑之意,这些都是待人的偏差。以功利的眼光去看人,带着成见、好恶去分辨人,自然就难以对一切人平等、平常相待。

记得有一日我正在看书,一位居士过来见我,起初以为他有什么烦恼想要倾诉,谁知他专程赶来,只是为见我一面。居士见了我,欢喜地提及他曾参加宝峰寺的法会,于人群中远远见过我一面。我不忍拂逆他的欢喜,只淡淡道了一句:“一样的。”后来,居士与我合影数张,满意而归。

其实,大家来见我,能够因此求得一份慰藉,获得一份自在,是一件很好的事,这也是我接待信众的意义所在。但是,以见我为荣,就没有多大必要。我虽然坐在这个位置上,弟子信徒众多,却不比谁特殊,也不比谁伟大啊。

身份、财富、权势、地位、容貌,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逃不开起伏变化。正因为总以这些条件去判断人的优劣好坏,决定自己待人的态度,所以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充满变数:好的时候蜜里调油,不好的时候就互相伤害,你们看看,身边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如果能够对一切人以平常心相待,不卑不亢,不分别,不巴结也不轻视,不带情绪,没有偏差,就能建立起好的因缘,人际关系也容易稳固,我们的身心也能因此得到轻安。

能劝说别人,也听得进别人劝说

一般人可能都知道,佛教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不妄语等戒律,只要是出家人,就都得遵守。实际上,有些佛教戒律不仅适用于出家人,对于社会上的普通人群来说,也有实际的意义。其中有这么一条,叫“不舍恶性戒”,这里的“恶性”不是起恶念、做坏事的意思,而是说一个人性情粗恶,听不进别人劝说。

在佛眼中,这种“恶性”比真正的恶念、恶行要严重得多,你们想,一个人要是生了恶念,做了坏事,尚且还有受教、忏悔、改正、弥补的机会,可是那些坚持自己的错误,不肯接受劝说,不肯改掉这种固执毛病的人,却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啊,这些错误发展下去,就会变成他人生里的一个毒瘤,时时刻刻折磨着他。

出家人要是这么固执,犯了错误不听劝诫,不仅对自己的修行有害,也会影响整个僧团的和谐,这和我们社会上为人处世的道理是相通的。大家试想一下,一个孤傲自满的人,既不懂得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也不愿意接受他人好心的帮助或忠告,这样的人怎么能得到欢喜圆满的人际关系,自己又怎能获得进步、提升呢?

人事之间要达成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连佛陀,也会遇到不理解他、辱骂他的人。但是佛陀与众生不同,他什么都接受,什么都能包容,所以最终能和那些不理解他、辱骂他的人达成沟通与和解。如果我们的心量连佛陀的一半都不及,当然就不能要求周围的人对自己事事理解,处处迁就。

为人处世,最难的莫过于放开执著,打开心怀。在人群之中,每个人都习惯执著于自我的喜好、价值观念、利益、情绪,多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而少关注他人的需求,不懂得扩大心量,待人以诚,给人方便和实惠。还有人在和别人交流时,态度强硬,爱预设立场,斤斤计较,如此一来,既没法从交流中获益,又伤害了人际的往来,最终也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带来阻碍。

我们不妨来问一问自己,当听到他人的指责时,是否能够用宽和的态度接受下来?当听到他人的劝诫时,是否能够止住猜疑和不善的心思,压住不快和不平的情绪,将逆耳的忠言愉快欢喜地听进耳中?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听赞美的话,听柔软的话,可是,如果你只听得进这些话,恐怕就要反省一下自己啦。

反省哪些方面呢?首先,要去观照自己的心。具体来讲,就是要观照心中所有不良的情绪、念头,把对自我的过分维护、易怒的习性、过高的自尊心、太大的虚荣心统统揪出来,让它们无处遁形。对这些阻碍自己扩大心量的因素有了清晰的认识,你的情绪和想法就能够逐渐脱离它们的影响。

当然了,明白心里的毛病,还要有意识地进行修正,所以接下来要反省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身边的人可能会做出三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避而不谈;一种是委婉地批评;第三种是声色俱厉、毫不容情地指责。多数人易于接受前两种方式,对第三种则容易生出反感、抵触,甚至愤怒的情绪。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呢?原因就在于多数人都容易被别人的态度所影响:别人的态度好,自己情绪就平顺;别人态度差,心头火立刻就冒了出来。情绪上的反应很直接,难以控制,但并不是不能控制。在发火之前,如果能够稍一转念,抛开言语上的冒犯,体察到对方指责、规劝你的良苦用心和深挚情谊,心中的嗔火就可以迅速消除了。

即使对方真是出于恶意来指责你,也不妨把它当成好意来接受,同时还要不忘感谢对方,因为对方用他负面的语言和行为给你提供了一个正面的学习机会,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同样的指责和规劝,在宽心的人听来,只如清风过耳,不起涟漪,或如丝丝细雨,润泽心田;而在心量狭窄的人那里,却成了怎么也越不过去的巨大障碍。万事就看你怎么去想,若把心量打开,把一切言语、遭遇、人际上的难题都当作成就自己的机缘,当作生命和因缘的馈赠,这世上就再也没有难听的话,难相处的人。

对上恭恭敬敬,对下好言好语

佛经中说“一念嗔恨起,百万障门开”,还有一种说法叫“一念嗔恨起,火烧功德林”,可见嗔恨心的力量有多大,它不仅能引出修行途中的无数障碍,更能把我们的功德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所以,嗔恨心是要不得的,不但要不得,更要以慈悲观、慈悲行,来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平日里待人也慈悲,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可我就是嗔心重,容易发怒,没办法啊。”这是弄错了慈悲待人的含义。慈悲不仅仅是发善心,布施,做慈善,更是一种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以他人的苦为苦的为人境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想着身边的一切众生,与我息息相关,生生世世与我互为亲友,这样的话又怎么会对他们生起嗔恨之心呢?

待人没有真正的慈悲,才会动不动就生起怒火,用自己的言语和情绪去伤害别人。一般来讲,大家生气,无非是外在的环境和遭遇在心里引起了诸多不顺意和冲突,使得你们忍不住向外界释放怒火。当然,还有一些人喜欢发无明火,什么事也没有,莫名其妙地就生起气来,有时还会迁怒于人。其实,不管哪一种怒气,都是来源于心里的不满意、看不惯,我们的心不能够自在,所以才容易被嗔火占据啊。

为什么不自在?是因为太贪婪、自我中心太重,心胸太窄,总想赢过别人,满足自己,外面一点小事都会让心浮动起来,心一浮动,当然就没办法心平气和对待别人。别人的举动稍微不顺我们的意,就生起气来,原本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矛盾,一旦掺杂进怒火,就很容易变成情绪上的较量,各自失去理智,互相谩骂,结果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伤了情谊,真是损人又不利己。

佛法里把嗔怒比喻成心里的一场大火,它会烧掉我们清净、清凉的智慧。一念怒火生起,不仅身心都感觉痛苦,周围的人也会因此害怕你、厌恶你,如果经常生气,别人就会疏远你,对你避之不及。所以说,嗔怒有百害而无一益。

对治嗔心,需要我们培养一颗慈心。慈心就是爱护别人,处处为别人设想,不管对方如何对你,你都能够原谅、包容。很多人说:“我就是控制不住脾气,怎么办?”有些人是在工作场上,对下属控制不住脾气,还有些人在外面挺和气,在家庭里却总是忍不住对家人发火。的确,慈心并不容易养成,世间不顺己意的人和事那么多,待人处事很难做到时时心平气和。那么,有没有更具体可行的方法?

一位大德念过一首佛偈:“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嗔心起时要思量,息下怒火最吉祥。”很简单,每当要发火的时候,停一停,想一想,把事情在心里回味几遍,慢一拍去做应对,这样怒火十有八九都会缓和下来。

下属不能领会你的意思,做事情总是不能令你满意,这个时候,不要急着生气发火,先低下头想一想,是不是你自己没把事情交代清楚?是不是沟通的方式出了问题?你的要求是不是太过严苛了?是不是你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下属的长处和短处,没有做到知人善任?另外,再设想一下生气的后果,下属受骂,心情不好,影响工作效率,办公室气氛,同时也会恶化你们之间的关系,对以后的工作开展也会产生影响。把前因后果都想清楚了,怒火也就平息了。

丈夫什么家务也不做,妻子不够温柔体贴,孩子不听话,父母管得太多,遇到家庭中的这些问题时,不要先苛责对方,应该在抱怨、唠叨之前,先冷静地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对方之所以那么做,是不是有他们的苦衷。把心中的不满压下去,让爱意和温柔生起来,家庭不是互相伤害的场所,而是相互温暖的避风港——明白这些之后,就不会再用自私的怒火去伤害最亲密的人。

遇怒能够缓一缓,冲动的情绪就会平复,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矛盾和冲突,减少很多悔恨和遗憾的事情发生。慈心是什么,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在心灵被嗔火占据以前,停一停,退一步,给自己留一点冷静思索的空间,给身边的人留一点清凉的空间,阻断怒火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你懂得体会他人的感受,体贴他人的心情,体谅他人的处境,嗔心自然就少了,慈心也自然就培养出来了。

收拾轻视心和厌恶心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人之常情,但佛即使面对侮辱、伤害他的人,也不改心中慈悲。不过,这个境界并不是只有佛才能达到。古时候有个官员,教自己的兄弟为人之道,怎么教的呢,告诉他要做到“唾面自干”。什么是“唾面自干”,就是别人冲你脸上吐了一口唾沫,你能够既不生气,也不怨恨,甚至连唾沫也不擦,任它自己干了,这个境界其实就是佛的境界。

大家一听这个典故,可能要不以为然,别人都欺负到头上,还百般忍让,这样不是太傻了吗?那么,怎么做才是对的,难道非得要把单方面的侮辱升级为相互间的争斗?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

不能吃一点亏,总想要在情绪上争一口气,这都是待人处事没有心量的表现。没有心量的人,心中装满自负、自满、傲慢,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受不住一点委屈。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心理上就容易不平,待人就容易少谦逊,多怠慢,不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的人一方面不允许别人伤害自己,另一方面却随意地去伤害别人。

佛把这种心态称作“慢心”,一念慢心生起,当下就失了功德。

古时候有一个沙弥,跟着他的师父一道出门有事,这个师父是一个证果的阿罗汉,有他心通。师父走在前面,沙弥走在后面。这个小沙弥边走就边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佛,证阿罗汉果,学菩萨行,自度度人,成就佛果。师父在前面走着就知道他这个小徒弟在发大心,发如此广大的菩提心,于是就对徒弟沙弥说:“你走前面,东西我来拿。”徒弟不肯,师父说:“你刚才发了无上大菩提心,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你发了这么大的心愿,就是初发心菩萨,当然要让你先走。”小沙弥就和他师父换了个位置,沙弥走到前面,师父跟在后面拿东西。小沙弥很得意,就想:“我动了个念头,师父都不如我了,就让我走到前面。”就有了轻慢、骄慢的心。师父在后面就呵斥沙弥:“业障,还不到后面来背东西!”

慢心是修道人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佛陀带领僧团,要求大家都出去行乞化缘,由居士们来布施供给,为的就是降伏慢心。今天我们出家人虽然不再单独出去化缘,但是小到个人的吃穿用度,大到佛教事业的兴建,仍然是由社会上的广大人群来供给的。其实,不只是出家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有谁能离开人群、离开因缘生存下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对待身边的人也就能够多一分谦和与恭敬。

可惜,很多人往往自信有余,自谦不足,待人时总忍不住傲慢的习气。举个例子,面对一个打扮邋遢、身上有异味的清洁工时,一些人的反应很可能是皱起眉头,掩鼻而过,心里头对这个人、这份职业怀着轻视和厌恶之意。这实在是很不好的态度和行为。论收入、论体面的程度,他们可能的确不如我们,但是,没有他们的存在,哪里会有我们现在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个人能做到的事太有限了,若是没有工人铺路,恐怕我们连门都不能出;若是不供给水电,更是连生存都会出问题。这个世界需要众多人的共同努力来保证其正常运行,个人有什么可骄傲的,又有什么资格去轻视和厌恶那些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生活基础的人。

从因缘的角度看,一件事情要做得成功,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实现。我以前在云居山担任真如寺方丈,要是没有身边侍者尽心工作,没有弟子们为弘法事业作出贡献,没有居士们发心供养和支持,光我一个人,恐怕什么事业也做不成。我虽然在地位上被尊为方丈,但这只是因缘使然,是因缘把我推到那个位置上,并不是我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所以我待人也一如从前,时刻恭敬、感恩,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除了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我实在没有多余的心力去自满、自傲。

有慢心的人,自我中心主义太重,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身边的人比他地位低,成就低,立刻就心生轻视;假如有人比他爬得高,成就更大,就生出不平的心;如果别人对他加以指责或挑剔,或者不顺他的意,那恐怕就会惹出他的厌恶之心。

目中无人,谁都瞧不起,只以世俗的功利观来评判人,只看到别人不如他的地方,却不懂得跳出自满自负的思维圈子,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长久下去,别人都会疏远他,不来帮他的忙,结果也只能是害自己被轻视甚至是无视,最后连他自己都看不清自己的位置,进而变得迷失。

古时有个功夫很好的老先生是一村之长,大家一见到他就毕恭毕敬,点头哈腰。不久,老先生开始扮成地里耕种的农民,穿得破旧不堪,经常在村子里溜达。他的徒弟从城里回来看他,忍不住问:“师父您德高望重,大家都很尊敬您,问什么要扮成这个样子呢?”老先生说:“我衣冠体面,大家恭敬得不敢跟我说话,你看现在好了,他们都像看不到我一样,我每天走来走去,就能看清真实的自己,也能看清生活的真实。”

老先生的话很有禅机,若是整日一副高高在上,虽然表面得到别人尊敬,但看不到对方的真实想法,或许自己早已被人轻视却一无所觉。我们的识海所以常常被蒙蔽,恐怕就是慢心太重,什么都是自己最重要,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哪管别人过得如何。这般的轻视别人的感受,到头来,受蒙蔽受轻视的可能是自己。

多给别人一点空间和尊重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与人相处就是这样,各自为对方留有空间和分寸,人际就能和谐;反过来,如果每个人都眼高于顶,眼睛只看得见天,看不见人,难免就会对人傲慢无礼,如此一来,人际关系便时时紧张,处处分裂。

这个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大家都身处其中,所有的联系、和合,都有它的因果在里边。换句话说,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是有回响的。比如,傲慢无礼的人,通常都不会受人欢迎,甚至还可能遭到别人的报复和伤害。为什么呢?因为他轻视人,伤害人,这样的人怎么会受人欢迎呢?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慢慢地他人也就不尊重自己了,这个因果来得很快。东汉时有个叫祢衡的人,《三国演义》里也写过他。这个人少年时就才气过人,文章写得很好,口才也很好,可惜他脾气坏,瞧不起人,认为天下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了不起的人,而且他动不动就骂人,不分场合和时间,也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结果得罪了很多人。祢衡容不下别人,别人自然也容不得他,最后他终于被黄祖杀了。曹操原来也受过他的辱骂,知道他被杀后,笑他“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对人毫不尊重,轻易折辱别人,这种举动实在不够明智,要知道,蔑视侮辱他人就是在自掘坟墓。太自以为是,往往对上不懂得恭敬,对下不懂得包容,对同事和朋友更会计较排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被疏远,被孤立。造成这种结果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不懂得对人付出,当然也就得不到别人相应的回应,更何况,谁也不愿意和身上有刺的人相处。

在人群间播撒下爱的种子,这颗种子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果实总有一天会回到你的手中;同样,在人群间洒下恨的种子,恨意的果实也终有一天会循环到你身上。你对待他人的态度,就是他人对待你的态度。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能够对身边的每个人给予尊重,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职业、性格、爱好,对他们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都抱持理解和体谅,以这样的态度去待人处事,既能够得到别人的好感和认可,对方也会以相同的尊重来回报我们。

很多时候,人们特别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这样的尊重就不够可靠,因为它并不是指向人,而是指向地位,而地位是会变动的,要是这位高高在上的人有一天跌下来,恐怕就很难得到尊重了。所以说,这种尊重是虚假的。

能够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才是真正的高贵。真正的尊重应该是无条件的,是出于你自身的修养,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不受任何虚荣心的驱使。做得到这一点,别人才真正会钦佩你,敬重你。

怎样才能做到尊重所有人?首先,把自己放得低一点。站的位置低了,你的态度才能谦逊,才能了解自身的不足。在知道自身缺陷的同时,也要学会去肯定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势和闪光之处,这样你才能够把骄慢的心放下来,生起谦虚的心。

然后还要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谦虚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一定也能够尊重所有的人,因为他什么都能够容纳,内在没有任何障碍,别人是优秀也好,平凡也好,他都不会有比较,所以也就不必对人戒备或产生敌意,不必通过蔑视或侮辱别人来证明自己。

还有一点,在和人相处的时候,不要老想到自己,也要多去为别人想想。打个比方,你和别人一起做一件事情,事情做成了,少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事情没做好,也别总去找别人的毛病错误。工作的时候,做事业的时候,用一颗恭敬、感谢的心去做。我们常说的“敬业”,就是如此,你越是尊重你的工作,尊重身边的人,工作也就越是顺畅,身边的人也会主动来配合你、协助你。

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

明代有个憨山德清禅师,影响很大,他讲过一首佛偈:“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学道求真免无常。”过去很多得道高僧吟出来的佛偈,语言都很通俗,但是道理很深,比如这一首,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理会是非,不必争人我长短。为什么不必争?因为世事本就是有缺陷的,再怎么争,它也不可能完美、如意。既然如此,莫不如放下计较纷争,在无常世间得一份安适自在。

很浅显的道理,但是触及到了很深的佛法。佛法是什么,就是生活。不能运用于生活的佛法,那是死的。这就像我们平时可能都知道谦让不争的道理,可是一遇到利益上的事情,就很难放手让他人获益,光说不用的道理,也是死的。很多弟子问,什么是佛,怎样修一颗佛心,我可以告诉他们很多答案,比方说,佛心清净,不清净是妄想心,是非心、人我心、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都要除了,妄想心除了就是佛心。我还告诉弟子,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讲一个歇字,所谓歇即菩提。妄想一歇,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就是祖师。

虽然不厌其烦地教诲弟子,可是自己心里很清楚,说的再多也没用。生活就是修行,吃饭,睡觉,用功,做人做事,就是这样子,没有什么机巧可言。你不投身进去,去体验,去思考,去修炼,听多少道理也是白听啊。

不必佛来说,人人都知道世事无常,人生起伏难料,也知道计较人我是非,与人争长短输赢的做法不好。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在利益多少、职位高低、见解好坏、人际是非里斤斤计较,生活里满是忙乱和苦恼?这是因为没有把道理放进生活里,没有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把这些道理融会于心,遇事也不懂得回思、自省。

有些事情,本来就很难判断谁对谁错,要是别人指责我们错了,我们多半就会愤懑不平,就算原本真的觉得自己有错,也会立刻否认,然后反过来指责对方,把错误都推到对方身上。如此一来,双方就会爆发争吵。

有时候,冷静地想一想,谁对谁错根本无关紧要,就算证明自己对了又能如何?无非赢得了一种虚假的心理满足,而人际关系由此产生的裂痕却是不可弥补的。更何况,即使这次真的是我们对了,下一次呢,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是对的?如果不能够接受自己的错误,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别人是错的、不好的,也就没办法打开心怀,接受他人,赢得良好的人际环境。

为了谁对谁错的问题,不仅浪费自己的口舌和心力,还造成了双方的坏情绪,破坏了彼此的谐和,还不是得不偿失。一切利益、地位、情绪之争都是如此,就算争赢了,失去的东西也比得到的东西更多;就算争赢了一时,也不代表能够赢得了一世。

大家要把心胸扩大,你永远处在一种海阔天空的境界里,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我是非的烦恼。因为心宽,遇事就有转身的余地,一方面,你自己可以转身去观照这个世界,观照自己的心,慢慢地把真正的得失看清楚,做出正确的选择;另外一点,你也能给别人留一个转身的空间。不是处处争你的利益,你的输赢,动不动就把别人逼到死角,而是别人跟你争,你就让他赢,没什么好计较的。

别人说你坏,说你有问题,坦然接受又何妨?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本来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所有人都说你好,这是不可能的。不论别人说的是对是错,都只代表了他的看法,并不能真正侵害到你,针锋相对只会被对方抓住更多话柄,退让却可以化解纷争矛盾,既让别人受益,也让人看到你的肚量、修养。

有人可能要问了,我把利益、名声、好处都让给别人了,什么都不剩,光有肚量、修养有什么用?这样问的人,眼睛还是在盯着眼前的一丁点得失好坏,斤斤计较,没有真正理解不争、不计较的好处。

总是希望自己得利的人,到最后往往难以得利。因为他和人相处时,总是妨碍别人得利,处处要与人一争高下,这样别人就会来妨碍他,至少也不会来给他帮忙。相反,心胸宽广、大肚能容的人,往往能吸引别人来亲近他,因为他不计较、不比较,没有是非心、人我心、私心,人们很放心和他交往,也很乐意去维护他,帮助他。

很多人说自己烦恼,在人际关系里头总是被伤害,要说的话,关键只有一点,就是宽心以待。如果你还在为别人说你坏话而难过,还在为别人职位比你高而痛苦,那是因为你的心太窄,只容得下自己,所以不能忍受别人侮辱你,受不了别人比你好。要是把心放宽了,很多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别人说你,让他说;别人比你得的好处多,让他得,我们的心里一片祥和安宁,只是一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如意自在。

同类推荐
  •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

    你现在的拖延,其实是在浪费生命!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你是一个拖延症患者,那么,即使你再有思想,再有能力,也会错失展现的机会。拖延甚至会毁害你的整个人生。那些重度拖延症患者的人生都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度过:推迟、延期、怠慢、逃避工作,在无法避免的时候才去工作,然后又重蹈覆辙,继续这个恶性循环,而这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
  • 最让你顿悟一生的感动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最让你顿悟一生的感动故事(智慧背囊16本)

    哲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生活是杯白开水,我们应该把它调成一杯可口的果汁,如果生命中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感动的,我们应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寻找感动,去发现感动。如果生命中失去了感动,生活就真的没有了激情与梦想,唯有感动,才会触发人的灵感,唯有感动,才会让人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有所顿悟,有所创新。本书汇集了几百个令读者感动的故事,以顿悟点评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在读过故事后有所顿悟,有所启发,进而开创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
  • 为什么他们那么富有

    为什么他们那么富有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能从节省“一滴油料”做起,“苹果之父”乔布斯对苹果产品苛求近乎完美,比尔 盖茨以谦卑的态度为微软赢得了巨大的机遇,巴菲特的耐心等待成就了他“股神”的称号,马云不懂电脑却敢创办阿里巴巴和淘宝,李嘉诚从一个穷小子逆袭成为华人首富,王石再忙也要坚持每天读书,马化腾为何总能后来者居上……《为什么他们那么富有》集合了30位财富名人,通过讲述他们的成功故事,展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揭示获取财富的真谛,让你读完受益、助力成长。
  • 像他们一样:敬业爱岗奉献

    像他们一样:敬业爱岗奉献

    本书以敬业、爱岗、奉献为主题,总结了各行各业优秀楷模的杰出事迹,撷取了他们的精彩语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及职场定位书写了具有针对性的职场感言,是个人学习榜样、规划职业生涯的范本,也是企业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弘扬企业文化的权威而精彩的读本。
  • 成长大于成功

    成长大于成功

    成功,很多时候就像一支兴奋剂,在一段时间里刺激着你,让你激情满怀、自信充盈。但是,这支兴奋剂的时效性却是有限的,它绝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可能很短暂。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只有成长才是生命的主线。若你将自己的视线紧盯于成功之上,那么,你将永远无法赶上快乐与幸福的脚步;相反,你若更看重成长、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那么,命运将会掌握在你手中,幸福和快乐也将永伴终生。
热门推荐
  • 瀚海英雄录

    瀚海英雄录

    1226年,西夏,南宋,金,蒙古四方混战,烽烟四起。人间如此,仙界也不太平,各方势力派遣代表或下凡或收徒,圈定势力范围,此时的道教分裂为正一教和全真教,各为自己的理想而战,佛界各派勾心斗角,长生教依托蒙古兴起,此间有一位少侠得奇遇,流落人世间,尝尽艰辛,修得无上妙法,也得众多美女倾慕
  • 情花怒放

    情花怒放

    她本是一代天之骄女却喜欢上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已婚导师,一次旅程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金丝雀虽美但却是笼中之鸟,多少次逃亡却被精准追踪,沉沦的心还在对梦中人向往,在金钱与权利的交织下她不被撼动意志,她最终能否摆脱这强劲缠溺的情海?诡异神话是否能成真?她的真命天子究竟是谁?大法师三番五次地施法是否能改变她心中的向往?故事诡异痴情,跌宕起伏在情海之中,他们在爱的海洋里竭尽全力捕捉,看、天意轮回,追、心中挚爱!大法师显神威,让她穿越曾经,让往事回味,最终美丽的爱情将会属于谁?到底是神话传奇?还是另有玄机?诡异中藏玄机,人心普测!是谁在幸福之巅狂啸?哈哈哈,我是天下最最最幸福的男人!!!
  • 大佬是我专属模特

    大佬是我专属模特

    初见,江·小朋友·念在为一幅画苦恼,遇见季·漂亮·歌,恃萌撒娇:“漂亮小哥哥,可以帮个忙吗?”季·善良·歌一动不动坐了一个小时,得到一张惨不忍睹的画和某个拿着真正作业翻脸不认人的背影。再见,江·大明星·念见色起意(呸,一见钟情),恃美行凶,直白了当:“貌美邻居儿,初见即是缘,介意当会我的模特吗?”“介意。”季·邻居·歌咬牙切齿,冷漠离去。江念一哽,是我不够美?半夜,江·处心积虑·念操起新的大红吊带裙咚咚咚地敲开隔壁的门:“善心小邻居,可以帮个忙吗?”季歌挑眉。江念眨巴着大眼,可怜兮兮,理直气壮:“我饿。”成功进门的江·得寸进尺·念:“大佬,你做饭真好吃,我画画贼六,要不给你作个画做回报?”
  • 穿越之在异界开杂货店

    穿越之在异界开杂货店

    现代大三学生一个叫可小宇的二十一岁女生带着随身空间穿越到魔法世界,开了一家卖魔法日用品的小店。
  • 重生于1953克格勃

    重生于1953克格勃

    刘健,一个年少激进的理想主义者,重生到了1953年的苏联,成了内务部的学员,一场不一样的人生就此开始。北方巨熊的克格勃,白鹰之邦的中情局,绅士之国的军情处,浪漫之都的反间谍局……北约与华约冷战的背景下,刘健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千面人,以各种身份游历了世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也经历了唐璜一样的精彩人生。处处悬疑的欧美,愚昧血腥的非洲,百年孤独的南美,阴云丛生的东南亚……他能否成为撬动历史进程的支点?能否以自己的方式慢慢改变这个世界?能否让那些本该在战乱中消逝的生命在另个世界享受到爱与家庭的温暖?能否开启那些落后之地的繁盛篇章?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有着友谊,有着爱情,有着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朋友。
  • 芒果千层般的恋爱

    芒果千层般的恋爱

    讲述了无数条平行的不同时间线的时空中,有着两条不寻常的时间线。中间有着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的结。这改变了这两条线上的23岁的任笙,25岁的任笙,20岁的任由,28岁的任由,20岁的达案,28岁的达案。为了避免悲剧的他们都在努力,此次努力视角是女主任笙。所有的千层只是为了最后那口甜甜的恋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毒君求爱:替身小蛮妃

    毒君求爱:替身小蛮妃

    失足掉下长江居然也能随波逐流到古代!谁知刚被人打捞起来就被当成失足落江的贵妃送回皇宫。臭脸皇帝总是阴她,不给她好脸看?没关系,冷宫她不蹲!就算丢了小命她也要自由,要翻身!谁知顺手救了文状元,又是武状元的宝贝妹妹,臭脸皇帝能拿她怎么样?有种一对一单挑啊?谁怕谁?
  • 被拐后我成了各界传奇

    被拐后我成了各界传奇

    没有喝孟婆汤就转生的江栖在转生后,被人丢在孤儿院。被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妻收养,可是在为夫妻带了孩子之后,就变了。
  • 恶魔的专属甜心丫头

    恶魔的专属甜心丫头

    他们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他们的恋情让无数人羡慕嫉妒恨,多少人曾想挑拨离间,却没有一次成功过,最终他们走过了很长的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简介可能写的不好,主要看内容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