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到了4月份,北方的天气乍暖还寒。泾源县农技推广中心选派化验师、农艺师景治忠和辛芝叶到北京农科院学习取经。在北京学习的同时,他们在区科委岳怀和其他老师的带领下,同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天津蔬菜研究所学习脱毒薯脱毒、无土栽培快繁技术和工厂化生产技术。并引进了中国高级农艺师王炳军培育的荷兰7号种薯3号品种和无土快繁生产线。另外又从甘肃天水市引进了天水1号、天水2号,从自治区农科所引进了宁薯4号、内薯7号、克新7号品种进行试栽。在同一时间内,蔡顺驰带着他写的《泾源县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及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报告》,回到了春光醉人的厦门市。他顾不上旅途的劳累,立即找领导汇报情况。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间不等人。几天后蔡顺驰带着凝结着厦门人民心意的40万元来到泾源县农业科技中心……
泾源县建成了高标准的脱毒马铃薯组织培养室、繁育中心和用于苗源培养的玻璃钢温室,实现了脱毒薯原种的工厂化全年生产之梦,脱毒小苗及种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了脱毒薯大面积生产的供种能力。引进国内马铃薯优质专用型品种10多个,从中先育适合泾源县及宁夏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经过试种实验,单产在1500公斤以上,早熟、菜用型品种有:美国5号、荷兰7号、台湾红皮;单产在2000公斤以上,淀粉含量在18%以上的抗逆性强的高淀粉品种有:宁薯8号、内薯7号、中心24号、中心22号;单产1300公斤以上,还原糖在0.3%以下,薯形椎圆、芽眼浅、适宜油炸加工型品种有夏波蒂等。完成了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当年本县生产出优质脱毒种薯5000公斤。马铃薯品种引进选育、脱毒种薯生产,高产栽培技术,贮藏等技术的开发研究与示范推广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泾源及周边市县脱毒薯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脱毒薯产业成为增加泾源县农民收入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在蔡顺驰的倡导下,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闲季节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各乡镇,举办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先后指导园子乡园子村、白面镇南庄村、惠台乡太阳村等地,在600户农户大田中推广脱毒种薯有土繁殖繁育技术。蔡顺驰同科技人员亲临现场指导农户种植。一个月后,蔡顺驰专门赶到各乡镇,当他看到新引进的种薯长势良好,出苗整齐,田间管理措施到位,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想:泾源县脱毒薯技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优质高产的脱毒薯种植序幕已经拉开……
蔡顺驰来到惠台乡米岗村检查时,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汉在脱毒种薯地里除草,他关切地问:“累吗?”“我们不怕累,我们最怕穷。”是的,饱尝过艰辛和苦涩的老农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对贫困的恐惧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过去,人们称这里为“穷山沟”。由于人均耕地少,这里人的汗水最不值钱。时光是流动的,而这里的贫困却凝固了、定格了。当改革的浪潮扑面而来的时候,被贫困压弯了腰的米岗村人开始骚动不安了。西部大开发进入亘古未有的实质性进展时,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实质性的行动起来。尽管如此,但由于自然灾害多,人多地少等因素,这里的人均收入仍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蔡顺驰忘不了老农的话,便同农业部门和惠台乡党委、政府负责人商谈,将惠台变成万亩脱毒薯基地,让这里的群众尽快脱贫。蔡顺驰的想法同农业局、惠台乡领导的想法一拍即合。第二年4月,惠台乡终于完成了万亩脱毒薯种植任务。
我们在泾源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那个颇具现代化气息的脱毒薯繁育基地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1998年4月4日开始移栽苗源,采用三角瓶脱毒苗剪段移栽和小弓棚覆盖栽培等技术,为无土快繁工厂化生产培养苗源,保湿培养15天后基础苗长至5片-8片叶进行第一次扦插。4月30日开始在防虫网室进行扦插,到5月19日再防虫扦插。把苗源栽到苗床先后要扦插三次,彻底脱毒后,再栽培到防虫网棚,并采取防冻保温管理措施,保证脱毒种薯的正常生产。
这就是农业科技人员为脱毒制种工作提供的科学依据,所作的其中一个记录。而作这个记录的是今年34岁的青年农艺师于仙萍。没有人会想到每年承担着工厂化育苗的全部任务,同时还承担着5亩温棚繁育和大田推广,承担着泾源县马铃薯更新换代艰巨任务的是由青一色的七位女性组成的,除化验师辛芝叶、农艺师于仙萍外,其他都是无技术职称的工人。看到她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实验室、在温棚顶着高温、在防虫网小弓棚、在大田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人就戏称她们为“女子劳改队”,并将于仙萍称为劳改队队长。听了这些褒贬掺半的调侃,她们心里有酸楚和苦涩,但更多的是劳动带给她们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她们只是一笑了之,继续塌塌实实干她们该干的事。要说她们毫无怨言那是假的,这些女性由于长期与化学农药打交道,在酷暑高温下作业,一干就是整整一天,加之又无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所以她们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皮肤病、风湿等职业病,但在工作上个个都从严要求自己,始终一丝不苟。队长于仙萍自承担闽宁帮扶脱毒薯繁育中心工作以来,一心扑在工作上,1998年5月,两岁的儿子过生日,她答应丈夫和儿子早点回家给儿子过生日,但时针过了8点还不见她的踪影,丈夫冒雨到单位找她,她正在冒雨为小弓棚排水。等她和丈夫回家时才发现年幼的儿子为找他们掉进了街道的下水道里,幸而发现得及时……
禹彩虹患过敏性皮炎,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照射,加之高温、化学药品、杀虫剂等侵蚀到脸上,皮肤改变了颜色。这七位都做了母亲的女性,回想起挺着大肚子蹲在小弓棚和大田地里干活时的艰辛,心里都不是滋味。但一想到要把厦门人投资的每一分钱用好,用到点子上,能够产生出更大的效益来,改变泾源老百姓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这份辛苦也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甘甜。
她们是女人,却比男人付出得更多。
她们用纤纤的手扦插一棚一棚的脱毒苗。
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承载着弓棚和大田。
待遇?论工资只有两个工程师拿1200元,其余5人都拿千元左右。我们在采访她们时,浮现在她们嘴上的是笑意,写在她们脸上的是一种自豪和骄傲。因为她们热爱生活,爱岗敬业。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座大型实验室里,整洁干净、温暖舒适的现代化日光玻璃温棚,苗床上嫩绿的脱毒薯苗整整齐齐,长势非常旺盛,防虫网内的深绿色的脱毒种苗正在茁壮成长,孕育着原原种。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回想起她们这些年来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坚实的脚印,令人心里发热,眼里发潮。
她们出了力。
她们流了汗。
她们也流了泪。
我们问她们:“累吗?”
队长于仙萍快人快语地说:“说不累是假的!但和蔡县长的敬业精神相比,作为当地人就没有资格说累。蔡县长工作再忙都要亲自来这里看看脱毒薯培育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