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的来访点亮了他的人生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辈子没有走出哥尼斯堡,但却发现了人类最为深刻的思想;身居斗室,却胸怀宇宙,了解宇宙的奥秘,建立了二元论的思想体系。
康德8岁的时候,舒尔茨调任本地腓特烈公立高等学校校长。他来到康德家,建议把小康德送到这所学校受教育,校长说:“ 他身体虽弱,但特别聪明。照这情形,他做体力活儿或学一般的手艺是不适合的。不如把他送到我的学校来,我会注意照顾他,将来他也许能成为一名很好的牧师。”牧师的话一下子打动了康德父母的心。
康德在童年时就极为聪明,可身体一直都很弱。
康德的爸爸叫乔治,是一位皮匠。康德的妈妈是纽伦堡一位皮匠的女儿。
爸爸和妈妈都是很虔诚的基督教徒。康德也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特别是他的母亲在这方面对他要求异常严格。母亲信仰中的道德成分很突出,这使康德养成了严于律己的习惯和特别忠诚、认真的性格。13岁那年,康德的母亲就去世了。
康德的父母一共生育了九个孩子,康德是第四个。康德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失去了两个孩子。这使父母亲对康德能不能活下来非常担心。他身体十分瘦弱,人们都预言他难以存活。父母亲于是对他加倍呵护,生怕有一点点闪失。本教区牧师舒尔茨也对他格外关心,总觉得他身上有些异乎寻常的地方。
康德8岁的时候,舒尔茨调任本地腓特烈公立高等学校校长。他来到康德家,建议把小康德送到这所学校受教育,校长说:“他身体虽弱,但特别聪明。照这情形,他做体力活儿或学一般的手艺是不适合的。不如把他送到我的学校来,我会注意照顾他,将来他也许能成为一名很好的牧师。”
牧师的话一下子打动了康德父母的心。
“要是他将来能当牧师该多好啊!这孩子真像牧师先生说的,他还能干什么呢?当牧师没准儿还真行。有舒尔茨先生教导,一定是个好牧师。”妈妈说,“他爸,咱们就是再苦也得供这孩子念书。他将来有出息,咱脸上也有光。”
就这样,小康德8岁就进入了腓特烈公立高等学校。父母亲从此一心要培养他做个牧师,舒尔茨也开始在他身上下气力,希望他将来真的有出息。
小康德每天早上6点钟以前就得到校,7点钟开始正式上课。主要课程是拉丁文和神学。神学主要是背诵教义问答。祈祷占去每天很多时间,早祷告要半个小时,每节课和每项别的活动也都得从祈祷开始。高一些年级后,神学课增加了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等内容。副课都安排在每星期四上,它们包括数学、音乐和法语等。没有自然科学和历史课。在所有的课程当中,康德最喜欢拉丁文。拉丁文教师海登莱赫不但具有特别好的口才,而且常常引导孩子们留意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果导致康德暗暗下决心违背父母的心愿,希望长大后不做牧师而做个古文学学者。
康德上学不易,不单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而且自己和母亲的身体都很糟。
可是,康德既聪明又勤奋,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全校第一。眼看要上高年级了,母亲却经受不起生活的煎熬,一命归西。康德真怕自己要辍学了。幸亏母亲临终也没忘了嘱咐父亲,无论如何都得把康德培养成为一名牧师。校长舒尔茨在赶来参加葬礼的时候,也叮嘱父亲别忘了母亲的临终嘱托。
母亲死后,父亲情绪很糟,生活无规律,以致他的生意和家里的经济状况都越来越差。不过他始终都没有忘记妻子的临终嘱托,坚持没让康德辍学。
1740年,康德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并考入了哥尼斯堡大学。
他在大学是个极穷但却极富才华的学生。他不得不常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和接济。这使他越来越不苟言笑,越来越喜欢独处。他经常单独一人坐在树荫下沉思。许多别人熟视无睹的问题,他都要想个明白。渐渐地他养成了一层一层逐步推演事理的习惯。
哥尼斯堡大学当时只有四个系:神学、法律、医学和哲学。神学是他不得不学的,但医学和哲学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哲学虽然是那所大学最不重视的,但哲学系却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教授——克努岑。从克努岑嘴里,康德第一次听到牛顿的名字。在克努岑教授的指导下,从大学四年级起康德就开始独立撰写物理学论文。
1746年,康德写出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这是一部物理学著作,这部书在世界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747年,几乎已经身无分文的康德,没有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就离开了大学。
离开大学后,康德的出路首先是当家庭教师。他在邻近地区先后为三个不同的家庭做家庭教师,历时约有七八年。
1755年,康德以一篇题为《论火》的拉丁文论文在他的母校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又提出另外一篇论文,题为《对形而上学基本原理的新解释》,也通过了公开答辩,从而获得在本校私人授课的权利,成为编外讲师。
编外讲师没有薪水,收入全靠学生的听课费。所以,做编外讲师要么就得家里有钱,要么就得把课讲得特别好,吸引众多的学生前来听课。康德贫穷,只得把课讲精彩,否则只好乖乖地离开讲坛。对编外讲师而言学校并不提供教室,编外讲师必须自行解决,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康德当时寄宿在一位教授家。教授同意他在家里开课。那天一大早康德就忙起来,又是演练他的开场白,又是拼命梳洗打扮。然而,当他真的站到听众面前开始讲课的时候,他紧张得竟然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上来。其实,他并不是怕人多,论文答辩时人也不少。他担心的就是自己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逗人的幽默来吸引听众,生怕学生不满意。康德第一次讲课给人的印象是有些不知所云。不过,从第二堂课起就好了,他思路敏捷,逻辑严谨,学识渊博,很快受到了学生的钦佩。后来,课讲得多了,康德的口才也越来越精彩,吸引了好多好多的听众。
为了获得更多收入,康德开设了很多课程,包括数学、自然科学、人类学、逻辑学、道德哲学等,每周要讲二十多个课时,连他自己都抱怨“整个人都被拴在讲课上了”。
在他开设的课程中,自然地理是非常著名非常吸引人的。这门课以前还从没有人开过,康德并没有到世界各地旅行过,他是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来准备讲义的,但他却能把这门课讲得非常生动,因为他有非比寻常的广博的知识基础。
康德不仅在授课方面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而且还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著述,可是,即便如此,仍未能使他成功。
1756年,欧洲爆发了“七年战争”,许多国家卷入了大战,哥尼斯堡被俄国人占领。哥尼斯堡大学仍旧开课,不少俄国军官来听过康德的课;学校正好有一个教授的空缺,康德提出了申请。这一次他又没有成功,康德那时属于启蒙学派,而且还颇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尤其推崇卢梭。他曾经说,牛顿第一个从以前被认为是无章可循的纷繁的自然现象中发现了秩序和规则,而卢梭则在复杂万端的人类中发现了人所共有的天性。
之后于1770年,康德才实现了在母校成为一名正式教授的夙愿。为此,他仍需提出论文并作答辩。他这次的论文题目是《感觉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和原则》。它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康德新哲学——“批判哲学”的问世,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空间的性质。此后,康德沉寂了10年左右时间,直到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1790年《判断力批判》三部代表性著作的发表。
随着三部代表作以及其他大量著述的发表,康德的影响迅速扩大。康德本人的地位也在逐步而迅速地提高,他提出的关于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成为哲学界的一个最大的假设。
康德的哲学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近代以来对观念来源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中形成唯理论和经验论两派,康德哲学可以说是这两场争论的总结。另一个就是休谟的怀疑主义。康德认为休谟哲学使他从独断的迷梦中惊醒过来,促使他走向考察人类认识能力的精神之路。虽然康德哲学并不是休谟哲学的简单翻版,但在哲学精神上却是一致的,应当说康德哲学是休谟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成功密码:
康德自幼身体虚弱,聪明的牧师告诉他的父母,康德不适合干体力活儿或学一般的手艺,并建议康德的父母将康德送到学校去,这一切影响了康德的人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康德父母“再苦也得供孩子念书”的观念至今仍然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