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先生,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谢绾的目的是建康,而先生并没有确定的目的,但建康他是不可能去的,分离是迟早的事。慕容垂的动作很快,在苏阳搭讪事件后,他们查到了谢绾的行踪,人也跟着到了青柳镇。明白慕容垂对他们的执着,与其两个人被追,还不如分开来走,也好扰乱慕容垂的追赶视线。
“我好像没有告诉过你,我叫王猛,字景略。”先生唇边挂起一个淡淡的浅笑。“绾妹叫我景略即可。”
他笑得云淡风轻,可并不代表他舍得和谢绾分别。
谢绾其实早已经知道了先生的名字。
王景略其人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传奇。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中,王景略曾经被苻坚等时人誉为诸葛亮式的人物,也是后世公认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绝对是一个可以比肩谢安的风云人物。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开始陷入十六国纷争的泥淖,而南方立足未稳的东晋政权也处于风雨飘摇的险境。就是在这幅杂乱无章、硝烟弥漫的历史画面上,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一个是东晋的谢安,一个是前秦的王景略。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王景略和谢安,分别在中国历史上划下了各自精彩的一生。
王景略虽是晋人,但他一生效忠的却是属于西戎族氐族的苻坚。
穆帝永和五年,暴君石虎总算死了,而他的后代立即展开了凶狠的厮杀,直杀得“横尸相枕,流血成渠”,一岁之中,帝位三易。大将冉闵乘机攻入邺城,屠戮羯人二十余万,于穆帝永和六年灭赵建魏,遂“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立国不及二载便被从东北扑进华北的鲜卑慕容氏前燕政权灭掉。邺城落入燕帝慕容俊之手,而关中等地各族豪强则纷纷割据,北方称王称帝者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氐族首领苻洪崭露头角了。
王景略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
桓温见王猛竟独自一人冒昧前来,心中暗暗称奇的同时,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问:“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
岂料,王景略却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虱(捉掐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也因此得了扪虱而谈天下的历史佳话。
史料记载,王景略当时就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
桓温的心思是什么呢?他盘算的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敌自重。王景略暗带机关的话,触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扪虱之士非同凡响。
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无人能比先生之之才干!”王景略因此首次闻名于东晋。
至于他后来为何投奔了苻坚,有人说,王景略出身寒族,他很难在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有所作为,因此才去投奔苻坚。
也有人说,苻坚与王景略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觉得就象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似的,如鱼得水。于是,王景略留在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更有人说,王景略如果追随桓温,就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因为桓温后来有篡晋的野心。
又是一个姓王的王氏,就是不知,王景略与琅琊王氏是否有关联?
见谢绾神情若有所思,嘴唇隐隐含笑,王景略笑了笑,问:“绾妹可是觉得我这名,与我本人不太相符?”
谢绾摇头,她刚才发笑,只是因为她想到了王景略当初扪虱而谈天下的历史佳话。王景略的字很好听,但王猛嘛……这名字搁在现代世人一定会觉得俗气,但古人不以为然,谢绾亦然。
“猛字虽浅白,但我相信,没有人比先生更适合此字。”
只有谢绾知道,王景略是一国贤相的同时,也是一代历史名将。在入朝为相之前,他先灭了前燕,入朝为相之后,又灭了仇池,孤立了前凉。他率领的铁骑,终有一日会踏破中原的土地,使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并且与群雄角逐,愈战愈强,仅仅用了十年,便统一了北方。
先生之才,文可治国,武可安邦,难怪慕容垂为了先生竟然不惜从燕国来到东晋,但如果慕容垂知道最后灭了他燕国的人就是先生,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没有在之前杀了先生呢?
“先生可知自己将去何方?”谢绾还是习惯叫他先生。
此时的王景略还没有遇见苻坚。
墨色的身影在青柳树下挺拔微笑,俊美的脸因夕阳的佛照而染上一抹淡金色的余晖,“青山有幸埋忠骨,人生无处不青山。”
王景略那句诗是毛主席离开家乡时的七绝诗,是谢绾告诉他的。当然,谢绾只是把毛主席立志改变中国命运的故事编造成外国故事讲给先生听罢了。他倒是把那首励志诗记牢了。
谢绾对王景略微微一笑,看来先生已经知道自己的去路了。“先生若是肯听我一言,我建议先生可一直往北走,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境遇。”
“绾妹想要我去燕国?”王景略狭促一笑。
谢绾眨眨眼,“北边可不只有一个燕国。”还有一个秦国,也就是前秦。那个野心家苻坚,可不就在北边的前秦?
“绾妹的建议,我会好好考虑的。”虽然不知道他的绾妹在打什么注意,但她总不会害了他才对。
谢绾和王景略两人相视而笑。
墨色的身影在山水间渐渐淡去,同时也隐去谢绾淡淡的离别愁绪。谢绾转身后,青墨色的背影蓦然回过头,一瞬不瞬地看着谢绾,直到她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
她没有开口让他留下。心里有些……淡淡的失落呢。
没有人知道王景略后来为何去了投奔了苻坚,殊不知,原是谢绾她自己在背后推波助澜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