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一路,困难相伴起止,这才有困难是成长机会之说。所以,否定并不可怕,也不要害怕遭遇想象不到的困难!其实,遭遇困难,正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发奋,对自己的价值更加肯定!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说,“人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确定目标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竞争能力,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锻炼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能为了一个目标去拼命地奋斗,最后取得成功。”
1.要成功,就要敢于拥抱困难
还是让我们从上文中的成功人物开始吧。
俞敏洪是新东方的创办人。正是新东方公司在美国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亿万富翁。后来,就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对于俞敏洪自己来说,把这两个角色结合在一起,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新东方是国内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声名赫赫。1993年,俞敏洪从10平米的办公室开始,8年后的今天,他所创办的新东方学校是全国外语培训的第一品牌。十几年来,它帮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众多莘莘学子借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对于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当初并没有给自己定下这样重大的使命。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那时俞敏洪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
1979年,俞敏洪所在的县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他便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住在30人一间的大房子里,俞敏洪的感觉就是进了天堂:可以一整天都用来学习了,可以在电灯下读书了。到了第二年春节,俞敏洪在班里的成绩已经进入前几名。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不久中国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
至此,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了迎头一棒: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为了挽救颜面,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不得不离开北大,他的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
不过,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随着俞敏洪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的了如指掌,以及他对培训行业的越来越熟悉,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具体做法是,该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而他的目标则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于是,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令人尴尬的是,第一天仅来了两个学生。而这两个学生所看到的,只是“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俞敏洪夫妻俩和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也一个人都没有。后来,尽管俞敏洪使出了浑身解数,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后,夫妻俩的高兴劲还没过去,这两个学生又回来了。因为他们觉得心里不踏实,又把刚交的钱要回去了。
俞敏洪似乎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然而,凭着一股执着和不懈,尽管困难重重,一段时间过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随之,俞敏洪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
1993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用俞敏洪自己的话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俞敏洪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可能让俞敏洪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的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在全国拥有25所学校、111个学习中心和13个书店,大约有1700名教师分布在24个城市。外语培训和考试辅导课程在新东方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高达89%,是该公司最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
“激励型”是学生们对俞敏洪授课风格的总结,这其中,他常常用到的例子就是自己的经历。后来,俞敏洪个人被媒体誉为无数渴望创业的青年学子心中的崇拜偶像,更是无数渴望留学考GRE和考托福一族的学习导师和精神教父。
俞敏洪说,“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类似的人物和故事还有多少,我们在这里根本无法讲完。失败的经历几乎是众多企业领导者共同的体验,唯有战胜它们的人才能轻松走下去。但是,他们都凝炼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要成功,就要先拥抱失败。
2.谁说挫折不是成功的礼物
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挫折和失败当然不是命运对自己的打击,而是命运之神带给我们走向成功的礼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挫折能够带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去做那些我们在保护之下永远不敢去做的事情。
来看看下文中的一个人物:
有一个名叫拿破仑·希尔的人,他从商业学校毕业后,干的第一个工作是速记员兼书记员的工作,并且一干就是五年。由于他总是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所以在这五年里,他晋升得很快,他得到的收入以及他所承担的责任,都超过了他那个年龄人通常的标准。
那时,拿破仑·希尔在银行里已经有好几千元的存款了,而且有好多公司都想聘请他。但是,正是那个时候,他却第一次遭遇到了真正的挫折。
当时,拿破仑·希尔的老板为了留住他这个人才,便提升拿破仑·希尔为公司的总经理,并增加了他的薪水。此时的拿破仑·希尔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巅峰”。不过,后来的事情让他知道,这不过是他的人生当中的一个较为悲伤的部分。因为此后不久,老板宣布公司破产了,拿破仑·希尔便成为一个失业者。
再次工作后的拿破仑·希尔,担任了位于南方的一个木材公司的销售经理。虽然他并不懂得木材方面的知识,也对销售管理不甚了解,然而他凭着自己“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信条,总是不等别人给自己安排什么,就主动去找工作来做。加上他在银行里有丰富的存款,以及以前工作中的良好纪录,他产生了胜任新工作所需要的自信心。这一切都使他在新公司里如鱼得水,并迅速得到晋升。
仅仅在第一年里,拿破仑·希尔的薪水就增加了两次。由于他在管理方面的非凡表现,他的老板邀请他合伙。起初,他们的合作非常成功,而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拿破仑·希尔也再次体验到自己处在了“世界的巅峰”之上。
然而,命运之神又再次恰当其时的给了拿破仑·希尔一次教训。1907年,拿破仑·希尔第二次遭遇了挫折,一场大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由于股市投资不慎,加上经济危机,拿破仑·希尔的事业不但毁掉了,他的财产也几乎为零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文不名的拿破仑·希尔非常高兴,他百感交集地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眼前浮现出了他前30年的人生历程。在那长达30年的生命里程中,他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可是他也在不断抛弃自己的无知,同时吸取自己所急需的生活经验和很多异常宝贵的知识,而这些东西是不可能通过其他的办法获得的。于是,不管是辛酸与甜蜜,还是高兴与悲伤,他全都记录了下来。后来,这篇文章发表了,它对拿破仑·希尔的事业,以及对另外的千千万万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当真正意识到这些之后,此时的拿破仑·希尔变得更为理智和成熟,开始真正走上了成功之路。所以,我们说挫折和失败并不是命运对我们的重击,而是命运之神带给我们的、让我们走向幸福的礼物。
对于善于总结的人来说,经历挫折其实就是在享受幸福。只要了解了挫折,那么它们的语言就是世界上最容易理解,而且也是最为有效的语言。其实,挫折也是命运给我们安排的最为有意义的计划,它用这些东西来“考验”我们,让我们因此更为健康地成长,让我们对人生有更为充分的准备,从而开创我们一生的事业。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说,挫折能够带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去做那些我们处在保护之下时永远不敢去做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经历过挫折的成功者都说,如果我们把挫折当成失败而承受下来,挫折就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要是我们把它当成教导我们的师长,那么它就是一个最为美好的祝福。
借用一位智者的话:命运的车轮常转不停,要是它今天给我们带来的仅仅是悲哀,请不要忧伤,也不要难过,因为明天它就会为我们带来满腔的喜悦!
3.有“困难”才能照亮精英
之所以说“困难是通向成功的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困难’才能照亮精英”。人们也常说,生命是自己的,想活得积极而有意义,就要勇敢地挑起工作中的重任。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提升,也是让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快捷途径。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因为,做最困难的事才能显示你的能力和价值。
我们来看看与“中国芯”一起广为人知的邓中翰吧,他所获得的一连串荣誉让人们对他景仰万分。可是,在这些巨大的荣誉和光环后面,都是平凡的积累和不断地克服困难。
1999年10月,中星微电子在北京中关村成立。创立伊始,因为资金紧张,中星微的办公地点是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那里没有暖气,设施也很简陋。用邓中翰自己的话说,“仓库冷,当时的北京污染严重,身体不适应‘国内病毒’以致经常感冒发烧,喷嚏连连。资金有限,完全牺牲个人时间……但对于做大事情的人来说,这些苦太微不足道了”。
邓中翰深知,“如果把困难当作是挑战,那么就能激发我们内心无限的勇气去战胜它”。邓中翰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而言,会有很多困难,但我们不可能把星光中国芯项目卖掉。我们几个合伙人曾经用个人财产作抵押,贷款渡过难关。”
2001年3月11日,历经种种困难之后,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创造诞生了。邓中翰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发成功“星光一号”——我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的数字多媒体芯片。
然而,困难并未到此而止,更多的困难正在接踵而至。那年夏天,中星微与日本索尼相约,拟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与索尼商谈推销“星光一号”事宜。
以邓中翰为首的四位创始人中的三位,与索尼一主管见面。刚刚开口,该主管就打断了邓中翰的话,傲气十足地说:“我们索尼有几千种这样的产品,几百个这样的专利,我们索尼是这项技术的鼻祖。如果你想学的话,可以看看我们的展览和产品。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听你推销产品,我们还有其他会议。”
本来约好的一个小时的商谈,竟被这位主管压缩为五分钟。邓中翰也没有稍作停留,在出门时对同伴张辉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I Will be back!”
邓中翰把这五分钟的碰壁,看作是索尼的挑战。不过,在他看来,迎接挑战,是自主创新的一种动力,也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种具体体现。他也下定了决心,要将自己的产品“打进索尼”。
于是,邓中翰率领他的团队与这一领域的所谓“鼻祖”展开了正式较量。他们瞄准该领域的最前沿,不断推出“星光”系列新产品。2002年一年的时间里,“星光二号”、“星光三号”、“星光四号”相继诞生。2003年6月,“星光五号”问世。从“一号”到“五号”,“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先后突破了7大核心技术,申请专利500余项。到2005年,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已成功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后来,诸如三星、飞利浦、惠普、富士通以及联想、波导、TC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大量采用了“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而曾经以该领域“鼻祖”自居,“五分钟”就打发了邓中翰的傲慢对手——索尼,此时也被“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无可代替的优异性能所折服,其新一代笔记本电脑上摄像头中跳动着的“心脏”,就是中星微的“星光五号”。
正是邓中翰和他的伙伴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念,塑造了“中国芯”如此出色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