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曾经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同样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这是经济波动的“超制度”根源。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只要是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本身就存在着经济失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机制大多数表现为“投资扩张—快速增长—短缺失衡—紧缩调整—再扩张”的机制。
著者认为,波动机制与波动根源不同。一则波动根源是经济失衡的原始基因,而波动机制是直接原因和制导力量;二则波动根源决定经济失衡必定发生,波动机制则决定经济如何复苏、如何衰退;三则波动根源于基本矛盾,波动机制是一种合力,是各种矛盾的汇合。
根据刘树成介绍,东欧国家在说明自己的投资周期波动形成的机理时,有一种学说归结为金字塔式的投资计划体制,这就是以匈牙利经济学家巴乌尔(T 。 Bauer)和科尔内(J 。Kornai)为代表的“制度-行为”学派。科尔内在其1980年出版的枟短缺经济学枠一书中,曾对巴乌尔给予极高的评价。科尔内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投资问题,已经有大量论文出现,其中突出的是巴乌尔(1977年),集丰富的经验材料和详尽的理论分析于一炉”。巴乌尔1978年发表的著作枟计划经济中的投资周期枠,指出这种体制必然导致投资的紧张,进而导致失调和调整周期。一是计划是评价各级管理者业绩的主要依据,各级管理者的兴趣在于更多地获得资金;二是管理者只有不断扩大固定资产规模,才能提高自己地位;三是投资是无偿使用的;四是一项工程的花费最终是按照实际花费拨付的。
著者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中央计划体制的改革和粗放发展战略的调整,前苏东国家“计划冲动”和“计划传导”机制赖以存在的条件开始发生变化,这种波动机制也开始发生某种转换。总体上看,波动发生机制由“计划冲动”向“多元冲动”转换,传导机制由“计划传导”向“复合传导”转换。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当出现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时,企业只对行政性信号有反应,且所做的只是数量调节。20世纪60年代后期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对市场信号开始反应,对波动信号作出多重反应,或扩大生产,或收缩生产,或改进技术和经营,甚至提高价格、解雇工人、宣布破产。中央计划部门的指令性指标,已经为信贷、利息率、价格、税率等市场信号所取代,多元主体在多重信号下,其行为出现分散、多向化,因此减缓了冲力。导致经济波动机制混乱的原因,一是改革措施不配套和不协调;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后,又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新宏观控制机制,导致波动机制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指出,前苏联的投资产出率下降可能是引发投资周期的机制。马克思在枟资本论枠中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存在着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与此相应,是否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也存在着基金产值率和单位投资产出率下降的规律。如果存在,那么前苏联的生产效率下降与这一规律是什么关系。这决不是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对前苏联解体和剧变原因的分析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国内有关文章或著作都认为生产效率下降是前苏联经济模式的致命性弊端,有的认为效率危机是前苏联解体和剧变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分析时都没有提及这种效率下降与机械化大生产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什么关系。专家认为,尽管前苏联生产效率(基金产值率和投资产出率)下降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有一定关系,或者说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前苏联生产效率下降的部分原因,但不是它的全部原因。理由是:前苏联生产效率下降不仅表现为基金产值率下降,而且表现为物质消耗率上升。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五年计划中(1976—1980年除外),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是消耗率上升的有力证明。
§§第5章 20世纪90年代前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战国]孟轲枟孟子·尽心上枠
“经验证明存在投资周期的危险,原教旨主义总体上否认这一点。但是计划的缺陷、市场力量的作用,必将导致一种混乱、无可控制的之字形狂涨和暴跌的风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教授A·诺夫(Alec Nove)这段话说得不错。承认计划经济中存在周期性波动,对于社会主义学者来说,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甚至在1958年,权威的前苏联科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次修订版仍然宣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没有停顿,沿着一条增长直线,保持着高增长率……”。
法国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经济学家皮尔纳·沙旺斯(Bernard Chavance),1987年编著出版了枟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调整、周期与危机枠一书,其中收有他本人一篇专论,题目为“中国的经济波动及经济周期”。该文介绍了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和他个人的看法,对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周期的国内学者有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