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战略眼光的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曾说:“企业制定一个战略目标不难。难的是两点:一是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二是制定目标之后不为其他因素所动,能够坚决地不管不顾地去做。”
也就是说,决定了的事就一定要有结果,而这种结果的取得,是不断地克服困难之后才有的。
1.志存高远,聚沙成塔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宣布,出价12.5亿美元,收购美国IBM公司全球个人电脑(PC)业务。此次收购完成后,联想集团将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
然而,20年前的柳传志和联想,还只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普通人和一间普通作坊。正如许多媒体后来载文指出,其实在那个全民下海的年代,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少有知识阶层白手起家闯出路子的。在决定企业家成功的诸多因素中,特别是一切还都不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的时候,性格与追求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柳传志和他身后的联想。
用柳传志自己的话说,回过头来看,他这一代企业家往往既受制于时代又受益于时代。短短20年后,昔日的小作坊成了今天的国际型大企业。
1984年的中关村,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干了13年研究工作后,柳传志在不惑之年义无返顾地下海了。11个人、20万元资金,尽管起点低,他还是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了,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当初,没有资金,联想只能替人家卖机器,但柳传志多了个心眼,琢磨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怎样的价格和服务才能更吸引用户?他相信,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不把贸易做通了,再好的产品你也不知道怎样卖;不把制造业搞精良了,再好的科研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了。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贸易,主要是这段苦他没吃过,一定要干下去,一定要对市场有个理解。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会有穿透力。”
到了1987、1988年,柳传志的“贸易”做得颇有声色。联想代理的AST,一个月能卖好几百台。打通了销售渠道以后,柳传志要自己生产。“因为我们是计算所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但当时是计划经济,联想很小,国家不可能给我们生产批文,我们怎么说都没用,因为潜在的能力没有人相信。于是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我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
世事沧桑,1988年他的豪言壮语到十多年后才为人知。1988年,柳传志带着30万港币闯荡香江。初来乍到,只能和在内地一样,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接着,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打回国内,为联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当时一心要形成产业,做贸易只是权宜之计。今天我这样说,不是我学了《毛选》事后才说这番话。你们可以翻翻1988年的报纸,我当时就是这样说的。”
柳传志在多个公开场合谈到,“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而我们不想这样做。”拒绝诱惑往往是件最困难的事,但柳传志还是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了如何才能立足长远谋发展。
“1987、1988年的时候,公司高层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我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把我们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我原本并没有强调‘大船结构’,当时提出‘大船结构’只是为了反对‘小船大家漂’。”
不过,对于柳传志来说,何谓“立意高”或者“立意低”,技术出身的他也多少有些模糊的认识:“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所以,同样是卖馅饼,也可以有立意很高的卖法,比如通过卖馅饼开连锁店。
从柳传志和联想的结果来看,已足够解释“志存高远,聚沙成塔”了。
2.越想放弃越不能放弃
许多历经挫败而最终成功的人,他们感受“熬不下去”的时候,比任何人都要多。但是,即使感到“已经熬不下去”时,也“咬咬牙再熬一次”,虽然是愈战愈败,但依然愈败愈战,终于在最后一刻,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所以,我们切记:越想放弃越不能放弃。正如著名作家歌德所说:“不苟且地坚持下去,严厉地驱策自己继续下去,就是我们之中最微小的人这样去做,也很少不会达到目标。因为坚持的无声力量会随着时间而增长到没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当然,通常所说的“毅力”、“坚忍”是容易的,但“坚忍”的强度是否足够,只有一个指标——最后的效果。中国古语说过:“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废井。”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薄纸——是否有足够的韧性与耐性。
当然,每遇到一次挫败,就动摇一次信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成功者与普通人的不同,就在于其动摇信心的同时,也会说服自己再次树立信心。
伟大的开国者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满清政府,在全国多次发动起义,但屡屡失败,最后他被别人讥笑为“孙大炮”。但他还是坚持初衷不改,继续号召同志坚持。终于,随着武昌城头的一声炮响,满清统治随之瓦解。
越想放弃越不能放弃,其力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时候,坚持就是取得最后成功的根本。如同哈维并非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人一样,达尔文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进化论的人一样,哥伦布也并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人一样,洛克菲勒更不是最先开发石油的人一样。但他们都是最能拓进、最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所以惟有他们获得特别的成功。
所以,人们习惯拿人和竹子相比,也是“一节一节成长”。人在每过一道“坎”时,都会充满颤抖般的战栗和紧张感,只有将力量集中到一点上来,我们才能顺利闯过去。闯得过去就意味着你上了一个台阶,闯不过去也就意味着成长的失败。
正因为如此,人生的“关键”时刻,往往就是生命的紧张和痛苦汇集到一起来的时候,我们必然会比平时感到加倍艰难。不过,有志于成功的人会将此视为好事而不是坏事,现实的众多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许多成功人士都说,如果缺少生命颤抖般的战栗和挣扎感,那就意味着你还没有触及成长的关键点,最终难以有所成就。
鉴于此,我们就要勇于承担那种“建设性痛苦”。有这样一个故事: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成功秘诀”讲座,邀请邱吉尔前来演讲。当时,他刚刚带领英国人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是在英国人最绝望的时期上任的。赢得了这样的胜利,他此时的声誉可谓登峰造极。于是,新闻媒体在演讲前的3个月就开始炒作,大家都对他翘首以盼。
这天终于到来了,会场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准备洗耳恭听这位伟人的成功秘诀。不料,邱吉尔的演讲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我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
丘吉尔说完就走下了讲台。当时的会场上鸦雀无声,一分钟后,便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所以,后来就人说,“这是一个何等震撼人心的总结啊!”
对比今天,有志于收获和成功的我们,切记不要抱怨我们周围的不如意。在你最想放弃的时候,恰恰是你最不能放弃的时候!只要我们精心呵护,我们播下的种子总会有收获的那一天。
3.结果就在下一次
“结果就在下一次”也就是“成功就在下一次”。许多历经挫败而最终成功的人,总能在最为艰难的时候树立“成功就在下一次”的信念,并坚持到底。所以,我们才说,不要抱怨播下去的种子不发芽,只要你精心呵护,总会有收获的那一天。
进取心是成功的根本,没有一种向上向前的进取态度,任何成功都无从谈起。但进取既要有即知即行的“道根善骨”,也要有坚持到底的坚忍力。人生总会遇到关口,这时候,会感觉到加倍的软弱和无力,认为自己不行了,便放弃,于是功亏一篑。
爱迪生说得好:“失败者往往是那些不晓得自己已接触到成功,就放弃尝试的人。”因此,“坚”是坚持,“忍”是忍受,即在前进中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时,能咬紧牙关忍受,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位著名编辑,对工作十分负责。有一次,她组织编辑了一本畅销书,为了达到最好的发行效果,她决心找人设计出最好的封面。于是,她采取招标的方式,找了很多人设计封面。但是,一个个拿上来的封面又一个个被她否定了。她的这种做法,连最挑剔的同行都觉得过分了:不就一个封面吗?干嘛这样较真呢?
在前后看了15个样本,都觉得不满意后,她对自己说:看来只能放弃了,就从这15个中选一个吧。可是,心中的某种意念又促使她决定再坚持一次!
不久,当第16个封面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喜出望外,正是自己所期待的!最终,这第16个封面方案,为她所编辑的那本畅销书锦上添花。这位编辑后来感慨说:“不管干任何事情,最关键的是不要轻易放弃——越想放弃的时候越不能够放弃。当你觉得再也无法突破的时候,你一定要逼迫自己更向前走一步,成功就在下一次!”
是呀,成功就在下一次,结果就在下一次。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没能成功,并非他们没有努力,而是他们在遭遇到困难之后,在快成功的前夕便放弃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