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爬上台阶
未来的路需要孩子自己走下去,即使遇到台阶也要让孩子自己爬上去。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同时也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人生之中有无数的台阶待于攀爬,诸如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如何让孩子去面对这些人生阶梯,是一个值得广大家长深思的问题。毋庸置疑,一味牵着孩子的手不放,孩子只会将父母当作拐棍,产生依赖的心理,永远也无法“长大”;抱着孩子上台阶,就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不去体验困难与艰辛,身心无法得到磨练,又怎能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前去公园散步。从公园大门到园内,需要走过十几个台阶。小男孩看到台阶以后,蠕动着身体,想要挣脱妈妈的怀抱,自己爬上去。对于孩子的举动,妈妈并没有阻止,她将孩子轻轻地放在台阶上,满含爱意地看着小男孩向上攀爬。
男孩用胖胖的小手扒住台阶,小腿一次次地抬起,又一次次的落回原地。显然,他的力气还不够,爬台阶对他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项“重体力活”了。经过几次试验以后,小男孩感到有些气馁,他无奈地回头望向妈妈,却发现妈妈并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于是,他转过头来继续尝试,终于,小男孩爬上了两层台阶,这时,他已然累的气喘吁吁。他发现,要靠自己爬上台阶顶端似乎不太现实,于是,他再次回头向妈妈看去,可是妈妈依然没有抱他的意思,只是充满慈爱和鼓励的对着他微笑。小男孩向上望了望,终于放弃了要妈妈帮忙的想法。
小男孩手脚并用,努力地向上爬去,一层、两层……他的屁股高高翘起,小脸涨得通红,手上、娃娃装上沾满了灰土,但他最终还是爬上去了。这时,那位年轻妈妈才走上前去,为儿子拍净身上的尘土,并在他通红的小脸上满含爱意的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不是别人,他就是领导“废奴运动”的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极度贫寒,家里没有余钱供林肯上学,他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尚不足一年时间,是母亲南希以独特的方式教育了林肯,赋予了他一颗坚定、勇敢的心。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林肯九岁那年便因病与世长辞了。
母亲的离世并没有击垮林肯,母亲的教导早已在林肯的心中扎下了根。他热爱知识、勇于探索、不畏艰难,买不起纸笔,他就用木炭、小木棍练字;他奋发图强,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去练习演讲;他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
他臂力过人、谦虚谨慎、幽默风趣,被誉为“卓越的演讲家”;他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使美国迅速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在逆境中,林肯不屈不挠,忍辱负重,自29岁起,他先后11次尝试竞选议员和总统,失败9次,51岁时才得以入主白宫;在胜利面前,林肯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虚质朴,宽厚仁慈的平民本色。
纵观林肯的一生,从平民到总统,经历了常人不及的坎坷与曲折,但他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因为自他儿时独自爬上台阶的那一刻起,母亲的伟大形象就一直在心中默默地支撑着他,在碰到困难时,给予他勇气,在遭遇挫折时,赋予他力量……
正如林肯所说:我的一切都源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那些将孩子牵在手中、抱在怀里的父母们,请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爬上台阶吧!孩子会在攀爬中长大和成熟,会在攀爬中学会忍让和坚强,会在攀爬中激发出为理想拼搏的勇气,会在攀爬中迸发出挑战逆境的力量……请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爬上台阶吧!这样,或许孩子就可以一鼓作气,爬上光辉的人生顶点!
让孩子充满自信地生活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自信是相信自己的一种信念,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没有自信的人是软弱的、低能的、低效的。
自信能让孩子看到事情的积极面,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许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生奇迹,正是源于父母为其树立自信的一句话语。
多年以前,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家工厂有一位10岁的小童工,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受人瞩目的歌唱家,但小男孩的第一位老师却对他说:“你应该实际一点,唱歌并不适合你,你的五音不全,你的歌声就像是风吹百叶窗一样。”听到这番话语,小男孩伤心的哭了。回到家以后,他将这一切告诉给了自己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
听完小男孩的哭诉,母亲将他轻轻地搂进怀里,慈祥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天赋。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乐感上要好得多,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听了母亲的话以后,小男孩不禁转悲为喜……
后来,这个男孩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就是“歌王”恩瑞格·卡罗素。当他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曾这样说到:“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也许,这位伟大的母亲当时并没有想到儿子会成为一代歌王,也许,她并没有指望自己的三言两语能够改变儿子的人生。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肯定的话,为孩子树立了自信,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唱家。
当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时,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上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随之树立起来的自信,会使他们浑身充满干劲,这样一来,他们做起事来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幼儿园的儿子好动,妈妈在第一去参加他的家长会时,老师对她说:“我怀疑您的儿子换上了多动症,他连三分钟都坐不住,我建议您最好带他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在回家的路上,这位妈妈险些哭了出来,因为全班20几个小朋友,只有他的儿子表现最差。但回家以后,她却对儿子说:“宝贝,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她说你原来在板凳上连一分钟都坐不住,现在居然能坐三分钟了。知道吗?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很羡慕妈妈呢!因为全班只有我家的宝宝进步了。”
当晚,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去喂。
在儿子小学的家长会上,老师又对她说:“全班有48名学生,这次考试,你的儿子排在了第47位。我怀疑他的智商有问题,希望您能带他到医院检查一下……”
这次,她在回家的路上流下了眼泪,但在即将进入家门的那一刹那,第一次为孩子开家长会的情景又出现在了她的脑海中。于是,她擦干眼泪,佯装一脸喜悦的走进家门。对着战战兢兢的儿子,她温柔地说道:“老师对你很有信心,他说你并不笨,只是有点马虎,要是能细心点,成绩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你同桌的成绩是第17名。”这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目光突然变得明亮起来……
孩子上了初中,家长会上,她忐忑不安地等着老师点名,因为儿子的名字出现在差生名单中,似乎早已成为了惯例。然而,这一次她却“失望”了——直到家长会结束,她也没有听到儿子的名字。临回家前,她向老师询问儿子的情况,老师告诉她:“以你儿子现在的成绩来说,考重点高中把握不大。”她满怀惊喜的走出校门,发现儿子正在校门口等着她。路上,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只要你肯努力,考重点高中一定不在话下。”
高考结束了,在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来电话,让儿子去学校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一定被北京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儿子能考上这所高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将一份印有北京大学招生办印章的特快专递交给了她,随即跑回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知道自己并不聪明,是您……
毋庸置疑,这位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她十几年如一日地肯定和与认同,造就了孩子,为他树立起了自尊与自信。
当然,这里强调的“为孩子树立自信”,并不是盲目的、纵容性的赏识,而应在遵循“严要求”的原则合理进行。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如何去做,以免他日悔之不及。
总而言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牢记一点——为孩子树立起“我能行”的思想,让孩子在自信的陪伴下一路前行。
用亲情为孩子指引方向
亲情是情感世界美好的玫瑰,亲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父母教育时,让孩子学会以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份亲情。
亲情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真诚、学会责任,亲情能够帮助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面对挑战,亲情是孩子成长的支柱,是指引孩子成材的阳光。
2008年,一位年轻的盲人歌手,通过星光大道、通过春晚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线。他多才多艺、善模仿、歌声棒,以其阳光快乐、健康向上的表演征服了全国人民,他的名字叫做杨光。
杨光出生于哈尔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8个月大时,患上了视网膜母细胞瘤,视力彻底丧失。乍闻这一消息,杨光的父母顿感昏天暗地,久久无法反应。但冷静下来,妻子付红反而先劝起了丈夫:“别伤心了,儿子虽然看不见东西了,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爱让他的内心充满阳光。你看,作家海伦失明了,不也取得了一番成就吗?其实,健全的心灵比健康的身体更重要。”他们很快将儿子的名字由“杨晓光”改为了“杨光”。暗含“阳光”之意,并相互约定,这一生只要杨光一个孩子,用全部的精力培养他成材。
为此,付红买来了很多盲童教育书籍。从中她了解到,盲童的触觉与听觉要较常人敏感很多,他们主要依靠触觉和听觉来感知世界。所以,在小杨光1岁大时,付红就将孩子抱在怀中,让他去接触各种东西。例如,她想让小杨光知道碗和筷子的样子,就会让孩子一边去摸碗筷,一边告诉他:“这是碗,是用来盛饭的,这是筷子,是用来夹饭菜的……”
杨光3岁时,一次外面下起了大雨,杨光很好奇,就问妈妈“那是什么声音?”付红告诉他“那是天在下雨。你想知道雨的样子吗?那就自己走出去,淋淋雨、趟趟水,你一定会觉得好玩的。”听了妈妈的话,杨光带着好奇心走出房门,进入雨中,他感觉一些凉凉的东西正不停地落在他的身上,沁入他的心中……
一会,杨光的头发、衣服就全被打湿了,他兴奋地扑到妈妈怀中大叫“妈妈,我知道雨是什么样子了,它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水滴。”付红满意的笑了,摸着小杨光湿漉漉的头发对他说:“好孩子,你说对了,雨就是天上掉下的水滴,当这些水滴聚多了,就成了溪流、江河,最后一起流入大海之中。”
就这样,小杨光在妈妈的帮助下,一点点地认识了这个世界。
此外,付红又从书中了解到,盲童的内心较为敏感,如果父母听天由命,放弃对孩子的培养,孩子就会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无法融入社会,丧失自我价值感,甚至会形成任性、固执、自私自利的性格,生活自理能力、谋生能力都会很差。
看到这些,付红意识到,她必须要在杨光的性格培养上加把力。她经常带着儿子去逛商场、逛公园,将周围的景象讲给孩子听,让他用听觉和触觉去感受大自然;她时常带着儿子去参加社交活动,将小杨光骄傲地引荐给亲戚、朋友;她主动引导杨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让他融入正常孩子的圈子中……
父母的悉心引导,造就了杨光坚韧、乐观的性格。一次,杨光随着奶奶去外地玩,一群小朋友追着他喊“小瞎子”,奶奶生气地教训那群孩子,杨光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本来就是个盲人,他们说的没有什么错,没什么的。”
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限,这是很多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付红深知这一点。孩子看不见,就培养他的听觉、培养他的音乐细胞。为此,付红经常让儿子听音乐,并训练他通过“听”来“看”电视的本领。渐渐地,付红发现儿子极具音乐天赋,乐感相当不错。于是,在儿子7岁那年,付红夫妻为孩子买来了电子琴,并请杨光的姑父亲自教子弹琴。起初,杨光很是兴奋,练琴非常刻苦,成绩也颇令人满意,但随着练琴时间的增加、学习内容的扩充,杨光便有些不耐烦了。看到儿子的样子,付红对杨光说:“如果你喜欢弹琴,就要坚持到底,如果惧怕苦累、轻易放弃,你做什么事都会半途而废,你就会一无所长,那你将来干什么呢?”听了付红的话,小杨光惭愧地说:“妈妈,我明白了,我能坚持!”从此,小阳光懂得了如何用意志力去控制自己……
1990年,就读于盲聋哑学校的杨光,被哈尔滨市残疾人艺术团选中。1998年,杨光在哈尔滨残联的推荐下,进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几年以后,他脱离艺术团,以自由演员的身份,独自一人在北京闯荡。在这几年时间里,杨光承受了诸多苦难、承受了父亲去世的悲痛,但父母赋予他的优良品质,帮助他一一挺过了这些难关。如今,杨光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手,他的歌声感动着数亿中华儿女。
亲情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亲情去温暖孩子的心、指引他们健康成长,孩子就极有可能还给你一个惊喜。要知道,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源自于亲情!
培养意志力,永不言弃
事实上,在每一种追求中,与其说成功的基础是才能,莫不如说是不屈不挠的意志。
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和他的助手从1921年开始,对1500多名天才儿童(IQ在140以上)进行跟踪研究(直至他们60岁为止)。结果发现,这些天才儿童虽然都具备了一定的先天优势,但有的人在日后的人生中非常成功,有的人处在社会的中层,有的人则一生平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成就上差异呢?
研究人员通过成人智力测验测定了他们的IQ指数。其结果是,成功者与平庸者之间的IQ分数平均差为6分,如此小的差距说明两者间的成就差异并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研究人员断定,即便是天才儿童,他们日后的成就水平也并不取决于智力因素,而是更多地取决于非智力的因素。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意志力”。
所谓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品质。它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朗朗,第一位与柏林、维也纳、美国“五大”等所有一流乐团长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著名的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22岁时,他便已成为继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被誉为“将改变世界的20位年轻人之一”。
朗朗1982年出生于中国沈阳,3岁时在父亲的指引下开始学习钢琴,正是父亲郎国任发现了孩子的钢琴天赋,指引他走进了艺术殿堂。
早在朗朗两岁半时,父母就花了近半年的收入——约合300美元,为朗朗买了第一架钢琴。后来,为了进一步培养朗朗的钢琴造诣,朗父不惜打破宁静的生活,不惜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带着朗朗毅然来到了北京。
求学的过程是艰苦的,朗朗初到北京时,一位老师曾给了他很大的打击。那位老师将他称为“朽木”,说他不可能成为一颗“星”,甚至郑重地建议他去考一所二类学校,最后干脆把他“踢”出了课堂。这令朗朗颇受打击,不禁打起了退堂鼓,父子二人因此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但冷静下来,他们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去……
可以说,朗朗的成功离不开父亲郎国任,是朗父将自己的艺术造诣以遗传的方式传给了儿子,又以后天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朗朗前行。京城之中比朗朗学琴条件好的不乏其人,但中国钢琴界只出现了一个朗朗。毋庸置疑,如果没有父亲郎国任那背水一战的勇气、如果没有他破釜沉舟的魄力,如果没有体现在父子二人身上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就不会有今天的朗朗。
早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孟子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对“意志力”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充分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若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这样他才有能力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只有这样,一切才会变得“皆有可能”。
柏克斯顿曾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顽童,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他幼年时曾表现为喜欢暴力、飞扬跋扈和固执己见。他幼年丧父,所幸他的母亲很有见识。她敦促帕斯克顿磨炼自己的意志,在强迫他服从的同时,对一些可以让他自己去做的事,她总是鼓励帕克斯顿自己拿主意。母亲坚信,如果加以正确引导,使儿子形成坚强的意志,儿子必然不会让自己失望。
后来,柏克斯顿幸运地跻身于英国议会之中。在他最初步入社会时,曾亲眼目睹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的种种黑暗,那时他便下定决心,将解决奴隶问题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目标,在帕克斯顿进入英国议会后,他更是将在英国本土及殖民地上彻底实现奴隶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努力、奋斗着。废除英国本土及其殖民地上的奴隶贸易及奴隶制度,既要与传统势力做斗争,又要与维护自身利益的贵族相抗衡,这项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作,其艰难可想而知,但是柏克斯顿做到了。
一个人若是没有了财物,只是失掉了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了金钱,也只是失掉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没有了意志力,就会失掉生命中的一切。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个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时代,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使他们有勇气、有毅力地去挑战成材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对现状心存不满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是的,只有对现状不满足才会追求更高的目标。所以,作为一句合格的家长,要教育孩子“不满足于现状”。
芸芸众生,有的人奋斗一生成为万人敬仰的赢家,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为什么?平庸之人之所以平庸无为,就是因为他太容易满足而不求进取,一旦得到舒适安逸的位置,便混吃等死。人生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得意忘形,终致滋生败象,身处逆境时,最容易萎靡颓废,一蹶不振。
曾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经有了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上进心是一个人努力向上、成才立业的一种必备品质。家长要有上进心,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要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使之知不足。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迫切愿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才能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是每一位家长最关心的一件事。可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不存在问题。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不屑一顾。或者父母本身生活平庸,不思进取,这样的家庭环境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再者,孩子生性好玩,缺乏自我监督,不能自己激励。凡此种种问题,积以时日,孩子的独立意识就会越来越弱,那么,自强也就无从谈起。总之,要激发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要想干一番事业,就必须树雄心、立大志,并下苦功学真本领,要落实在行为表现上,切忌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邓亚萍是全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体坛名将,她的成长成才与严格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当初因为个头矮,省乒乓队不要她,这对他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父亲曾鼓励他说:“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苦练才行。”就这样凭着一股倔劲儿,13岁那年,邓亚萍获得全国冠军,第二年入选国家青年队。在拿到接二连三的世界冠军后,父亲又告诫她:“要谦虚谨慎,从零开始。”1997年,邓亚萍在一次国内比赛中输了球,当时她并没有太在意,面对父亲的批评,邓亚萍不服气的说:“我都拿了十几个世界冠军了,你怎么对一次国内比赛看的那么重?”这件事终于使他明白:父亲一直在用高标准要求她,即使她拿了多少冠军,也毫不迁就。满足是成功的绊脚石,邓亚萍正是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打拼出今天的成就。
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古诗良训留传至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须扬鞭自奋蹄”。在无数优秀炎黄子孙的人生轨迹中,都鲜明地印刻着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人要有斗志才不会满足现状,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不能让孩子满足于现状,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