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期的分类。北京大学厉以宁(1987年 9月)提出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周期分类的假说。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沈阳市规划设计院的侯庆国(1989年11月)分别测定了中国的四种周期。他认为中国在1949—1986年的37年中,共经历了10个基钦周期,其平均长度约3 。6年;经历了5个朱格拉周期,其平均长度为7 。4年。在1949—1981年的32年中,共经历两个库兹涅茨周期,其平均长度16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程小农、宋进攻(1989年1月)则从基本理论上界定了长期趋势与波动、循环波动与随机波动、广义波动与狭义波动、循环与周期波动,以及长波、中波与短波。马建堂(1989年11月)还具体考察了我国的季节性波动。刘树成、龚益、樊明太、李强等人(1991年12月)还就工业短期波动做过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的李一建和冯文荣(1990年7月)提出了一个市场波动周期,他们发现我国1978年到1989年市场商品零售总额大约每4年出现一个低—高—低的短周期。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轨迹和运行特点。刘树成认为,从1953年到1985年32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共经历了7个周期。卢建采用8个指标,认定我国1953年到1985年大约经历了7次周期性波动。其中第三、四次周期波动最剧烈,第七次周期波动较平缓……。据刘树成分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的特点在于:一是每个周期一般为4至5年,二是每个周期投资增长速度的升降振幅渐趋缓和,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负的低谷年份在每个五年计划中所处的位置逐步前移。卢建认为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之一是周期长度极不规则,发生频率较高,周期长的达7年(如第三、第七周期),短的只有2年(如第二周期);特点之二是波动幅度大,从峰尖到谷底的落差,最高的达66 。2%,最低的也有8 。5%;7次波动的平均振幅为23 。1%,离差为18 。9%。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首先,有人指出,中国经济波动发生的频率相当高,从建国到现在,大约发生了七次周期性波动(也有人划为五次或六次),周期的平均长度为4.6年,离差为1.9年。其次,中国的经济波动远比美国、日本和前苏联的周期性波动要剧烈,增长率高低落差达60多个百分点。据宫著铭测算,东欧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动是“增长循环”型,而中国经济增长率几次出现负值,呈现“古典循环”型。再次,南开大学的林叶等人指出我国经济波动呈现一种收敛趋势,其原因,体改所的卢建认为与集权的程度有关。
卢建将建国后到现在我国七次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6年为混合经济阶段,多种经济并存,这一阶段周波时间短、波幅小;1957~1978年为单一计划经济阶段,这一阶段发生过四次负增长、两次停滞,波幅大、时间长,说明这一阶段国家参与经济决策程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979 年以来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权力有所分散,这一阶段 1981 年温和衰退和 1986 年速度下降,波动开始趋于缓和。
目前,除了较多的人注重投资周期研究和体改所的梁天征等研究了价格周期外,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特征尚需进一步考察和分析。此外,随着对外开放,与世界景气循环“谐振”的预测,也将是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