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偶钞上卷
随得随录,故不分门别类。医案贵在发挥明白,故兹录立案,颇有重者。因现症差异,病源实同,乃为详辨中的,重见叠出,愈知斯道之圆机。其有浅病,即应手取效,亦不录。
感寒
金(一四) 憎寒,发热,怕风,背颈项俱痛,脉浮紧,舌淡黄,此感受天气暴寒也。人感其气,卫气不行,即伤寒病热之症。麻黄汤既不敢服,只得权宜以应之,与香苏合葱豉法。
紫苏 香豉 羌活 当归 橘皮 香附 炙草 生姜 大枣 葱头
暑
周(十八) 入暮热甚,心烦不寐,形体骤消,舌白面暗,两脉小数,胸前痞满,此暑邪已入血分,血为阴,故暮夜发热。在气分则渴,今在血分,故不渴。黄芩、知母虽能逐热,而心胸之邪,非黄连不能除,故南阳小陷胸法加减之。
川连(一钱) 栝蒌仁(四钱) 枳实(一钱磨冲) 鲜生地(四钱) 丹皮(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通草(七分)又两服热退安眠,小便清矣。惟胃口被暑热消烁,未能遽健,改用芳香醒胃,甘寒养津。
麦冬(二钱) 花粉(二钱) 鲜石斛(四钱) 茯苓(二钱) 橘红(六分) 白蔻仁(五分)沈(二二) 呕血发热,胸闷自汗,脉虚大而数,此属暑伤肺络。暑伤气分脉虚,今又伤络,故脉大而数。议与凉血清暑法。
盐水炒香豉(一钱五分) 光杏仁(三钱) 焦山栀(三钱) 广郁金(二钱) 飞滑石(三钱荷叶包) 醋炒,丹皮(一钱五分) 冬桑叶(一钱五分) 生甘草(四分)又,脉静身凉血止,见风略觉洒淅,气被暑伤,卫失外护,其畏风宜矣。余历吐血一症,多有六淫致病者,虽非真阴失守之比,然切宜保养,以冀复元。
北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冬桑叶(二钱) 丹皮(一钱) 茯神(一钱五分) 枣仁(一钱五分) 南枣肉(二钱) 淮小麦(一钱五分) 山栀(一钱五分)陆(二三)暑风上冒,头痛脘闷,咳嗽痰多,脉右弦滑,与凉散兼化痰法。
光杏仁(三钱) 苏薄荷(一钱) 射干(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栝蒌皮(一钱五分) 飞滑石(三钱) 生甘草(三分)两服愈。
王 吸受暑邪,中脘胀闷。
香豉 杏仁 郁金 栝蒌皮 连翘 益元散 丝瓜叶一服愈。
僧(三三)脘闷,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咳呛见红,两脉虚数。此暑邪内伏,至深秋发动,始伤气分,久损血分矣。既非阴亏火升,滋补当忌。
光杏仁(三钱) 通草(八分) 橘红(八分盐水炒) 飞滑石(二分) 连翘(一钱五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栝蒌皮(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童便一杯冲。
又两服脉缓身凉血止,唯气大口燥未平,前方清解,今用清养,立方用意,只更一字,自然有先后之分。
北沙参(三钱) 麦冬(一钱) 花粉 青蒿子(五分) 广皮(五分盐水炒) 鲜石斛(一钱五分) 荷梗(七寸) 鲜枇杷叶(三钱去毛)周(十四) 病热旬日,形瘦神呆,心烦不寐,汗泄口燥,便赤气浊,两脉沉细欲绝。此属伏暑重症,古称暑伤心,故烦而不寐;暑邪从口鼻吸受,先伤气分,肺为百脉所朝,是为气母。
因受暑热消烁,故脉伏而细。乃庚金逢暑必伏之意,其形脉虽似大虚,切审口燥,思凉饮,小便短赤,生脉白虎合剂,最对是症。若龙、牡、归、地,滋腻镇摄,暑邪何由得解?西洋参(三钱) 麦冬(二钱) 通草(七分) 石膏(八分) 知母(一钱五分) 飞滑石(三钱) 甘草(四分) 竹叶(七片) 白粳米(一撮)陆(二八) 气急胸闷,发热口渴,小便短赤,中暑之症。
石膏(五钱) 麦冬(二钱) 杏仁(二钱) 通草(七分) 栝蒌皮(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滑石(二钱) 丝瓜叶(一片)一服病已脱然,彼以效验神速,大有妙处。接服一剂,竟致胸中气逆,痰喘有声。因方内有石膏一味,能寒肺气,过服陷秋降之令,气不外泄,则逆于内,故当盛暑,绝无汗出,反见多痰。
杏仁 薄荷 防风 桔梗 橘红 苏子朱(三三) 从前吸受暑邪,热炽发渴,恣啖西瓜;热渴稍解,而腹胀足重,不思纳食,脉细,舌白,呼吸窒滞,气分受病无疑,调治失宜,必成鼓胀。
杏仁 橘红 通草 郁金 连翘 苏梗 茯苓皮 淡竹叶又三服,病减大半,惟气短未平,原方加北沙参、枇杷叶。
王(四十) 暑邪内伏,风寒外侵,头疼恶寒,身热冷汗,口臭便赤,大腹胀满;已历四旬,纳食无几,形瘦神呆,岂是小恙?用河间桂苓甘露饮加减。
石膏(四钱) 滑石(一钱五分) 桂枝(五分) 小川连(六分) 茯苓(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浓朴(一钱)通草(七分) 甘草(三分)两服前患顿除,胃阴受伤,元气虚耗,当用滋养。
党参 麦冬 黄 橘皮 茯苓 扁豆 甘草午后微热自汗,小便复赤,脉浮大而数,此为假实,法当大补,十全大补去川芎,十数剂而愈。
高妪(六五) 身热浃旬,神昏遗溺,气短耳聋,舌胎灰滞,此暑邪内陷之症。前方香豉、杏仁、石膏、知母,非不清暑宣气,其如不及何?非局方至宝丹不能直达病所,驱邪外泄;更用清芳淡补之剂调其中,症虽危险,或可有效。先用灯心汤调进至宝丹两丸,续进∶栝蒌皮(一钱五分) 橘红(六分) 通草(六分) 北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六味因气短重用) 西瓜翠衣(六分) 鲜荷梗(七寸) 淡竹叶(三十片)两服热减,神清,已能起坐如圊。惟舌赤而思冷冻饮料,暑毒尚未消尽,与凉解血热法。
犀角(五分) 连翘心(一钱) 白金汁(一小匙) 通草(七分) 郁金(一钱) 滑石(二钱)一服能下黑粪数枚,内陷之邪始解,继用生脉散调理痊愈。
戈(五六) 发热胸闷,神魂撩乱,脉弦数,舌白,六七日内,形消色滞,小便不利而赤。此暑邪结于中焦,须加味陷胸汤治之。病者自忖平素胃寒,不信服此。越二日,昏冒发厥,谵语不停,急又延予。予曰∶但服我方自安,无容多议,若再延挨,大事去矣。追悔莫及,伊芳子急归煎服后,泄气难闻,连解小便,去病甚速,方录于下。
川连 枳实 栝蒌皮 橘皮 通草 滑石 甘草梢 淡竹叶汤(四三) 暑邪内迫,血痢缠绵,宜清热导滞。
苦参 黄芩 白芍 楂肉 浓朴 橘皮 葛根 银花 蛀大枣病历四旬,三帖而愈。
徐(二五) 身热气短咳嗽,察形脉,知劳倦伏暑,投生脉白虎汤,加杏仁、射干、滑石、青蒿,去五味子,三服而痊。近年人参大贵,难以概用,勉以北沙参代之。盖此症暑多而虚少,故效;若虚多而暑少,非人参不可。
温病
朱(二九) 温邪内炽,自汗便涩,发热欲呕,当清内彻邪。
石膏(五钱) 柴胡(八分) 淡芩(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滑石(二钱) 甘草(三分)两服愈。
风温
某头痛发热,咳嗽喘促,脉左浮数。风温上受,用清解法。
薄荷(六分) 光杏仁(三钱) 连翘(五钱) 象贝(二钱) 广橘红(八分) 桑叶(五钱)生甘草(三分) 枇杷叶(三大片去毛净)又两服,头痛发热顿除,惟略有喘嗽,前方去薄荷、连翘,加栝蒌皮、紫菀、白前各一钱五分,两服即痊。
李氏(二八) 脉浮而数,头痛恶风,发热咽痛,防发疹子。此风温犯肺之症状也,与轻清宣上法。
薄荷(一钱五分) 杏仁(二钱) 牛蒡子(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桔梗(一钱) 辽参叶(五分) 生甘草(四分)又一剂,咽痛止,肤见红点;再剂知为发疹,着手了无痕迹。此系疹发不透,故腹痛呕吐,胸闷兼作,惟其邪不外泄,必致内陷,急投以凉泻法,使邪从下出。
酒炒锦纹(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石膏(五钱) 栝蒌皮(二钱) 广橘皮(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生甘草(四分)又服后,解下腥秽甚多,腹痛胸满顿除,皮腠忽然皱揭。此为皮肤被邪气冲突,如水薄堤松之理,疹邪不达皮毛而内迫。观此愈明,今大势已定,自可无忧,虽尚有微热微呕,但用轻剂足矣。
半夏(一钱五分) 川连(六分) 川斛(三钱) 茯苓(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又两服,热呕痊愈。惟寤不成寐,长夜转侧,一见黄昏灯火,辄生忧闷,至天明心始安,他无所苦,但求夜卧安枕。思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议和阴阳以安神,神静自然得寐矣。
半夏(一钱五分。和胃通阴阳为君) 细生地(三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以上三味补血润胃为臣) 茯神(一钱五分) 北秫米(三钱包煎) 枣仁(二钱,以上二味安神宁志为佐)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龙眼肉(三分,以上辛甘和阴以纳阴为使)申时煎服,酣眠彻夜,精神顿复。
疫
毛(二二) 发热旬日,舌黄口燥,大腹有块,按之甚痛,大便难通,所解无几,两脉疲软带数。此春温疫症,热邪结于大腑,当用承气汤下之。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枳实(一钱) 石膏(八钱) 知母(二钱) 橘皮(一钱) 甘草(四分)一服之后,能下燥粪数块,腹和不硬,热缓神清而愈。
斑
周(二四) 红斑遍体,自觉胸宽热缓,邪热透发明矣。咳呛咽痛。因手太阴受热熏灼,清疏肺胃立愈。
鲜生地(四钱) 鲜石斛(三钱) 犀角尖(一钱镑) 川贝(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桔梗(一钱) 橘红(八分) 甘草(四分)又,斑后不思纳食,宜醒胃阴。
北沙参 麦冬 川斛 花粉 茯苓 橘皮 甘草
疹
张妪 疹后内热,咳嗽身痒,当疏肺金郁火。
杏仁 橘红 薄荷 桔梗 连翘 甘草
温毒发颐
史女(十七) 仲春发热浃旬,神昏耳聋,颈项与颐俱肿,唇口焦燥,目脂胶结,脉反小数。
观其脉症,是为温邪内蕴化毒,久则血燥风盛,酿成发颐重症。姑投清疏消毒,但得肿退能纳,方保无妨。
川连(一钱) 鲜生地(四钱) 鲜石斛(四钱) 蝉衣(五分) 连翘(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柴胡(三分) 薄荷(五分)三服肿退,热减神清,稍能纳粥,仍用凉解。
川连(五分) 鲜生地(四钱) 鲜石斛(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数服痊愈。
腮
沈氏(三十六) 春升阳气,为寒邪所郁,而为 腮,畏寒发热,口臭耳聋,外宜辛散,内清伏火。
防风 薄荷 细苏梗 石膏 连翘 荆芥 蝉衣孙氏(五十) 倏然头眩,汗泄神昏,耳聋舌麻气促。此由肝肾不足,风火上腾,痰因气聚,三者使然,物之迅速,莫甚于风火。此是内生,非由外致,防、薄能驱外束理,此种须遵丹溪和阳熄风,兼清痰气。
丹皮 桑叶 白芍 菊花 钩藤 橘皮 半夏 姜汁 竹沥一服效。
头痛
戴(三二)宿有头痛,每发于寅卯时,遇午即缓,此少阳病也。
柴胡 丹皮 桑皮 白芍 甘菊 钩藤 香附 甘草
齿
孙(二二)阳明经火郁牙痛。
葛根 石膏 升麻 橘皮 小生地 薄荷
耳
曹(五九) 时届严寒,封藏不固,两耳鸣胀,切脉洪实,理宜介类潜阳。
龟板(三钱) 牡蛎(二钱) 贡干(二钱) 枸杞(二钱) 萸肉(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川柏(一钱) 知母(一钱) 桂心(四分)沈(三七) 肝肾之火,上冲清道,左耳胀痛。
羚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黑栀 知母 川柏 香附 通草 葱管两服出脓而愈。
咽痛
朱(十四) 脉浮畏风,身热咽痛,肺邪欲泄,势将发疹。
杏仁(三钱) 薄荷(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粘子(二钱) 橘红(一钱) 桔梗(一钱) 元参(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 蝉衣(七分) 甘草(四分) 西河柳(二钱)一服肌痒见点,再剂而愈。乃翁见惠盆梅,作七绝一首谢之∶珍重堂前短一梅,含苞看起到齐开,旁人问我从何日,道是山翁当杏栽。
某 风寒犯肺,咽喉肿痛,当辛散。
苏叶 杏仁 粘子 橘红 薄荷 桔梗 蝉衣 甘草 姜皮 葱头愈后旬余,咽喉复痛,起于夜分,忽然如鲠,左边起泡如茧,此阴火上冲,当清解。前恶寒脉浮,今不恶寒脉细,以此分温清两法。昧者不察,混施方药,贻误非细。
元参 连翘 马勃 薄荷 桔梗 甘草自(三七) 咽痛起于暮夜,而多痰涎,属冬藏不密,浮火上升。治法须苦味潜阳,苦辛散火,以甘和之,一服而愈。
元参(二钱,能清阴火) 连翘(一钱五分。能清浮火)川斛(三钱,清胃火消痰涎) 杏仁(三钱,辛散苦降) 橘红(五分,辛利上焦之气) 桔梗(一钱,开肺气散郁火) 薄荷(一钱,清利咽喉) 甘草(三分,甘以和之)陶(二四) 伏热在内,时交冬至,阳气内动,相因为病,咽喉燥痛,痰涎缠绕,渴饮冷水,咳嗽痰血,入暮寒热,舌白如垩,脉来细数。此实火症,非大寒之剂不能疗。莫谓寒冬,怕用寒剂,舍时从症,古贤有之。
石膏(八钱) 川连(一钱) 丹皮(一钱五分) 生地(三分) 麦冬(二钱) 杏仁(三钱)薄荷(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服下即吐痰涎碗许,诸病减半,再剂而愈。
梅核
钱(六二) 胸中之气,上冲清道,而痛即欲呕吐饮食,此为梅核气,噎症之渐也。近添泄泻,是系新病,理宜分治。推究病情,必是酒客好饮,谷减胃气必虚。盖阳明以降为顺,虚则失其传导之权。更必气性多躁,木火上炎,直冲会厌,以成斯病,然乎否乎?病者首肯,以为虽素知,亦不能如是明悉,况初诊乎?即请予处方。
人参(八分) 代赭石(一钱五分) 生白芍(一钱二分) 橘白(一钱) 半夏(一钱) 枳实(六分) 旋复花(一钱) 川连(七分) 乌梅肉(六分)服两剂,喉痛呕吐止,增减其味,以为丸料,常服可许脱然,切宜节饮戒性,庶得万全。
胃痛
潘妪 痞升脘痛,纳少难消,两脉沉伏,七情内伤,中阳失运,头疼畏风,亦是浊阴僭上。
桂枝木(七分) 吴茱萸(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砂仁末(五分) 香附(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肩痛
王氏(三六) 肩胛酸痛,经月不愈,属血虚,兼受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