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刘树成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起,匈牙利经济学界已经开始对社会主义社会投资周期波动问题进行研究。匈牙利的投资周期大体每4年一次。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在其1980年出版的枟短缺经济学枠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投资周期波动问题在理论上做了系统的、深刻的概述。
198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代表团赴匈牙利访问期间,访问了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和科尔内院士。据说,在科尔内领导下,该研究所有一个专门的课题小组,从事投资周期模型的研究。
据著者考察,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以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开始发生体制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转换。体制转换的主要方向就是扩大企业自主决策能力、注重市场价格调节和注重利益激励。尤其是一些东欧国家都在寻求一种既能保证计划平衡,又能发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高效率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模式。东欧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形成比较深刻和完整的改革理论。1963年11月,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作出决议,在全国推行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的新经济体制准则;保加利亚于1964年4月开始实行“国民经济领导的新体制”;前捷克斯洛伐克1965年开始推行新体制;匈牙利1966年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1968年开始全面推行;波兰和罗马尼亚也分别于1966年和1967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或局部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前南斯拉夫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着手改革中央集权式的经济体制。
与此同时,前苏东国家由过去追求数量上的高增长为主要目标,以通过外延发展为主要途径,以集中力量大搞重工业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转向通过内涵发展为主要途径,以相对平衡为主要发展方式的新发展模式。
伴随双重转换,前苏东国家的经济波动特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
第一,波动势位由高向低变动。前苏东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率经历一个从高到低的过程,据统计,从1950—1958年的平均增长率,到 1981—1985 年的平均增长率,前苏联从 11 。3%降为3.5%;保加利亚从11.2%降到4.1%;前捷克斯洛伐克从8.2%降到1.7%;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 13.1%降到 3.4%;匈牙利从5.7%降到2.0%;波兰从8.5%降到-3.3%;罗马尼亚从13.3%降到3 。1%;东欧六国总体从10 。05%降到1 。4%;前南斯拉夫社会总产值从1953—1960年的11 。3%降为1981—1985年的0 。8%。
第二,波动形式由高振幅、低频率向低振幅、高频率变化,呈收敛状态。前苏联的 8次波动中,从波峰到波谷的增长率落差,20世纪50年代为5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为0 。9个百分点。前德意志民族的工业增长率落差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为5 。22个百分点,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为0 。66个百分点。
第三,波动类型市场化,由隐蔽性向公开性、市场化变换,公开过剩、短缺,公开失业、公开滞胀。
这些变换,随着双重转换发展,愈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