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使读者看到,发射体追寻的方向使它朝着月亮的北半球飞去。倘若不是无可挽回地偏离了轨道,发射体应该击中那个中心点。可是现在,旅行者们离中心点已经很远了。
已经午夜12点30了。巴比卡纳估计还有1400公里的路程,这比月球的半径稍微长一些。不过,随着他们向北极前进,这个距离还要缩短。此时,发射体并不在赤道上方,而是在越过北纬10°线。从在图上仔细测定的这个纬度一直到北极,巴比卡纳和他的两个同伴可以在最好的条件下观察月球。
果然,望远镜的使用使1400公里的距离缩短到14公里,相当于3.5法里。落基山脉的天文望远镜可以把月球拉得更近,但是,地球的大气层大大地削弱了它的光学能力。因此,坐在发射体内的巴比卡纳用望远镜观察到了地球上的观测家无法看到的一些细节。
此时此刻,主席用庄重的声音说道:“朋友们,我不知道我们飞向何方,也不知道我们是否还能见到地球。不过,我们应该遵照有朝一日我们的工作能为人类服务的宗旨工作。请从头脑中排除任何忧虑。我们是天文工作者。这发炮弹是剑桥天文台送入太空的一个工作室。让我们来观测吧。”
说完了这番话。他们就开始了极其准确的工作。他们随着发射体与月球之间距离的不断变化,忠实地描绘出月球表面不同的外观。
当炮弹处在北纬10°上空的时候,又仿佛完全沿着东经20°的方向飞行。
这里,在用于观测的月面图上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需要注意。月面图上,由于镜中物象倒立的原因,南在上,北在下;这么一颠倒,东在左、西在右似乎就是自然的事情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把图翻过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月球就是东在左、西在右,这和地图上的情况恰恰相反。这就是不正常的原因。比方说,欧洲处在北半球的观察者看见月球在他们的南面。他们观察月球时背朝北,这与他们观察地图时的位置正好相反。既然他们背朝北,那么东方就在其左侧,西方就在其右侧了。对于在西半球巴塔戈尼亚地区的观察者来说,月球的西部就完全在其左侧,东部则在右侧了,因为南方在他们背后。
这就是两个方位基点表面上倒置的缘由。我们在跟随巴比卡纳主席的观察结果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三位旅行者在比尔和莫德勒的“月面图”的帮助下,得以毫不犹豫地飞出进入望远镜视野内的月球部分。
“我们现在看到了什么呢?”米歇尔问。
“云海的北部,”巴比卡纳回答道,“我们离得太远,还无法了解它的性质。早期的天文学家们认为:这些平原是由寸草不生的沙漠构成的吧?或者根据瓦朗?德?拉吕的说法,这些不过是一望无际的森林,他认为月球的大气层非常低,不过相当密实。我们以后就会了解这些情况。在没有权力肯定之前,不要肯定任何东西。”
月面图上,这片云海的范围确定得不大清楚。人们设想: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撒满了由岩浆凝固而成的石块,岩浆是附近右侧的名为托勒密、珀巴茨和阿扎歇尔的三座火山喷发出来的。不过,发射体继续前进,明显地接近了月球。不久,封闭这片云海北部边缘的山峰就出现了。迎面矗立起一座光芒四射、瑰丽无比的山峦,其峰巅仿佛隐没在喷薄迸溅的阳光之中。
“这是……”米歇尔问。
“哥白尼山。”巴比卡纳回答。
这座山峰位于北纬9°、东经20°,高出月球表面34438米,从地球上看得十分清楚,天文学家可以非常好地研究它,特别是在下弦月至新月这个时期里。因为在此期间,阴影从东向西拖得很长,可以用来测量山的高度。
哥白尼峰构成了月球上仅次于南半球的第谷环形山的最重要的发光体系。它在与“风暴海”毗邻的“云海”的这个部分上孤峰挺立,仿佛一座巨大无比的灯塔,灿烂的光芒照亮了两个大海。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壮丽景观:流光溢彩,拖曳绵延,满月时更加眩目耀眼;它们越过北部边缘的条条山脉,向前伸展,熄灭在“雨海”之中。地球上凌晨一时,发射体如同升入太空的一个气球。鸟瞰这座壮丽的山峰。
巴比卡纳可以辨认出哥白尼峰的主要态势了。它是一系列第一流的环形山中的一座山峰,属于大圆谷的范畴。俯视“暴风海”的开普勒峰和阿利斯塔克峰也是如此,有时,哥白尼峰仿佛是一个透过灰蒙蒙的光线的明亮的光点,以致被认为是一座活动的火山。其实它和月球这一面所有的火山一样,不过是一座熄灭了的火山罢了。火山口的直径约为22法里。从望远镜中可以看到接连不断地喷发造成的岩石一层一层的痕迹,周围似乎散布着火成岩的碎块,有一些碎块还在火山口内。
巴比卡纳说:“月球表面上有好几种圆谷,很容易看出来哥白尼山属于发光的火山。如果我们再接近一些,就可以看到它的内部像刺猬一样有许多圆锥体,每个锥体从前就是一个喷火口。月球表面无一例外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结构,就是这些圆谷内部的平面明显地低于外部平原的平面,恰恰与地球上火山口的结构相反。因此,根据这些圆谷底部总的曲率算出的月球直径比实际的直径要小。
“为什么有这种特殊的结构呢?”尼科尔问。
“不知道。”巴比卡纳回答。
“多么壮观的光芒啊,”米歇尔反复说道,“难以想象能够看到比这更美的景致了!”
“如果碰巧,”巴比卡纳答道,“我们能到南半球去,你会怎么说呢?”
“那我就会说还要更美!”米歇尔?阿尔当回答。
这时候,发射体垂直地处在圆谷的正上方。哥白尼山周遭形成了一个近乎完美无缺的圆环,十分陡峭的类似城墙的岩壁清晰地显现出来。甚至可以看见有两层环状的岩壁,四周是向外伸展的灰蒙蒙的平原,一派荒野的景象,平原上突出的高地呈现出黄的颜色。圆谷底部,两三个圆锥形的喷火口忽然闪烁了一下,宛若藏在首饰盒内的巨大宝石耀眼夺目。城墙北部地势较低,大概是进入火山口的通道。
通过周围的平原上空时,巴比卡纳注意到许许多多不十分重要的山峰,其中有一座名为盖——吕萨克的环形山,宽23公里。平原向南十分坦阔,没有丘陵,甚至连一个土岗子都没有。向北一直到与暴风海相接的地方却正好相反,仿佛是被台风掀动的水面,山峦与丘陵呈现出层层波浪突然凝固的状态。在这个整体的上面,道道光带向四面八方流泻,最后汇集到哥白尼峰的山巅。某些光带宽达30公里,长度则是无法估量的了。
旅行者们讨论着这些奇怪的光带的起因,但是他们比地球上的观察家们也强不了多少,无法确定它们的性质。
“可是,为什么,”尼科尔说,“这些光带不仅仅是更强烈地反射出太阳光线的山脊的余脉呢?”
“不是的,”巴比卡纳回答,“倘若如此,在月球的某些条件之下,这些山梁就会投射出阴影。可是它们没有阴影。”
的确,这些光线只有在太阳正对着月亮的时期是才会出现,阳光一旦倾斜,它们就消失了。
“可是,为了解释这些光带,人们是怎么设想的呢?”米歇尔问道,“我难以相信专家学者们会无法解释!”
“是的,”巴比卡纳回答说,“赫歇尔提出过一个看法,但是他不敢肯定。”
“没关系,是什么看法?”
“他认为这些光线是冷凝的熔岩流体,它们在阳光的正常照射下能放射光芒。可能如此,但尚无任何可以确定的事情。不过,倘若我们能更近地飞过第谷山,对于认识这些光线的成因,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更加优越了。”
“朋友们,”米歇尔说,“你们知道从咱们所在的高度看上去,这片平原像什么吗?”
“不知道。”尼科尔回答。
“所有这些如纺锤一样的熔岩就像一把散乱丢在那里的游戏棒,只缺一个钩子把它们一个一个地钩出来。”
“请你严肃一些!”巴比卡纳说。
“咱们都要严肃一些,”米歇尔平静地回答,“不说游戏棒了,说它们像死人的骨骼吧。那么,这片平原不过是一个广阔无际的尸骨堆集场,上面安息着已经灭绝的一千代月球人的遗骨。你喜欢这种效果强烈的比喻吗?”
“两个比喻都一样。”巴比卡纳回答。
“见鬼!你太难缠了!”米歇尔回答。
“我尊敬的朋友,”讲究实际的巴比卡纳接着说,“在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的时候,知道它像什么无关紧要。”
“回答得好极了,”米歇尔嚷道,“这教会我如何与学者们理论!”
然而,发射体却沿着月球表面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不难想象,旅行者们没有想到要休息片刻工夫。他们眼前的景物转瞬即逝,每一分钟都在移动。在大约凌晨一点半钟时,他们隐约看见了另一座山的巅峰。巴比卡纳查阅月面图,飞出了厄拉多塞山。
这是一座高4500米的环形山,是这颗卫星上那么多的圆谷中的一个。说到这个问题,巴比卡纳把开普勒关于这些圆谷成因的奇特见解告诉了他的朋友们。依照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观点,这些火山口形状的凹地是月球人用手挖掘而成的。
“什么意图呢?”尼科尔问。
“非常自然的意图!”巴比卡纳回答,“月球人实施这些巨大的工程,挖掘这些硕大无比的洞穴,为的是躲到里面去,避免阳光15天连续不断的照射。”
“月球人并不蠢啊!”米歇尔说。
“奇特的想法!”尼科尔回答,“也许开普勒并不了解这些圆谷真正的大小,因为挖掘它们是巨人的工作,月球人是无法进行的!”
“月球表面的重力只是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为什么不行呢?”米歇尔问道。
“假使月球人的身材是地球人的六分之一呢?”尼科尔反驳道。
“倘使没有月球人呢?”巴比卡纳补充道,从而结束了讨论。
厄拉多塞山很快就在地平线下面消失了,发射体还没有接近到足以进行严密观察的位置。这座山是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分界线。
在月球的山岳形态中,可以看出几条山脉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不过,南半球的几个部分也有几条山脉。
下面就是从南到北排列的月球山脉表,并标明纬度和最高点。
德尔菲尔山…南纬84°,高7603米
莱布尼茨山…南纬65°,高7600米
鲁克山…南纬20°至30°,高1600米
阿尔泰山…南纬17°至28°,高4047米
科迪耶拉山…南纬10°至20°,高3898米
比利牛斯山…南纬8°至18°,高3631米
乌拉尔山…南纬5°至13°,高838米
达朗伯山…南纬4°至10°,高5847米
赫穆斯山…北纬8°至21°,高2021米
喀尔巴阡山…北纬15°至19°,高1939米
亚平宁山…北纬14°至27°,高5501米
陶鲁斯山…北纬…21°至…28°,高…2746米
里菲山…北纬25°至33°,高4171米
海西山…北纬17°至33°,高1170米
高加索山……北纬32°至41°,高5567米
阿尔卑斯山…北纬…42°至…49°,高…3617米
这些不同的山脉中最重要的是亚平宁山脉,绵亘150法里,但是不如地球上大规模的山岳形态运动。亚平宁山脉沿着雨海的东边延伸,北部与喀尔巴阡山相连,并继续伸展。喀尔巴阡山的侧影长约100法里。
旅行者们只能隐约看到亚平宁山脉的巅峰,它从西经10°一直延伸至东经16°,不过,喀尔巴阡山脉在他们的眼前从东经18°一直伸展到东经30°。因此,他们可以纪录下这条山脉的布局。
他们觉得一种设想得到了非常好的证实。看到喀尔巴阡山脉周围散布着一些环状物体,上面是座座山峰,他们就得出结论,这座山从前是由重要的圆谷构成的。这些环形山的某些部分被“雨海”大面积的泛滥所突破。倘若过去发生大的变动,将珀巴茨、阿扎歇尔和托勒密三座圆谷左侧的岩壁推倒,并把它们连成一线,那么喀尔巴阡山脉的外观就是这副样子了。这种山脉的平均高度为3200米,可以与比利牛斯山脉的某些地点相比,比如说皮奈特山口。其南面的岩壁突然向辽阔的“南海”倾斜下去。
凌晨二时,巴比卡纳处在月球纬度20°的上方,离名叫皮西亚斯的小山不远。发射体距离月球只有1200公里了,从望远镜中观察只相当于3法里。
“安布里尤姆池沼”如同一片广阔的洼地展现在旅行者们眼前,其细微的部分尚看不清楚。附近,在其左侧,耸立着朗贝尔山,高度约为1813米。稍远的地方,“暴风海”的边上,位于北纬23°,东经29°,欧拉山放射出奇光异彩。这座山仅比月球表面高出1815米,曾是天文学家施罗特一项令人感兴趣的工作的对象。这位学者企图认识月球上山脉的成因,琢磨火山喷出的熔岩是否总是与四周形成的岩壁等量。因为这种关系一般是存在的,施罗特得出结论:一次喷发,火山熔岩就足以形成这些岩壁;若连续喷发,就会改变这种关系。只有欧拉山不符合这个普遍的规律,它的形成需要多次不断的喷发,因为其空穴的体积是周围岩壁的一倍。
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这些设想都是允许的,因为他们的工具并不完善。然而,巴比卡纳并不以此为满足。看到他的发射体正在稳定地接近月球,即使不能到达月球,他也不感到失望,因为月球形成的奥秘很可能就能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