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大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罗蒙诺索夫(1711—1765)俄罗斯科学家,他发现和创立了千周量、能量不灭定律,创立了原子—分子特质结构学说、热的动力学说、气体分子运动论,被誉为俄罗斯科学的始祖。
邻居中有一点文化的叶列麦大叔非常喜欢聪明的罗蒙诺索夫,他在沙滩上教会罗蒙诺索夫认识了许多字。罗蒙诺索夫从商人孩子的手里得到书读了,每当他遇到不会的单词时便去问叶列麦大叔,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这样一来,罗蒙诺索夫对书里面的内容不仅记得非常牢固,而且还能说出个道理来了。
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俄国的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一个渔民家里,因为家里很穷,没钱上学读书。
邻居中有一点文化的叶列麦大叔非常喜欢聪明的罗蒙诺索夫,他在沙滩上教会罗蒙诺索夫认识了许多字。
10岁的那一年,罗蒙诺索夫开始跟爸爸一块出海去捕鱼了,每次从海上回来他总是把他和爸爸捕到的鱼拿到市场上去卖。有一次他和爸爸从海上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集市上只有少数的人,为了能把鱼在当夜卖出去,罗蒙诺索夫便挨家挨户地卖了起来。当他来到一个商人家的时候,看见两个孩子正在看书。
“唉!你们看什么书,能让我看一眼吗?”
“用你手里的鱼换?”
“可以,只要你们能把它借给我,所有的鱼都可以送给你们。”
“不用了,只要你把书看完以后,把里面的内容告诉我们就行了。”
“你们不是在看吗?还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吗?”
“我们根本就不喜欢书,可是爸爸偏要我们学它,否则我们就要受罚的。”
“那我以后就替你们学习吧。”
就这样,罗蒙诺索夫从商人孩子的手里得到书读了,每当他遇到不会的单词时便去问叶列麦大叔,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这样一来罗蒙诺索夫对书里面的内容不仅记得非常牢固,而且还能说出个道理来了。所以每当他去跟商人的孩子们讲书里的内容时,总是说得头头是道,商人的孩子们更愿意把书借给罗蒙诺索夫了。
可是书读得越多罗蒙诺索夫越是不满足,他想到学校里去学习,1730年,19岁的罗蒙诺索夫便背着行囊到莫斯科去求学。
刚来到莫斯科的罗蒙诺索夫四处打听学校,可接连好几天都遭到了学校的拒绝,因为他问的这几所大学都是专门招收贵族家的孩子的。
眼看罗蒙诺索夫这一次莫斯科之行就要无果而终,他听说莫斯科的杜季科夫书记官家里要请一位家庭教师,于是他便前去应聘。
他来书记官家应聘的那一天,刚一把姓名和家庭住址说出来,书记官便同意了。书记官问他:“你来莫斯科多长时间了?”
“我刚从阿尔汉格尔斯克来。”
“我们是同乡,我也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的人。”
“这也就是你录用我的理由吗?”
“猜对了,年轻人,你来这里干什么呢?”
“上学。”
“在哪一所学校上学?”
“我家里太穷了,没有一所学校愿意录取我。”
“那就先这样吧,从今天起你来教我的儿子读书!以后有机会再说你上学的事,好吗?”
就这样,罗蒙诺索夫来到了同乡的杜季科夫书记官家给他16岁的儿子彼基卡补习,半年后彼基卡正式到学校去上学了。为了孩子有一个陪读的人,杜季科夫书记官便开了一个假身份证明,证明罗蒙诺索夫也是贵族,让罗蒙诺索夫陪彼基卡上学,就这样,爱读书的罗蒙诺索夫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上莫斯科神学院的那一年罗蒙诺索夫已经20岁了,他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笑话,甚至于还有人叫他傻大哥。可是罗蒙诺索夫并不管这些,他还是好好的认真地学习,结果没出三个月,他便把一年级的全部书给读完了。老师让这位好学生跳了级,过了三个月,罗蒙诺索夫又把二年级的书给看完了,接下来他又跳到了三年级、四年级。罗蒙诺索夫一下子连跳三级的事被学校传为了美谈,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叫他傻大哥了。
在莫斯科神学院里,罗蒙诺索夫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八年的课程,而且还把图书馆里的书都几乎读遍了。
罗蒙诺索夫毕业的那一年,学校决定选拔12名优秀的学生到彼得堡科学院去深造。罗蒙诺索夫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彼得堡科学院,在这里他仅仅学了一年,便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德国马尔堡大学留学。
来到德国马尔堡大学,罗蒙诺索夫的导师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沃尔夫教授,后来在罗蒙诺索夫毕业的那一天沃尔夫教授说:
“同学们,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我最信赖的学生是罗蒙诺索夫,这不是因为他的成绩优秀,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向老师挑战的人。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具备这种东西,才有可能超过老师,罗蒙诺索夫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好学生。”
四年以后,罗蒙诺索夫回到了阔别四年的祖国,来到了彼得堡科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并一直在此工作。他在发展俄国文化和教育方面有很大贡献,被认为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
成功密码: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与无数的人相识,但这些人中总会有一个甚至几个人对你的一生的命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罗蒙诺索夫虽说出生在一个渔民家中,父母没文化,他的前途可想而知,但他却有幸遇到了他的邻居叶列麦,叶列麦大叔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当今社会,作为家长,特别是没有文化的家长,应该主动克服自身的缺陷,尽可能地多为孩子的成才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