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蛇添足这一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它的意思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在中外历史上,画蛇添足的事情绝对不少见。陈轸就是巧妙地利用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消弭于无形。
楚军围齐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楚国派大将军昭阳率军攻打魏国,在襄陵大败魏军,接着楚军连续出击,攻占了魏国的八个城邑。随后,昭阳又率军攻打齐国,齐王自知难以抵御楚军的进攻,很是忧虑。此时,陈轸恰好作为秦国的使者来到齐国,见齐王忧虑,就对齐王说:“您不必忧虑,让我代表您去见昭阳,一定能说服他退兵。”齐王听了十分高兴,就问:“先生要怎么对付楚国?”陈轸说:“您不必担忧就是了,这事我一定会办成。”于是齐王任命陈轸为特使,派他去见昭阳。
画蛇添足
陈轸辞别齐王,立即到楚军中去会见昭阳。陈轸见到昭阳后,首先祝贺他旗开得胜,打败了魏军,并得到了魏国的八座城池,昭阳很高兴。陈轸话锋一转,说:“我不知道按楚国的军功法,打败敌军、杀死敌将的有功之臣,会得到什么样的赏赐?”昭阳说:“授予上柱国将军的官职,封给上等爵位,让他手执玉。”陈轸说:“楚国还有比这个更尊贵的赏赐吗?”昭阳说:“令尹的职位要比上柱国的职位更尊贵。”
陈轸说:“今天您已经做了令尹,这是楚国最高的官位。我打个比方,为您讲个故事吧。楚国有一个贵族,他送给自己的门客们一杯好酒,让门客们品尝。门客们说:‘这么多人喝一杯酒,肯定不够喝的,还不如都归一个人喝。’谁喝呢?大家约定画画比赛,大家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完酒就赏给谁喝。于是,大家准备好,一起画了起来。一个人先画完了,说:‘我先画好了,酒是我的。’这人举起酒杯,站起身来,见大家都还没有画完,又说:‘我还可以给蛇添上脚。’说着,这人开始给他画的蛇添脚。等到他快为蛇画好脚时,后于他画好蛇的人夺过他手中的酒杯,将酒一饮而尽。给蛇画脚的人很恼怒,认为喝了酒的人是抢了自己的酒。喝了酒的那个人说:‘蛇本来没有脚,现在你替它添脚,是多余的,那就不是蛇了。’”说到这里,陈轸便意味深长地看着昭阳。
昭阳退兵
昭阳听了若有所悟,便虚心地请陈轸接着讲下去。陈轸接着果然提到了重点:“今天您身为楚相,来攻打魏国,已打败了魏军、杀死了魏将,夺占了魏国八座城池,现在又移向齐,让齐国君臣恐慌,这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可是您的官职、爵禄不可能再增加了,上柱国上面不会再加一个上柱国了。如果您不懂得适可而止的话,总有一天会招来杀身之祸的。假使打不胜,后果是什么,您想过没有?您很可能会丢掉爵位,被免去令尹之职,也会给楚国造成不好的声誉,这就是画蛇添足啊。您不如以得胜之身率军返楚,这是对齐国施恩、施德,给自己留出后路。这样,您就可以永远处于高位了!”
昭阳听了大受启发,说:“先生说得对,我这就退兵回楚国!”于是昭阳率领楚军离开齐国回到楚国。由于陈轸的一席话,避免了一场战争,齐国转危为安。
从这个成语中,特别是从这个成语产生的背景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悟出一些道理,以使自己不犯画蛇添足的错误。画蛇添足教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如果一个人做事情不懂得适可而止的话,总有一天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大概也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了。陈轸给昭阳讲故事虽然并不是真正地要为对方着想,但昭阳能够听取陈轸的意见,及时退兵,还是相当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