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片的沙漠、戈壁、高原等“不毛之地”,生活着一群适应能力极强的动物。正是那干旱缺水的酷夏和奇冷无比的寒冬,使他们练就了一身的本领——耐饥、耐渴、耐热、耐寒、耐风沙。它们是谁?它们就是“沙漠之舟”——野骆驼。
明星名片:
在历史上,野骆驼曾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生活着。而现在,仅有蒙古的阿塔山以及我国西北一带还有野骆驼的足迹,这些地方都是“不毛之地”,放眼望去尽是沙漠和戈壁,这里不仅干旱、缺少水源,到了夏天异常酷热,最高温度达到55℃,砾石及其流沙的温度为71-82℃,然而冬季奇冷无比,尤其是寒流来袭,气温可以骤降至零下40℃,时常狂风大作,飞沙乱舞。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中,使野骆驼练就了超常的适应能力,在它的身上具有很多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特殊的生理机能,不但可以耐饥、耐渴,还可以耐热、耐寒、耐风沙,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野骆驼的身材又高又瘦,体长在2.2~3.5米之间,尾长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肩高1.8~2米,体重为450~690公斤。它的头较小,后部生有臭腺,可以分泌臭液。吻部比较短小,上唇分裂为两瓣,形状似兔唇。鼻孔里有瓣膜,可以随意开闭,既能保证呼吸顺畅,又能防止风沙等吸入鼻孔中,而且这样的生理机能还能保证从鼻子中流出来的水可以顺利的灌入嘴里。
野骆驼的耳壳又小又圆,里面长有浓密的细毛可以起到阻挡风沙的作用,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还能将耳壳折叠起来。眼睛外面长着两排的浓密的睫毛,更奇怪的是,野骆驼还生有双重眼睑,眼睑可单独启闭,这样特殊的生理机能是为了保证野骆驼即使是在“鸣沙射人石喷雨”的暴风狂沙中依然可以保持清晰的视力。
野骆驼颈部很长,弯曲时可以与鹅颈相媲美。背部的毛发可以保护皮肤免遭炙热阳光的照射。尾巴比较短,且尾巴上的绒毛也较短。背上背着两个肉驼峰,下圆上尖,但坚实硬挺,状似圆锥,峰顶上的毛比较稀疏,且没有垂毛。野骆驼背上的两个驼峰在隆起时可蓄积量高达50公斤,在野骆驼感到饥饿、营养匮乏的时候这些能量会逐步转变成自身所需的热能。驼峰的体温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傍晚时分升可以达到40℃,而在黎明时刻则会降到34℃以下,以此来适应荒漠地带一天的温度变化。
野骆驼四肢细而长,和其它有蹄类动物有明显的区别,它的第三和第四趾尤其发达,趾端生有蹄甲,中间的趾骨比较大,两趾之间存在很大开叉,与趾骨相连,外面有一层状似海绵的胼胝垫,从而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以在松软的流沙上漫步,还能防止足趾在和夏季灼热或冬季冰冷沙地的接触中受伤。其胸部、前膝肘端及后膝的皮肤均比较厚,形成了7块具有耐磨、隔热、保暖功效的角质垫,从而方便在沙地上跪卧、休息。
野骆驼身穿淡棕黄色戎装,其体毛细密柔软,色调也比较柔和,且没有其它色型,这样的装扮使野骆驼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浑然一体。它会在每年的5~6月换毛,这时旧毛不会立即就脱掉,而是在绒被和皮肤之间形成一道间隙,以此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炎炎夏季才可安然度过,一直等到秋季新绒长成,旧毛才会完全脱掉。
野骆驼常年生活在戈壁荒漠地带,性情温和,机警顽强,反应异常灵敏,虽形体硕大,但奔跑速度很快且具有持久性,可以忍耐饥渴和冷热,是沙漠中的一枝独秀,因此,人们将称之为“沙漠之舟”。野骆驼既有季节性迁移和昼夜游移的习性,自卫能力比较弱。
野骆驼主要以采食粗干的野草及灌木枝叶维持基本的生存,平时只靠一些苦涩的咸水解渴。吃饱喝足之后就会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野骆驼生性胆小,它的视觉、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耐力惊人。
野骆驼喜欢成群结队出行。繁殖时期,每一个种群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一峰成年公驼携着几峰母驼及它们的孩子组成,且有比较固定的活动领域,除非是季节转换时期才会进行长途迁徙。公的幼驼一旦长到两岁大的时候,就会被爸爸妈妈赶出种群,去其它的种群争夺“首领”的宝座。野骆驼在自然环境中接受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挑战,只有那些可以适应严酷环境的个体才可以生存下来,如若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通常情况下,野骆驼的寿命大约在30岁左右。
野骆驼的交配与生殖能力超强,冬末是交配季节,这时候雄驼就会显得异常暴躁,开始不吃不喝,甚至不眠。为了寻得美人归,雄兽开始了激烈的争斗,获胜的一方就会受到美人的青睐。有时发情的雄驼还会跑到家骆驼群里,和雌性家骆驼发生交配。雌性骆驼的孕妊娠为13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刚出生的小骆驼,当天就可以走路,两三天后就可以连跑带跳。4~5岁时达到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