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1052)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家贫,两岁丧父,幼年刻苦自学,青年时期就常用“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勉励自己。大中祥符年间进士。仁宗天圣初,任西溪(今陕西华县西)盐官。宝元初因抨击宰相昌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又徙润州(今江苏镇江)。宝元二年(1039)徙知越州(今绍兴),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单身汉直学士经略陕西。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裁冗员、选贤能、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史称“庆历新政”。庆历五年(1045年)夏被指为朋党。不久离京出任陕西宣抚使。六十四岁病死,赠兵部尚书,溢文正。宋仁宗还特地亲自书与“褒贤之碑”,以示怀念。在越·
一年余时间里,积极兴办府学,延聘名流讲学。在他影响下,越州办学之风大盛,郡“多自置学,聘名儒主之”,出现了绍兴历史上第一个办学高潮。还撰写了《清白堂记》,集文学、书法一统,并借此大力宣扬“所守不迁”、“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并把府署名为“清白堂”。另在关心人民疾苦,体恤贫弱寡孤上也成绩卓著。
《记》中说,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南足,此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山岩,岩之下有一井。经清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极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范仲淹的文章富于政治内容,他在《记》中接着发挥,认为井泉之德,在于“所守不迁”;井泉之义,在于“所施不私”;圣人画井之象,在于“明君子之道”。由于爱此泉“清白而有德义”,可以“为官师之规”,范仲淹就更名“凉堂”为“清白堂”,叉在堂侧复筑一亭,命名为“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此泉也就因之名为“清白泉”。
范仲淹知越州约一年半,时间虽短却颇有政绩,越州百姓感其清白德义,曾建“希范亭”于卧龙山,又建“百代师表”坊于府治前,以为纪念。
自止’j,清白泉·清白亭和清白堂作为一处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设施,在绍兴府治中曾一度得以长期保留。
“保举苏麟”范仲淹是个很重视人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镇江钱塘(现今的杭州)任职时,原先的部下都陆续受到他的推荐和任用。但有个叫苏麟的,原也是他的下属,只是因为在外地做巡检,因而被范仲淹给忘了,没受到保举提升。于是,苏麟就写了一首诗献给范仲淹,其中两句说: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两句的意思是:临水的楼台没有树木遮挡,先得到月光;向阳的花木光照条件较好,春天早得发育。苏麟在诗中用比喻的手法,委婉曲折地向范仲淹发牢骚。范仲淹看到这首诗,立刻明白了苏麟的用意。他从这首诗来看,觉得苏麟倒也真是人才。于是,他就把苏麟给推荐上来,升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