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明白物质条件来之不易
从古论今,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无不是因帝王将相的昏庸所致。正如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贾家的兴衰,不也是因子孙挥金如土,最终自食恶果。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物质条件来之不易。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而那些拥有巨额家财的企业家、娱乐圈明星却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因为人生的经历告诉他们财富来之不易。母亲十月怀胎,历经痛苦的挣扎,将幼小的生命带到世界上时,父母会给孩子最好的条件,但事实上孩子在本质上是一无所有的。
今天,也许是父母吃了过多的苦,因此不希望孩子再吃苦,于是很多父母宁可苦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这种舐犊之情我们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少家长常说这样一句话“家里的经济问题是大人应该操心的事,就算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现实生活中,孩子对于家庭的经济状况都是不了解的,再加之父母不愿意告诉孩子家庭实际经济状况,于是常出现一些“穷汉养娇娃”的现象。
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很多家长都避讳与孩子谈论家庭的经济问题,一方面是觉得怕正处在学知识的成长阶段孩子,过早地染上世俗的铜臭味;另一方面怕孩子背上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和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实,这是不必要的,要知道我们生活在信息发展的高速时期,金钱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想让思维活跃的孩子们完全与金钱隔离,那是根本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事情。相反,这种避讳会导致教育的真空,容易使错误的金钱观占领孩子们尚不成熟的头脑,以为家长的钱来得毫不费力,花起来自然大手大脚。
李美凤曾是香港娱乐圈的明星,后因1996年嫁到台湾,就结束了自己的演绎生涯。她家里虽很富有,但从不让年幼的孩子知道。她曾给孩子们讲述了她的人生历程,告诉他们大人赚钱不容易。所以孩子们用餐时,总会把自己的食物吃完;要是玩具坏了,孩子会动手用胶纸黏好后继续玩。她上街购物回家时,孩子们会问她拎着一包包的东西是什么,她会告诉孩子说:“是破了的衣服,妈妈拿去修补。”她希望孩子能养成节俭的习惯,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其实还有一个现象也经常发生,孩子生活在收入丰厚的家庭里并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么愉快,这些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爱护与关照,变得人情淡漠,凡是都以金钱做开脱,或视金钱如粪土,孤傲不群。因为孩子的生活需要物质和心理双方面的平衡,长期的物质满足导致孩子心理生活的匮乏,这样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往往易导致失败。
父母应让孩子从小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富翁,凡事要靠劳动取得。还记得《锄禾》这首诗写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让孩子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凭借劳动和自己独有的魄力与手段,白手起家,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积敛了大量财富。一向注重节俭的他,对孩子零用钱有严格的管理方法。他每周给孩子发放一次零用钱,在孩子七八岁时,规定每周30美分;等到12岁时,可以增加到1美元;等12岁以后,每周能得到两美元。他要求孩子记清每笔钱支出的用途,并且发给他们一个账本,嘱咐孩子领钱时要交给他审查。如果账本记录的清楚,用途得当,可以得到奖励。他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并给予奖励,对背柴、垛柴、拔草、擦皮鞋等都有明确的奖励额度,让孩子从小明白物质条件来之不易。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家长应该让孩子承担一份家庭责任,培养起孩子应有的责任感。父母要让孩子经常参加家庭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会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但当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以后,就应当让孩子了解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着理解生活,宽容他人,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做一个平凡而实际的人。
大器之人必有节俭之风
节俭是一种美德,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每一位家长都应该从认识到行为,做孩子的好榜样。
让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并不是让孩子拥有最好的物质享受,而是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节俭。从教育的角度上看,其实,这是一个勤劳俭朴的问题。今天,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节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会让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而且孩子以后有可能成为一个不懂爱惜东西、珍惜金钱的人。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
在美国,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百万富翁的孩子在校园里捡垃圾,他们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纸、冷饮罐头一一收集起来,用这种方式获取一部分报酬。他们并不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反而觉得自己能挣钱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有的家庭经济上也说得过去,虽然孩子只有十几岁,但也要让孩子出外打工,为自己挣一些零花钱。
美国家长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能挣多少钱,而是为了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中国一直奉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精神,每一个孩子都会随口而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诗句,但能够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人却没有多少。
《齐鲁晚报》以《运动会后留下满地包子》为题,报道了烟台一体育场在举行完运动会后,一些学生将吃剩的包子丢得满地都是。看着那么多包子被白白地扔掉,真让人既心疼又生气。
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这种类似的例子。孩子不懂得节俭,错并不能完全在孩子身上,更多的责任在父母的身上。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自然会迁就孩子大把大把地花钱,甚至有些父母自身也存在一种非合理消费的心理,即攀比、从众、追求时髦、喜新厌旧等。
对于节俭与奢侈,有许多人并不能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节俭是贫穷的产物,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讲排场、夸豪富。节俭的真正意义是这样的:俭是节约不浪费,节是节制而有度。这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值得提倡。
节俭之风对于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节俭可以使人集中精力,把身心投入到学习和事业上来,是成就一个人一生的事业的良好开端。节俭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可以培养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这样说,节俭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戴维·布瑞纳是美国一位著名喜剧演员,在他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件看似平淡无奇,却意义重大的礼物——一枚硬币,并嘱咐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份工作,到世界上闯一闯。”
后来,戴维的事业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每当他回首往事时,就会谈起那枚父亲送给他的硬币。在他的一生,他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给他最好的礼物,也正是那枚硬币才使他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所以,父母要以自己的节俭行为影响孩子,用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感染孩子。
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节俭的价值和生活的庄严,用节俭的故事和周围小学生节俭的事例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节俭是美德,也是生活的必需。在教育中,父母要赞赏节俭的行为,批评奢侈浪费。父母要让孩子理解生活的艰难,理解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而节俭则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帮助人渡过难关。
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食其力
高尔基曾这样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听到“劳动最光荣”这样的话语。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食其力。
卢梭认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人束缚。现在,有些孩子的家庭很有钱,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给孩子准备买好了房子,孩子会因此感到十分自豪,心中并无一点受人施舍的不快。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只能让孩子产生无功受“禄”的思想,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就会心存坐享其成的想法。孩子其实两手空空,那些所谓的“财富”,也完全属于自己的父母。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有多少资本交代给自己的下一代?
科学家居里夫人虽然爱女之深,但她的给予女儿的爱却是一种理智的爱。在生活方面,她对女儿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常常说这样一句话:“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许多成功者每每谈起自己的经验时,基本上都有从零开始,从贫穷起步的深切体会。穷固然不好,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要尽早地自己去劳动,去开拓。
美国的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被人们称为“石油大王”。由于家教很严,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挣到零花钱,常常在家里做“雇工”。早晨,他早早地来到田里干农活,有时也会帮母亲干一些活。
他有一个小本子,是专门用来记账的。当他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中。然后,与父亲一起结算。在他眼里,这是一件既神圣又有趣的工作,所以做的时候非常认真。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洛克菲勒的以后几代人都严格按此办理,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要接受检查。如果有人不这样做的话,根本一分钱费用也得不到。
现如今,有许多发达国家,同样也是以非常严格的要求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日本有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洗碗、端盘子、商店售货、照顾老人等等,以此赚取学费。一直以来,美国人都十分注重孩子的自主自立,因此有许多七八岁的小孩子早已经成为一个“小生意人”。美国中学生有这样一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所以,孩子们一到假期,纷纷出来打工,在劳动中学会自食其力。
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食其力,就要从小让孩子体验生活,投入到生活的劳动和艰辛中去,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幸福是靠奋斗争取的。同时,让孩子早日投入到生活中去,有利于他们尽快掌握生活知识,锻炼生活本领,在生活中磨砺品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谋生本领需早学
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成人,这就需要一定的谋生本领,如果这时才学习谋生本领,为时已晚。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孩子虽然小,但需尽早学会谋生本领。
一位中学生说:“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为我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数不胜数,他们只是一味地疼爱孩子,却不懂让孩子从小就掌握一些谋生的本领。
一个业绩出色的公司老板曾这样说过,他准备让自己即将毕业的儿子先到别的企业里工作,在那里锻炼锻炼、学习一些谋生的本领。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总是抱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因而难以学到看家本事。
可以说,这位老板的眼光如此长远,他的做法值得众多家长学习。既然这位老板眼光如此长远,相信他的儿子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有所成就。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学习谋生本领要趁早。因为如果孩子比别人掌握的谋生技巧早,也就说明了他比别人早一步踏上了成功之路。
现如今,人人都知道比尔·盖茨的故事。许多成功者与比尔·盖茨一样,并不全部都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由此可见,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能力,一个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值得肯定。
有许多机关、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高学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的,在生活中那些高学历的人,往往被人高看。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高学历的人固然学习了许多知识,但是如果他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处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个人有文凭并不代表他有真正的能力。一个人在学校生活十余年,如果他只是一味地听讲,学习书本知识,从来不注意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那个人的前途实在难以想象!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这说明了什么?大众教育的结果不再只是高级人才的摇篮,将来的普通劳者也会成为将来的大学生。正由于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尽早学习谋生的本领,这对于孩子的未来来说,意义重大!
再富也要“穷”孩子
许多父母认为,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能让小孩跟着大人吃苦,缩衣节食、省吃俭用也不能苦了孩子。尤其是一些年轻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绝不能再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苦”,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否则自己和孩子都会很没面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只是父母一味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却往往并不领情,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无形中养成了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惯,意志薄弱、不思进取。
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振翅高飞,自己去奋斗和生存。如果不从小磨练他们的“翅膀”,锻炼他们的筋骨,当他们长大后离开父母独自闯荡时,面对挫折势必惶恐无助。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这不可不引起父母高度的警觉啊!
作为一名成功的家长,一定要有“再富也要穷孩子”这一观念,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受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逐步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是对孩子的真爱,是给予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此,孩子就会感受到生活艰难与不易,珍惜父母劳动成果,激发吃苦进取精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是美国石油大王。他拥有过亿的身价,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子承父业,继续发展家族事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富翁。
约翰对小洛克菲勒从小就严格教育,尽管他富甲天下,但在金钱上从不放任孩子。在儿子七岁的时候,约翰就开始教他如何对待金钱。孩子每周只可以领到三角钱的零用钱,而且只能用于自己花、储蓄和施舍。每当儿子领零用钱的时候,约翰还会给他一个小账本,让他记录每一分钱的用途和时间,并在周末进行检查。如果孩子漏记了一笔帐,就罚他五分钱,而记录无误则可以得到五分钱的奖励。约翰还曾经亲自教儿子缝补衣服,并告诉他,这种事并不只是该让妇女去干。
洛克菲勒家族家财万贯,为什么如此苛责孩子呢?原因正是约翰所说的:“我要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糟蹋它。
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他们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教育理念。理由是,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亏。“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澳洲居民为孩子穿衣时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在澳洲,即使在最冷的冬天,也很少见哪一位家长会给孩子穿棉衣和羽绒服,最多是在单衣外面罩上一套绒衣而已。许多澳洲居民用逆境来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性格。澳洲的污染小,太阳辐射非常强烈,稍不注意,就会被晒得“皮开肉裂”。然而,走在大街上,却不时见到母亲推着婴儿车在炎炎烈日下前行。其实,车上并没有遮阳蓬,这些母亲是以此来磨炼小孩子的。对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良苦用心。
曾有外来者在悉尼一家医院目睹这样的场景:一对夫妻来医院就诊,妻子进诊室去作检查,丈夫便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的大厅等候。女儿口渴要喝水,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然后进厕所接了一杯自来水(澳洲的自来水经过净化,可以直接引用)递给孩子。其实,这位父亲并不是买不起饮料,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经理,年薪15万之多,而此刻自动售货机上正出售的可口可乐和橙汁,才不过一元一杯。这种“穷”孩子的现象在澳洲并非个别。每逢给孩子打防疫针的日子这里的儿童保健站便排起长龙。排队中,家长常将不会走路的孩子“扔”到铺有地毯的地上,任其去爬、去滚,绝对看不见一哭就抱的现象。
澳洲人酷爱刺激的运动——冲浪,无论冬夏,父母都常常带孩子去海滩,太小的孩子便光者脚丫自己去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父母下水冲浪。澳洲人“穷”孩子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为未来着想。既然孩子长大后早晚要离开父母,去独闯一片天地,与其那时面对挫折惶恐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孩子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就不可能面对未来的竞争。家长应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意识,尽力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进而变挫折为进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