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情况,小罗认识到,用右脑策略显然不能取得客户的认同,于是,他发挥了自己左脑逻辑分析能力的优势,为客户详细分析了花费这些成本费用所能够取得的收益,将客户的思维从右脑的感性(成本太高)逐步转移到左脑的理性(取得的收益),当客户认识到自己花费的成本能带来更大的收益的时候,签单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在我们的实际销售工作中,如果碰到类似的情况,不妨向小罗学习,想方设法把客户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思考,那样的话,即使成本再高,客户也会毫不犹豫地签单的。
案例9.5“我们一直都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合作很久了”——利用左右脑技巧,转移潜在客户现有的忠诚度
小宋是××报的广告业务员,上星期曾拜访了一位客户,但并未成交,今天他打电话给这个客户,探询对方的意向。
业务员:“李总,您好,我是××报的小宋,上周四我到您公司拜访过,咱们说好今天把广告定下来,您打算做1/3版还是1/4版?”
客户:“我们一直都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合作很久了。”
业务员:“那确实是不错!你们满意这家报纸吗?”
客户:“还不错!挺好的。”
业务员:“是什么最令你们满意?”
客户:“他们的版面费比较低。”
业务员:“李总,您是知道的,我们这个版费是标准版费,同行业都是这个标准,而且我们报纸的发行量也是屈指可数的。您在其他小报上做几个广告合起来的发行量还不如我们一家报社,费用却高多了,您说是吧?”
客户:“嗯,这……”
业务员:“您就别犹豫了,您看是做1/3版,还是1/4版?”
(客户沉默了10秒后)
业务员:“李总,您是知道的,目前有很多客户都想做这个头版,您要是再迟疑的话,就错过后天的版面了。今天是最后一天的小样定稿,您看我现在过去到您那里拿材料,还是……您要是忙的话就交给刘秘书,我过去取,晚上我就给您送小样过去。”
客户:“那好吧,我先看看。”
案例分析
当你给潜在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的答复:“我很满意目前的供应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客户答复中所说的“满意”,这个意思可能是120%的满意,也可能仅仅是55%的满意,甚至有可能是采购人员不愿意改变现状罢了。所以,绝大多数的潜在客户会说:“我很满意目前的供应商。”90%是不愿意多费时、费事而已,并不是现在的供应商就真的满意了。所以这就到了考验推销员右脑能力的时候了。
案例中的小宋正是理解了客户所说的“满意”的含义,所以,他并未继续介绍自己报纸的优势,而是说:“那确实是不错!你们满意这家报纸吗?”目的是要确定该潜在客户到底对现在的供应商有多满意,接下来又追问客户满意的原因,这是一种获得对方理解以及认同的右脑技巧。
在得到客户的回答是“版面费比较低”时,小宋终于了解了客户满意程度的真实性,于是他开始使用自己的左脑,详细分析自己报纸更加优秀的方面,比如发行量很大等,使客户认识到自己报纸的版面费并不高,最后取得了客户的认可。
可见,面对类似客户拒绝的时候,推销员可以先采用右脑技巧,探知客户满意度的真实性,然后利用左脑能力说服顾客,以达到转移潜在客户现有的忠诚度,替代其目前供应商的目的。
案例9.6“我不能再向你订购发动机了” ——先右后左,让顾客由“拒绝”变为“接受”
英国有一个叫比尔的推销员,有一次,一位客户对他说:“比尔,我不能再向你订购发动机了!”
“为什么?”比尔吃惊地问。
“因为你们的发动机温度太高了,我都不能用手去摸它们。”
如果在以往,比尔肯定要与客户争辩,但这次他打算改变方式,于是他说:“是啊!我百分之百地同意您的看法,如果这些发动机温度太高,您当然不应该买它们,是吗?”
“是的。”客户回答。
“全国电器制造商规定,合格的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华氏72度,对吗?”
“是的。”客户回答。
比尔并没有辩解,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你们厂房的温度有多高?”
“大约华氏75度。”这位客户回答。
“那么,发动机的温度就大概是华氏147度,试想一下,如果您把手伸到华氏147度的热水龙头下,你的手不就要被烫伤了吗?”
“我想你是对的。”过了一会儿,客户把秘书叫来,订购了大约4万英镑的发动机。
案例分析
在与客户合作一段时间后,客户突然提出终止合作,这种情况在销售过程中也是经常遇到的。这时候更需要推销员具备很高的左右脑销售能力。这个案例中的推销员比尔无疑就是一位左右脑销售的高手。
案例中,推销员比尔接到客户的投诉:“我不能再向你订购发动机了。”面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弄清客户这样做的原因,是客户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还是客户的一时冲动?当得知是因为发动机的温度太高时,比尔已明白问题并不是出在自己的产品上,而是客户自身的原因,是客户并没有深入思考就冲动地做出了终止合作的决定。
比尔深知,这时候客户的思维正处于右脑的控制下,如果与客户争辩,无疑会进一步刺激客户的情绪,对扭转局面是非常不利的。
于是,他首先肯定了客户的说法:“我百分之百地同意您的看法,如果这些发动机温度太高,您当然不应该买它们。”这句话,让客户感觉到比尔是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上的,于是情绪逐渐缓和,并放松了警惕,这就是推销员右脑制胜的显著效果了。
接下来,比尔通过一步步的提问,把客户的思维从右脑转移到左脑,当客户静下心来进行理性思考时,终于明白了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决定继续合作下去。
在实际的销售工作中,推销员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不妨也采用比尔的左右脑策略,即先用右脑取得客户的认可,再调动客户的左脑进行深入思考,最终必会使客户由“拒绝”变为“接受”。
案例9.7“我是不是太冲动了”
——读懂顾客的左右脑,引导顾客决策
杨浩是奔驰车行的一名高级销售顾问,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士来到车行,向他咨询了SLK350这款车,并对SLK350有了深刻的印象,并表现出很强的购买欲望。将近80万元的车预订要收10~20万元的定金。在即将签合同的时候,她拿着笔,问杨浩:“我是不是太冲动了?才来一次就决定购买了!”
杨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承认客户比较冲动,那么是否意味着客户应该深思熟虑一下呢?如果否认客户这是冲动,这不是明显与事实冲突吗?毕竟是久经考验的优秀销售顾问,他沉着地回答:“当然是冲动啦!哪个买奔驰车的不冲动?奔驰就是打动人!您是支付得起您的冲动,有多少人有这个冲动却没有能力支付。拥有这款小型跑车是一种豪华的冲动,喜欢才是真的,您喜欢吗?”
客户边听边频频点头,连连说“对”,毫不犹豫地签了购买合同,支付了定金。
原载《用脑拿订单》
案例分析
在销售的后期,客户难免会进行理性思考,这时推销高手要能读懂客户的左右脑,强化客户的右脑以促进决策。
在这个案例中,客户看好了SLK350这款车,即将签单时问推销员:“我是不是太冲动了?才来一次就决定购买了!”这是典型的左脑思维,当面临决策时,尤其是如此高价位产品采购的决策时,难免会调动左脑思考,是否值得。
面对这种情况,杨浩要做的就是发挥右脑优势转移客户的左脑思维,他这样回答:“当然是冲动啦……”这是典型的强化右脑的策略,促使潜在客户继续使用右脑思考,阻止客户的左脑进行系统的、逻辑的思维。通过强化客户的右脑作用来渲染一种氛围,在诚意以及扭曲的渲染中引导客户决策,而这个决策就是典型的右脑决策。最后顺利签单,这是推销员右脑策略的胜利。
可见,有效判别潜在客户的左右脑使用情况,并迅速确定潜在客户的哪个大脑对推销员有利,之后决定引导客户使用那个大脑,并通过有效的左脑计划来实现,是实现全脑销售博弈的最高境界。
第十节 激发右脑:销售现场尽在掌控中
案例10.1“在重庆,车辆最怕的是鸽子”
——右脑策略,用故事赢得顾客的认可
在奥迪车行,推销员应对着已经第二次来展厅的3位客户。这3位客户特别认真,看得特别仔细,还专门提出要到维修车间去看一下。
推销员左秋萍落落大方地陪同客户向维修车间走去。从展厅到维修车间有3分钟的路程,在这时,左秋萍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在重庆地区,车辆最怕什么吗?”3位客户一愣,左秋萍接着说:“最怕鸽子。鸽子的粪中有一种特殊的生物酸,对车顶有腐蚀作用。这是我们的修车师傅告诉我的。
“有一次,一个客户提新车,刚拿到钥匙准备进车的瞬间,车顶上一只鸽子飞过。我们的李师傅看到鸽子在空中飞过的时候落下来了一摊鸽子粪,李师傅眼疾手快,在鸽子粪落到车顶之前用手接住了。我们都看见了,可是客户却没有看见,伸出手来要与李师傅握手。李师傅一鞠躬,另一只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客户进了车,启动了车子,开走了。
后来,李师傅告诉我们,一定要告知客户小心防范头顶的鸽子,如果没有较好的停车位,最好是买一个车罩。所以,我知道在重庆,车辆最怕的不是地上的交通,而是空中的鸽子。”
此时,3个人抬头看空中,果然看到附近的确有若干只鸽子在飞翔。他们也注意到维修车间外面的几辆车都盖着车罩,似乎明白了什么,停住脚步,其中一个人对左秋萍说:“我们不去车间看了,你给我们定3辆2.4的吧,都要车罩。”
原载《用脑拿订单》
案例分析
在销售过程中,推销员在强调公司优质服务的时候有许多种常规的方法,无非是展示我们的笑脸、设备、技术、态度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展示都停留在形容词上,都停留在描述上,是抽象的,是调动理性思维的,也就是主攻左脑的。而讲故事传递的东西就多得多。人们对讲故事这种形式并没有特别的防范,因为讲故事是右脑的事情,左脑不会有太多的防范。右脑在故事中感知推销员意图传递的信息,从而感性地下了订单。而且,这个故事会被深深地牢记在脑海中。这就是右脑销售讲故事能力的卓越表现。
就像案例中的奥迪车推销员左秋萍,她面对挑剔、谨慎的客户,并未采用常规的方法,而是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右脑的优势,通过为客户讲述修车师傅用手接鸽子粪的故事,向客户传递了本公司的优质服务理念,让客户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将会受到最大的保护。于是,客户左脑的理性思维逐渐消弱,右脑的感性思维开始发挥作用,最终下定决心下订单。
因此,当推销员在销售时遇到类似的客户时,不妨多用用自己的右脑,为客户讲讲故事,相信这比直接陈述枯燥的产品技术的效果要好得多。
案例10.2“你现在就像在爬楼梯”——打个比方,让顾客更容易接受你的方案
约翰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碰上一位自称永远都不需要保险的医生,他很有钱,同时也很吝啬。
他夸口说有一天他将拥有200万美元。约翰告诉他应该通过保险为他的家人保证收入来源,但他根本不想花这笔钱,认为付保险金将减少他的储蓄。很明显他不懂保险,他喜欢储蓄券、信托基金、有价证券和定期存款等除保险以外的任何一种金融工具。面对如此固执的客户,约翰需要想办法消除他的偏见,给他提供最好的储蓄方案。
在会谈将要结束时,约翰决定再试一次。他说:“您的目标是攒够200万美元,确实很了不起。任何拥有那么多钱的人都不用为养活自己和家人发愁,而且再不需要工作。但是假设您的200万美元是一座40层的大楼的顶层,如果您的目标是到那儿,您怎么上去呢?您是爬楼梯呢,还是乘电梯?”没等医生回答,约翰接着说:“您显然属于爬楼梯的这一类人。”
“你说什么?”医生有点恼怒。
约翰却一点也不着急:“您现在就像是在爬楼梯。您要爬到200万美元,而不是乘电梯到200万美元。”
医生怒视着约翰,等他解释。
约翰不慌不忙地说:“按照您目前的计划攒钱就像在爬楼梯。当您买高收益率的股票时,您一步3个台阶,但您仍然是在爬楼梯。爬楼梯的缺点是您有可能停下来,您也有可能摔断腿,或者摔死,再也爬不上去。不论您滞留在哪一层,您都实现不了您的目标。您和您的家人该怎么办?”约翰停下来看着医生,他仍然沉默不语。“但是,”约翰接着说,“有了保险,你就不会被困住。免缴保费就如同你受伤后我每次给你按一下电梯按钮,你就上去一层,直到你到达顶层。如果你死了,我就按直达键,直接把你送到顶层。”
医生点点头。几分钟后约翰拿着医生给的保险支票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案例分析
在销售过程中,客户对商品可能已经很了解了,这时再就这个商品谈来谈去只能让客户觉得厌烦。或者这个商品本身不是很有趣(尽管它有用),那么大肆宣扬只能增加枯燥无味的感觉。因此,在推销中用点比喻的方法,可以让客户更加透彻地了解你的方案,并最终下决心签单。
在这个案例中,约翰关于顶层和电梯的比喻就形象地揭示了保险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