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七·一”建党节前夕,马崇林县长、陈春夏副县长等县政府党组成员和政府办全体党员,在六盘山麓的和尚铺村参加了“高举党旗,重温誓词”党日活动。年至耄耋的王学礼老人站在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纪念碑前,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红军当年翻越六盘山,夜宿和尚铺的情景。马崇林县长兴奋之中道出了一件内心“秘密”:外人往往不知道“泾源县”,却知道声名赫赫的“六盘山”、“和尚铺”。过去我来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座毛泽东诗词纪念碑——这其实是我要来“北三乡”的真正原因!
2003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县、区行政区划调整时,泾源县乘风借力,以打开县域门户、拓宽发展空间、整合资源优势为理由,完成了固原市原州区什字、蒿店、大湾三乡镇向泾源的隶属权转移——2003年4月,什字、蒿店、大湾三乡镇成为泾源县11个乡镇中的“北三乡”,泾源县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由此较前均增加了1/3.
在随后实施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泾源县将8乡3镇合并为4乡3镇。“什字镇”因六盘山处于境内被更名为“六盘山镇”。
“北三乡”的划归,对封闭狭小的泾源旅游意义非同寻常。政区扩大后,宝中铁路、312国道、101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建设中的银川-武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愈加便利的交通运输将会为泾源旅游业增加更为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旅游景点也是增祺添丁:六盘山主峰以东半壁河山归属泾源,从六盘山镇举目西望,巍巍六盘天高云淡,屹立眼前。此外,幽谷密林、绝壁半挂的白云寺,虎踞龙盘、古韵犹存的秦汉萧关,雄险秀美、佛烟战火的三关口(又称金佛峡、弹筝峡)等等,它们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的雄关要隘,历来有许多神奇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
旅游与文化如影随形,若即若离,相互楔合为一个整体。一处自然景观即使是多么的赏心悦目,美妙精致,但如果缺少了历史、文化的内涵附加,也终究会显得轻薄苍白。2004年的泾源旅游与文化,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参照和楔入点。
2004年仲春三月,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马崇林率领泾源县党政考察团应邀前往福建省厦门市及集美区考察学习。这次集体考察活动的重点,则是旅游文化和城市化建设。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风景城市,是福建第二大城市。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让世人刮目相看。
集美区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一桥相连,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里,也是厦门市教育文化中心、台商投资区和重点旅游景区之一。
高楼玉宇,栉比林立;市进通衢,流光溢彩。厦门城市设施完善,格调高雅,秩序井然,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让人叹服。百花争艳,名胜荟萃,历史古迹以及闽南文化特色与异国海外情调深深陶醉了泾源党政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
海天一色,轻涛拍岸。军人出身的马崇林县长不由得惊叹道:“这座城市太富有诗情画意了!”
在闽南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拥有海岸风光资源的城镇并非绝无仅有,但是厦门及其集美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却是独一无二的。徜徉厦门岛,漫步集美区,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景观,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市,甚至每一个角落,都会向周围的人辐射出科学的、历史的、人文的、艺术的、情感的种种信息,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乐……
考察团的成员们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城市建设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与人文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
厦门之行,让憧憬中的泾源县慷慨激昂。县委、政府热情饱满,精神振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城市化进程。
闽宁对口帮扶不仅是物质的、资金的,而且也是精神的、智慧的。厦门市的城市建设和旅游文化给泾源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2004年3月21日,泾源县委、政府在旅游宾馆多功能会议厅隆重举行老龙潭、胭脂峡旅游景区引资开发建设签字仪式。县委书记王珍、政府县长马崇林、人大主任马步勋、政协主席丁文清及有关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这次对泾源旅游举足轻重的仪式。
县委书记王珍会前对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风趣地说:我们这是“靠山吃山”,只不过“吃”法变了——过去靠山吃山“吃”的是老本,付出了环境破坏、资源减少的代价;现在我们的靠山吃山“吃”的是生态旅游业,是生态附加效益,是建设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发展。你们媒体说泾源旅游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把“金饭碗”租借给别人,让它变“闲物”为“有用之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吧!
马崇林县长与宁夏启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绍华签订了《泾源县胭脂峡、老龙潭旅游景区投资开发建设合同》,约定:泾源县向启厦公司有偿出让两景区经营权40年;启厦公司3年内向两景区投入建设资金3000万元;泾源县以生态旅游资源参股,按比例收入分成。马崇林县长充满期望地说:泾源的希望在旅游,泾源的未来也在旅游。旅游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我们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措施发展旅游事业,能够解决政府财力不足问题,既能加快景区开发建设速度,又能给投资商带来无限商机,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宁夏日报》2004年5月5日要闻版报道——《泾源敲响宁夏景区拍卖第一槌》:
“泾源县与宁夏启厦房地产公司就胭脂峡、老龙潭两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签订协议。”“启厦公司在泾源县注册成立宁夏六盘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当又一个旅游黄金周到来之前,宁夏启厦公司董事长杨绍华踌躇满志。他指着满山遍野盛开的山桃花动情地说:“它们太寂寞了,应该有更多的观赏者!”
6月2日宁夏六盘山旅游开发公司在老龙潭景点现场举行了老龙潭、胭脂峡景区建设开工典礼,泾源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领导与区内外嘉宾及数千名群众参加了典礼。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立新在讲话中指出,老龙潭、胭脂峡两景区的引资开发建设,是县委、政府坚持不懈地落实“政府主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旅游开发思路,推行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结出的硕果,标志着旅游改制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
县委副书记张树仁分管文化、旅游工作,也是一位“文化热心人”。他是一位业余文学作者,曾在区、市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诗歌及评论文章。在一次宣传文化工作座谈会上,他对来自宣传、旅游、文化部门及其他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们热情满怀地说:
旅游与文化不可分割,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打造“旅游县城”形象离不开文化建设。泾源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六盘山、老龙潭等红色旅游文化,有萧关、制胜关、凉殿峡等历史旅游文化,有白云寺、延龄寺等宗教旅游文化,有花儿、踏脚、回族美术等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有二龙河、秋千架及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龙君等传说旅游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大有挖掘的空间,它们可以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在座的各位都是泾源文化界的名人,也是地方的文化财富,希望大家为家乡的文化旅游事业多出作品,多做贡献呵!
随后一段时期,张树仁副书记热情主持、策划和参加了龙潭笔会、文学沙龙座谈、《六盘山》“泾源文学专号”、固原日报副刊“泾源专版”、《泾源文学作品集》等文化创建活动,激励、支持更多的“热心人”加入“文化增值”行列,为泾源旅游开发鼓与呼。
2004年7月2日,马崇林县长在《柳毅传书》邮票泾源县首发式的最后一次筹备会上,对文化事业深情许诺:在我的任期内,我要为泾源文化事业做两件实实在在的事,一是为人民广场建好“文化墙”,二是搜集整理并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泾源神话传说》。
军人气质的县长一诺千金。在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两件“文化实事”在短短数月时间里都有了圆满的结果:县志办人员不辞辛苦翻阅书籍资料,亲赴有关景点实地查看、采风,很快完成了《泾源神话传说》撰稿、修订和出版工作任务;建设、宣传、文化部门干部及施工单位人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按期完成了人民广场“文化墙”的设计、制作,其中包括《清平乐·六盘山》诗词、《泾源史话》、《功德碑》及“回族民俗漫画”等雕刻挂贴,使“文化广场”显现出浓缩、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2004年8月2日,自治区副主席郑小明检查泾源旅游工作时,指示泾源县在积极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中,要积极开展旅游产业“增值”行动,搜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挖掘编撰散失在史海中的历史故事,梳理发现寓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开发弘扬隐藏在农户家中的回乡工艺美术,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机地嫁接起来,以增添游人的游趣,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