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太后死后韩系利益集团衰弱,虽然成嬌带兵在外。但是朝中无权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第二年,韩王然去世,史称韩桓惠王。随着韩桓惠王的死,韩夫人和成嬌失去最后一个靠山。韩系利益集团破产,远在汲县的成嬌得知这位长辈级的君王去世的消息后顿时昏倒在地。老实说,两人根本没有多大交情,说白了也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原本成嬌利用韩桓惠王的关系维持自己在秦国中的地位,而韩桓惠王又何尝不是想利用成嬌的身份维持韩、秦两国的关系,为此桓惠王不惜割地委和,舍身喂虎。两个靠山先后去世,成嬌受到了沉重的心理打击,与此同时赵国的使臣屡次与成嬌商议起兵反秦之事,原本成嬌还犹豫不决,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成嬌在等,赵王偃也在等,等一个机会。
时机已到,今夜起兵。
蒙骜战死,夏太后又去世,此时秦国国内矛盾重重,武将之首的蒙骜战死的消息震惊秦国三军,辅政的夏太后的死讯更是使得朝堂一片哗然。重担再次落在吕不韦身上,如何解决当时秦国朝野危机,成了当务之急。吕不韦连忙召集大臣,连夜商讨计议,按照当前的局势如果能再次转移国内的关注点就好了。但是如何转移国内的关注点呢?再次发动起对赵的战事,老实说,吕不韦不敢。前次秦赵交战,蒙骜战死,秦军折损过半这些吕不韦是有责任的,要不是太后的死转移了国内的关注点,现在处于风口浪尖的人就是自己了。
但是,现在怎么办?任由秦国惶惶不可终日?还是自己再次挺身而出?
吕不韦陷入了一片沉思。
第二天,秦国丞相府传来消息,大军伐赵以洗国耻。
长安君成嬌统率汲县兵马前行,吕不韦坐镇咸阳调度粮草。消息一出,丞相府使臣立马飞奔回汲县向成嬌传达中央命令。成嬌表面上表示一定遵从中央调度,并向中央索要军资,背地里把这消息告诉给了赵国。赵悼襄王回信“时机已到”
……
大军开进,成嬌成了这次伐赵的统帅。一路上成嬌催动三军望赵国前来,到了屯留县,成嬌开始按兵不动。吕不韦一面催促成嬌进兵,一面从关中增调兵马粮草。
且说成嬌到了屯留,赵国使臣秘密前来与成嬌商议认为现在是时候“举义”了。第二天成嬌召集樊于期商讨大事,樊于期指出现在举事,怕三军不支持,唯有先诽谤吕不韦与嬴政才能获得三军支持。于是成嬌召集三军将领大骂吕不韦乱政,帝后昏聩,嬴政无道,并且声称自己得了太后秘旨诛杀吕不韦一党。可怜的吕不韦,坐镇后方为秦军调度粮草还被成嬌戴了顶黑帽。成嬌正式起兵,大军驻扎在屯留宣布与吕不韦相府为敌。派遣使者前往赵国,请求赵国援助。而此时的赵国开始变脸了,现在秦国还是很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如果趟成嬌这趟浑水的话,说不定就脱不了身了。自己先前遭受秦军攻击,现在还处于休整阶段,出兵助成嬌定然会引起秦、赵两国大战,倒不如坐山观虎斗,让成嬌和秦国拼个你死我活。于是赵国回信成嬌“放心干,我给你撑腰”,成嬌毕竟还是太年轻了,竟然相信了赵国的鬼话。
与此同时,成嬌屯留兵变的消息传回秦国。吕不韦立即召集群臣上朝,此时嬴政已经二十一岁,再有一年就正式理政。朝堂之上,嬴政高坐秦王王位,身旁更是两位辅政太后(华阳太后和帝后)。吕不韦先是自责,诉说成嬌兵变自己如何如何的用人不当难辞其咎,请求辞去相位,嬴政心里当然是乐意得很,不过他不急,早晚都要罢免你,收你的权的,现在这烂事还是得让你来收拾。不过王弟造反这事也着实是对嬴政不小的刺激,因为这是王室宗亲,宗室造反自然是不同一般。华阳太后作为托孤祖母级别的太后位高权重,在这种关键时刻是相当有分量的,华阳太后表示这件事还得让丞相处理。
丞相吕不韦虽然难辞其咎,不过华阳太后还是决定要让吕不韦戴罪立功,继续为大秦王朝出谋划策。于是以吕不韦便开始着手应对成嬌叛乱,大会上唯独帝后一言不发,并不是因为她多么的没有主见,相反她很有主见。
帝后开始谋划,为嫪毐谋划,谋划一个好出处,具体来说是协同吕不韦的部署出兵讨伐成嬌。嫪毐作为专业级别的面首,能力和特长都是房事能力。然而嫪毐毕竟是混混无赖出身,得了帝后的宠爱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富贵自然是富贵得不得了。不过作为吕不韦的门客之一的嫪毐和主人吕不韦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积极入政”,说白了,嫪毐也想参与政治。要知道想在秦国参与政治可不是凭借床事能力强就行的,秦法在上,想要获得好得爵位就得依法而行,否则就算你出身再多么的高贵,比如成嬌,王子身份,也正是为秦国开疆扩土数百里才有了封地封号。
这边说下,秦国商鞅变法后的奖励制度,也就是军功爵制度。军功爵也分为“文功”和“武功”,“文功”还有“民功”“文功”也称为“政功”分为建言之功、统事之功、民治之功三类,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并不只是单一的强调军队战力问题,相反军功爵制度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一个国家的强大,单单有强悍的武力是不行的,因为那样可能会演变成穷兵黩武;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才,秦国也是很重视的,重视就得奖励,没有奖励鬼给你干活,于是就敷衍出了“文功”十一爵,分别为:秩吏、后子、君子、大夫、显大夫、客卿、上卿、公、关内侯、列侯、君;接下来就是“武功”,这个“武功”也称“二十级军功爵”分别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十三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以上军功爵分别由小到大排列),按照爵位高低享受不同待遇。普通士兵是按人头算功劳的,将领是按战争胜负算功劳的。
目的是为了激发秦人尚武之风提升秦军的战力,从而雄霸六国。
最后一个是“民功”就是百姓的功劳,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一体”,种田和打仗是整个商鞅变法的核心。为此商鞅强调,百姓对国家也是有功劳的特别是当国家需要人民的时候,人民要是能挺身而出,那这些人民是就是国家忠实的拥护者,简称“良民”,良民是要奖励的,战国时代,列国互相攻打归根结底也就是“抢钱、强粮、抢人、抢地”这四要素是决定今后一个国家国力的根本。唯一不同的是“民功”虽然奖励百姓,赐爵位给百姓,但是这一爵位国家是不支付俸禄的,换言之,民功是口头奖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如同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的“蓝鹰运动”主要宣扬的是“人尽其职”的爱国思想。这有用吗?很有用,美国30年代这招就是抄袭秦国商鞅变法来的,实践证明,这招挺好用的。起码增进了国人的“爱国意识”。
纵观整个军功爵制度,其中“文功”与“武功”是针对人才而言的,“民功”是相对于广大劳动人民而言的。其中最为难得到的爵位就是“封侯”,封侯的意思是从那一刻开始就享有封地,这是一个不动产,相当于在本国之内再开辟出一个“候国”,候是自己封地的领袖。现在大家明白吕不韦封“长信候”食邑十万户的意思了吧,这就是共享秦国,而且世袭罔替。侯爵不管在封地还是在本国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腰杆子也比较硬,因此不是有功之人都能获得侯爵的,因为封侯事大。
朝会嬴政暴跳如雷,王弟檄文叛乱这种事自秦国开国以来是没有的。但是此时的军政大权还在托孤太后与托孤大臣手上,年已二十一岁的嬴政自然不能轻言果断,于是托孤人马商议,任命王翦为大将,统兵十万讨伐成嬌。
好了,话回帝后这边。帝后所想的就是为嫪毐获得爵位,就嫪毐目前的身份而言,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面首,爵位是没有的,要他治理国家他根本就没这方面的特长,唯一获得爵位的机会就是上战场捞军功。如果嫪毐有了军功后便能获得爵位,那样赵系利益集团的实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帝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此他找到了老情人吕不韦。吕不韦正为成嬌的事忙得死去活来,哪有时间跑到床上去招呼帝后,帝后开门见山要求吕不韦让嫪毐上前线。吕不韦先是一惊,这太后想干嘛,把自己最喜欢的男人送上去玩命?后来转念一想,原来是帝后想要让嫪毐去捞军功。按道理来说,吕不韦是应该拒绝的,不过老狐狸吕不韦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可呢?嬴政快要正式理政了,帝后怎么说也是嬴政的亲生母亲,到时候还不是她说了算,自己又何必现在得罪帝后呢?倒不如卖个顺水人情,以后也好办事,再说嫪毐是他的门客,以后也有个照应,这又有何不妥呢?
于是吕不韦答应了帝后,两个旧情人见面,帝后更是千娇百媚,风骚多姿,当夜无语……
讨伐成嬌的重任便落在了王翦身上了,但是王翦何人?如果把战争比做是两个国家各派遣一个赌徒带领钱财进行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赌博的话,那么这个王翦就是赌圣级别的人物。
姓名:王翦
国籍:秦国
职业:将领、军事家
学派:兵家
能力:带兵打仗
地位:战国四名将之一
信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值得一提的是王翦的职业——军事家,军事家与军人的差距大的很,军人是泛指,华夏五千年之中能称得上军人的人很多,但是军事家却是很少。想要成为军事家,除了带兵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外,他的打法更是要被后世模仿学习,并且证明这种打法是科学有效的。
嫪毐这回可是赚了,榜上大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