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659300000014

第14章

然则心弥虚行弥广。终日行不乖于无行者也。谓行行忘相。动而恒寂

是以贤劫称无舍之檀。成具美不为之为。禅典唱无缘之慈。思益演不知之知。梵云檀那。此云布施。贤劫经说。一切诸法无有与者。是曰布施。成具经云。不为而过为。禅经说。慈心三昧有无缘之慈。思益经略云。无取舍之知方为知矣

圣旨幽玄殊文同辨。文虽四异。旨则一贯而玄通

岂可以有为便有为。无为便无为哉。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其事也。初二句责其动静异见。菩萨下引经显理。即名经略云。上方香积世界菩萨欲还本国。向佛求法。佛言。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云云)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彼疏解云。有为虽伪。舍之而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之而慧心不明。即其事者。同前动寂无碍。若有无异见岂顺经义。既云平等。则尽与不尽其行一也

而以南北为喻。殊非领会之唱(说)。领谓领纳。会谓契会。云庵云。南北之方定异。寂动二行常一。将定异喻常一。岂能领会也

穷源第十六。九折之八也。穷谓穷讨。源谓根源。云庵云。由前章已知一乘正行动寂同时。今则行成必证。未识能证之人与所证之法。谁先谁后。随一为源二俱有过。故今穷之

有名曰。非众生无以御(控进)三乘。非三乘无以成涅槃。然必先有众生。后有涅槃。反显也。意云。由先有众生。然后控御三乘之因。证涅槃之果。此立理也。然必下定先后

是则涅槃有始。有始必有终。有始终生灭之过。何故前引经云。无始无终。又云。六趣不能生。力负不能化

而经曰。涅槃无始无终。湛若虚空。则涅槃先有。本经二十一云。涅槃非始非终等。虚空为喻。在经多有

非复学而后成者也。有不因修成之过。涅槃既先则性自圆成。非由修学而后成就。何须行三乘之行耶

通古第十七。十演之九也。通同也。古先也。意云。涅槃之体性出自古无始无终。今三乘之智本是即理之智。不证则已。证则冥通。何有即理之智证即智之理。尚分今古之异而不通同。故生公云。若寻其趣乃是我始会之非照今有。照不在今。即是莫先为大。既云大矣。所以称常。故下云。理而成圣圣不异理。演此明证穷自性同自性也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心)造。圣人与理冥一。故云无象。万物下心虽寂然。亦不离诸法。以一切法皆心所起

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会证会也。圣人了法即心。前则依性起相。此则会相归心。所以成圣。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云庵云。昔石头和尚读至于此。遂豁然大悟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相谁云自他。圆鉴虚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

何则(征)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成圣者。圣不异理也。初二句明心境互成。若不证于万物性空之理。何以成圣人。若非圣智。亦不见性空之理。此则同前般若论中内外相与而成功。后二句明心境非异。初一句蹑前。既证理为圣。圣智岂异于理耶。此明圣智与理通同。显无古今先后之异

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不可于色中求。亦不可离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初文即大品散花品文。般若即能证之心。色即所证之境。举色例诸。万法皆然。不可于色中求者。由心境非一故。不可离者。由心境非异故。以色即是空空即如境。如外无智。故言不离。又曰下即涅槃文。缘起即十二因缘也。法即空性佛即觉智。见缘起性空之理。即为见佛。如智非异

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物即境也。即物明如故我即心也。约圣称我故毕竟证会。涅槃非先三乘非后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前引圣教。以明理智冥符二而不二。以为定量。方明至人以智契理。亦寂然冥通。戢止也。亦敛也。玄机智也。未兆谓智证理时。全用归体不存眹兆。清凉大师云。智体无自即是证如。冥寂也。运动也。即如智之合称。化谓万化即就也。意云。冥运之体即万化之有。事显理隐义言藏也。清凉大师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六合谓俗谛之有。以用也。谓总括六合之事。以为灵鉴之心。未有一法非心也。一去来下去谓过去。即古也。来谓未来。亦义兼现在今也。既混融三世为体。何古而弗通。前则统六合遍十方。此则该三世通今古。成体者。且约圣智初真俗融心境会。义言成尔。圭山云。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问佛用苏漫多说。论主何以文为。答方便善巧逗华人之机。故封文之流谓言同俗。赞宁嘲其用文。慧达解其孟浪。以子愚琐。颇求立言之意。如达师不害于文矣。故今定解。但用内义而释雅言。令知论主文托于彼。义属于此

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太均乃曰涅槃。显前心境冥寂之体也。初句中约终教辨。如大疏云。心冥至道混一古今。约顿教则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何古何今。依圆教则古今二相即入圆融。尤见通也。次句以始终同故。三乘涅槃初证非始。证极非终。本末即理事海波一湿故。浩然谓浩浩然广多无际。太均谓情非情无差。染非染平等。未有一法非涅槃也

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又曰下放光三十云。诸法无边际故。般若波罗蜜亦无边际等。引此证理智皆依诸法。即显心境不异也。二文互影。细寻可知

以知涅槃之道存(在)于妙契。妙契之致本(因)乎冥一。以知者。依经求理。理自昭著贵于妙合。妙合之旨因乎忘智。内冥二而不二一亦遣矣。此文亦通包前义智会之时通于古也

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如智玄寂寄言无极。非别有处如智归矣

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进退约人。先后通约人法。三乘进而证之非先也。以无前际故。迷夫退而未证非后也。以无后际故

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净名经说。舍利弗问天女。止此室其已久如。曰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也。天女(云云)。解云。耆年谓身子耆宿。身子所证解脱。岂属久近之时。故云尔也

考得第十八。九折之九也。考稽也。承前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因之考稽。尽阴存阴违教违理。当何得乎。所以最后辨此者。谓从前决择悟修先后。义意已周。究竟证入最居于后故今考也

有名曰。经云。众生之性(体)极于五阴之内。又云。得涅槃者五阴都尽。譬犹灯灭。本经二十九云。离五阴已无别众生。又云下初二句示众生之体。五阴即体故。次二句示证相。法喻可知

然则众生之性。顿尽于五阴之内。涅槃之道独。建于三有之外。邈(远)然殊(别)域。非复众生得涅槃也。顺经而违理也。以能得者五阴已尽于有内。所得者。涅槃独立于有外。若云得者。有二违理。一尽阴谁得。二内外悬绝

果若有得则众生之性不止(唯)于五阴。必若止于五阴。则五阴不都尽。五阴若都尽。谁复得涅槃耶。存阴顺理而却违经。若定许得。余有二义。一应五阴之外更有众生之性。五阴令尽。阴外之性令得。故今论云。果若有得(云云)二恐违以前经云极于五阴。岂许阴外更有生性耶。若此应合五阴不都断尽。或尽粗存细或灭色存心。为能得者。必若都尽谁是能得耶。故论云。必若止于五阴(云云)此理已通亦违前经云五阴部尽。据此存尽皆违不可不考。此意明。三乘之教断尽生死。转得涅槃。不知二际无二。故假此问答。令悟即妄而真

玄得第十九。十演之十也。前演证穷。此演得妙。不存得相而得曰玄

无名曰。夫真由离起。(显)伪因着生。着故有得。离故无名。忘得曰离。涅槃从此而显。有得曰着。名相从此而生。无名者。犹云无得。对前避文。亦可由离故。得无名之理

是以则(法)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法真离得智亦真矣。依伪生着。心念妄矣

子以有得为得。故求得于有得耳。吾以无得为得。故得在于无得也。有得者法伪。得亦无得。无得者则真。无得而得也。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而得菩提

且谈论之作必先定其本。既论涅槃。不可离涅槃而语涅槃。若即(就)涅槃以兴言。谁独非涅槃。而欲得之耶。言随法起。谈真以真为本。说俗以俗为根。既谈涅槃之体。正当如体而言。涅槃之体弥纶法界。未有一法而非涅槃。若此则本来即是更何论得。起信论云。一切诸法毕竟平等。即真即如(云云)

何者(征)夫涅槃之道妙尽常数。融(和)冶(销)二仪。涤荡万有。均天人同一异。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未尝有得。未尝无得。初一句标体。次七句辨相。后二句双绝。常数者。即三世有为事相等。此总示也。下别列。二仪即天地。万有者。即缘生万物。融冶故所以均天人。涤荡故所以同一异。显自性涅槃无差别之相。内视下二句约见闻以辨。眼不循色曰内视。色之性空空无对触。故云不己见。耳不循声曰返听。声之性空空故亡音。故云不我闻。己我皆属涅槃。知非身外故云己我。未尝下可知

经曰。涅槃非众生。亦不异众生。维摩诘言。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本经二十二云。如来非众生非非众生。以如来即涅槃故。可义引也。二十九云。众生佛性不一不二等。次引净名。即初卷菩萨品文亦少别。彼云。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等

此名灭度。在于无灭者也。生死空花本来不起。则已灭也。四流阳焰当相元空。则已度也

然则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涅槃非涅槃。谁为可得者。然则者。因前而起。众生本灭度。于灭度中能所总非。何为得相哉

故放光云。菩提从有得耶。答曰。不也。从无得耶。答曰。不也。从有无得耶。答曰。不也。离有无得耶。答曰。不也。然则都无所得也。答曰。不也。是义云何。答曰。无所得故为得。是故得无所得也。此以义合集放光上下之文。而成此理非正文也。大品亦同。三慧品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佛言不。不修般若得萨婆若不。佛言不。修不修得萨婆若不。佛言不。非修非不修。得萨婆若不。佛言不等。放光二十四略云。须菩提言。世尊。不住最第一要义。成阿惟三佛不。佛言不。乃至云。将无世尊不逮正觉耶。佛言。不也等。答曰已下放光等经。皆是此义。而前四有得。第五无得。皆不许无得而得。始为玄尔

无所得谓之得者。谁独不然耶。无得而得正由冥通。冥通之道体遍一切。故楞伽经云。以知众生本来而入涅槃。谁独不得。此则本来得矣。而前云舍阴存阴谓内谓外。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然则玄道在于绝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隐于无形。故不见以见之。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以闻之此有四对。皆上句示体。下句辨得。初二对约心境。玄道境也。绝域事之外也。妙智心也。皆非俗故。故云物外。下二句可了。但约境言得。约心言知。后二对约相名以辨。大象非相。不存相以见。然后真见。存相则不见也。大音非声。不循声以闻。然后普闻。循声则不闻也。是故离朱外驰而不得。只为无形。观音返闻而圆通。良由即性。愿诸达士勿循形声

故能囊括终古导(开引)达(示悟)群方(类)亭毒苍生。疏(远)而不漏。汪哉洋哉。何莫由之哉。显涅槃之用也。即出现大用无涯。通前两科如是次第者。深有所以。谓初示所得之体。次示证得之门。既非得而得从得起用。开示众生。故最后示业用之大。至哉。斯论三语皆善。记录登为四圣。今古号为四绝。历世名德宝而玩之。良有以也。囊括小变易文。彼曰。括囊无咎。谓括结其囊口也。今取包含之义。终古久也。谓涅槃之体既遍既圆。称体之用亦弥纶包罗。亭毒养育也。疏而下谓妙用无形。义如疏远。然应机之道未尝遗漏。文借老书。彼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汪洋叹用广大

故梵志曰。吾闻佛道厥(其)义弘(大)深。汪洋无涯。靡(无)不成就。靡不度生。即八师经梵志阇旬叹佛之言。正取化生之用为证

然则三乘之路开。真伪之途辨。贤圣之道存。无名之致显矣。九折之义皆三乘也。十演之谈皆一乘也。以一乘之实。开三是权。令舍小入大引权归实。正同法华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无名为真有名为伪。贤圣下准表中。诸家谈义谛廓然无圣。今论圣人证体起用。贤哲仿之。儒童证涅而进修。空行入空而起行。岂曰无耶。故云存。本演无名以作论故。十演之文以释有名之执。执既丧亡本致自显。分文结会。恐入局见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乱世神国

    乱世神国

    乱世,最不值钱的是人命。英雄,枭雄,小人,都是这个年代的主角。
  • 我的世界之救世之路

    我的世界之救世之路

    讲述了五位救世主成长,不断经历困难,终打败HIM的阴谋,成为NOTCH选中的救世主。书友群号:605973710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女王下嫁

    女王下嫁

    她是流落异乡的九朝皇嗣,他是一介普通书生,身份截然不同的两人相识到相爱。某男子注视跑车超过三秒,虞九:“买了”;开着新车看着路边美女,虞九:“先生有我还不够?”众目睽睽,强吻他【本文男主傅佐女主虞九,绝对女强文】
  • 星帝

    星帝

    一场异变让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封印五千年,踏上奇妙的修仙路,寻找自己的父母。开创自己的门派,广交豪杰,神兽相伴,美女相依。一次偶然受伤的穿越来到水蓝色的星球,追逐原由,揭开神秘的布局,登天路傲视寰宇。“一剑在手,征战八方,斩尽强敌,试问天下,谁与争锋?”
  • 我的美女徒弟

    我的美女徒弟

    无敌衰哥李师,是一家家纺公司的设计师。意外收到一位‘丑女’做徒弟林天涯,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是香港第一富豪的女儿,不但身怀绝技,而且是艳丽天下的第一美女。
  • 超强透视

    超强透视

    仅仅只是透视美女?当然不止这个!我要透视这天,让它再不能遮住我眼;我要透视这地,让它再不能埋葬我心;我要透视神佛魔妖,让它灰飞烟灭!
  • 宇宙大光球

    宇宙大光球

    如果生命只剩下七天时间,而你需要去完成一个不可能成功的任务!你会如何抉择!王逍选择谈恋爱,吃美食,带着小队成员重新开始人生!
  • 上清黄庭养神经

    上清黄庭养神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谢谢你曾来过我的世界

    谢谢你曾来过我的世界

    这是作者仲尼至今的遇见,是他生命中那些留下足迹的身影。他们的故事微小却独特,悲欢离合间如暗夜的一束光照亮了你我的曾经。37个人的世界。20个来自心底的故事。108段令你怦然心动的爱情旅程。他们在偶然相逢,启幕温暖的记忆:他们都是追梦人,有执着不弃的炽热,有一心不变的坚定,有辗转反侧的痴心……他们又蓦然失去,留下哀伤的回想:他们都是失魂者,有爱恨难舍的痛心,有念而不得的悲切,有因爱生恨的绝望……随着仲尼真诚而有趣的笔触,故事一一展开,如同一面面镜子,真切地照见了各自不同而又如此相似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