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处身于现代职场中的人来说,成为企业或组织中不可替代的一员,是每个有志于实现自我成长或成功人的共同心愿。所以,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是否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棘手的问题,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几件业绩突出的事情,让你的领导和其他人十分欣赏?也就是说,你给没给上级所需要的“结果”。
假如你还没有,又不愿补课,那你就会成为企业或组织中可有可无的人,直到你被淘汰的那一天。
1.永远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这是最根本的要求。虽然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是财富,但它会带给你财富,也会让你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特别是对于不断需要克服困难的企业员工来说,更是如此。
微软的招聘官员曾对记者说:“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我们愿意招的‘微软人’,他首先应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对公司有激情,对技术有激情,对工作有激情。可能在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你也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招这么一个人。也许他在这个行业涉猎不深,年纪也不大,但是他有激情,和他谈完之后,你会受到感染,愿意给他一个机会。”
的确如此。刚刚进入公司的员工,自觉工作经验缺乏,为了弥补不足,常常早来晚走,斗志昂扬,就算是忙得没时间吃中饭,也会很很开心。因为工作有挑战性,感受也是全新的。这种工作时激情四射的状态,几乎每个人在初入职场时都经历过。
可是,这份激情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工作的新鲜感,以及对工作中不可预见问题的征服感。而一旦新鲜感消失,工作驾轻就熟,激情也往往随之湮灭。于是,一切开始平平淡淡,昔日充满创意的想法消失了,每天的工作只是应付完了即可。既厌倦又无奈,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也不清楚究竟怎样才能找回曾经让自己心跳的激情。这时,在上级的眼中你也由一个前途无量的员工变成了一个比较称职的员工了。
事实上,精神状态是如何影响工作的,不是任何人都清楚,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整天提不起精神的人打交道,没有哪一个企业管理者愿意提拔一个精神萎靡不振、牢骚满腹的员工。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外在表现,这正是企业管理层所期望看到的。所以,就算工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不要愁眉不展、无所事事,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让一切变得积极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工作,不但可以提升你的工作业绩,还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jim是一个汽车清洗公司的经理,这家店是12家连锁店中的一个,生意相当兴隆,而且员工都热情高涨,对他们自己的工作表示骄傲,都感觉生活是美好的……
但是jim来此之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员工们已经厌倦了这里的工作,他们中有的已打算辞职,可是jim却用自己昂扬的精神状态感染了他们,让他们重新快乐地工作起来。
jim每天第一个到达公司,微笑着向陆续到来的员工打招呼,把自己的工作一一排列在日程表上,他创立了与顾客联谊的员工讨论会,时常把自己的假期向后推迟……
他的精神改变了周围的一切。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公司变得积极上进,业绩稳步上升,管理层因此决定把他的工作方式向其他连锁店推广。
其实,在充满竞争的职场里,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工作中,谁能自始至终陪伴你,鼓励你,帮助你呢?不是老板,不是同事,不是下属,也不是朋友,惟有我们自己才能激励自己更好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当然,精神状态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如果你始终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办公室,工作有效率而且有成就,那么你的同事一定会因此受到鼓舞,你的热情会像野火般蔓延开来。
如果我们工作时神情专注,走路时昂首挺胸,与人交谈时面带微笑……那么,就会让上级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所以,职场成功者愈是疲倦的时候,就愈穿得好、愈有精神,让人完全看不出他们的一丝倦容。如果是女性的话,她们还会化个全妆,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总之,每天精神饱满地去迎接工作的挑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就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你的内心同时也会变化,变得越发有信心,别人也会越发认识你的价值。
2.做“创造利润”的职员
其实,这就是企业最需要的一个直接结果。
一个企业的创造者在自己的公司内,处理事情有时会习惯一言堂。这主要是出于他的阅历比其他人丰富,自信心很强,总是认定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因此,多数职员认为惟命是从、毕恭毕敬,就能讨得老板的欢心,有些能力平庸的员工甚至以曲意逢迎来换取老板的赏识。
其实,乖乖听话、俯首听命的员工,在现代职场中并不能被多少人认同。因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管理层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高帽戴着再舒服也比不上企业利润的增长,因此,老板心中最高分数的职员,一定是那些能让公司最赚钱的职员。
在一家业绩卓著的金融机构,有一天老板让秘书公告全公司,所有的纸都要两面用完才能扔掉。表面看来老板极其吝啬,一张纸上都要做文章,其实他解释道:“让文员和秘书知道,这样做可以使公司减少支出,相对地利润增加,极其重要。”
一个企业,不要以为只有生产人员和营销人员才能争取客户、增加产出为公司赚钱,其实企业内所有的员工和部门如果都积极行动起来,就都能为公司赚钱。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位负责家用电器连锁店的副经理和她的老板都认为:如果扩大连锁店的经营规模,生意便可扩大2倍。只是老板还是有些犹疑不定,因为老板还难以确定经营管理的前景,即规模扩大能否带来适当的回报。
在一次地区销售会上,这位副经理兴奋地说:“工作开展得不错,连锁店生意兴旺。多数经理们也许常常抱怨不能把所有商品和用户塞进如此狭小的空间,而我们,上周几乎把电视机直接从运货车上卖掉。如果有更大的地方,我们的销售额一定会增长,我们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全力以赴进行工作的。”
于是,几周之后,老板为她所在的连锁店增加了一间侧厅。正如预计的那样,销售量迅速增长,老板对她的杰出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很多世界级企业,每到年终就会进行以业绩为主的员工排位,排在前列的员工不用说一定会趾高气扬,而排在后面的不但脸面无光,还随时会有被老板解雇的可能。时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实行员工末位淘汰制,以此来激励员工。所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虽说老板往往不大会迁就员工,但他必定会为业绩而对员工做出各种妥协。
也因此,老板们都希望员工头脑中有一个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每一个公司的成员都有责任尽力帮助公司产生利润。如果单做一个听话的职员,在现代企业的老板心中就不可能达到好的印象。
所以,对于职场中的我们自己来说,无论是开展工作也好,是服务于老板也好,都应当把努力的目标放在如何帮助企业产生利润上。一旦我们头脑中输入这个概念,并习惯基于这个概念行事,一定会见到效果。
总之,如果你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有所发展,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就必须牢记,为企业“创造利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请立即以此为目标动手改善你的工作吧。
3.别让自己成为“可有可无”的人
就像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积极和热情是克服困难的前提。但是,现代职场中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有效地融入到团队之中。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在团队中主动贡献,总是让团队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他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
就像在现实场景中,同样一份工作,由不同的人来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很有活力,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创造出许多辉煌的业绩,这使得企业管理层对他刮目相看。而另一些人,做事懒散,对工作冷漠处之,既难以取得上级的认可,自己的潜在能力也无所发挥。
显然,职场中的你如果不关心工作,上级自然对你也会丧失信心,进而让你成为企业里可有可无的人,这时你也就等于取消了自己继续从事这份职业的资格了。
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做计算机的工程师在公司人事缩减时被裁,他难过极了。“我又没犯什么错,”他沮丧地问同事,“经理为什么把我裁掉?”
“大概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同事A说,“还记得上次他要你指导业务部门使用计算机,你坐在那里没事做时刚好被他逮到?”
“什么,我没事做?那时大家刚好都没有问题,我才自己上网的。我不是照样在一旁待命,有人发问我不也是马上就去?”他反驳。
“就是啊!”同事B附和,“经理留下来的另一个工程师,那天帮另一个部门的人修计算机,修到整台计算机坏掉,经理没裁他,竟然是裁你,真说不过去!”
“你有冒犯过谁吗?也许是别的部门的人说了你什么坏话。”同事A又问。
“会不会是上次那个无理的主管不满意你的态度,记得吗?”同事B说,“他不会用计算机还自作聪明,后来把自己计算机弄坏了,还将责任推到你身上。”
“但那次经理为我说话,他明白当时是主管的错。”工程师回答。
他们徒劳无功地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同事A终于说:“哎,不服气你去问他嘛。”
“可是,”他犹豫了起来,“这样好吗?没看有人这样做过……”“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去自取其辱,”同事B附和,“裁员还会有什么理由?何必挑明了让大家尴尬?”
“但是问清楚了,真有错,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不是吗?”同事A说。
同事A的话让这位工程师回家想了好多天,一直耐不住心里的不满和疑惑,终于决定亲自找经理谈一谈。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次裁员的原因。我知道这次为了精简公司编制,总得有人给裁掉,但我很难把裁员的原因和我的表现联想在一起。”他将在心里排练好久的话一口气全讲了出来,“如果真的是我的表现不好,请经理指点,我希望有改进的机会,至少在下一份工作上我不会再犯一样的错误。”
经理听完他的话,愣了一下,竟露出赞许的眼神:“如果你在过去的工作中都这么主动积极,今天裁的人肯定不会是你。”
这回换工程师愣住了,不知所措地看着经理。
“你的工作能力很好,所有工程师里你的专业知识算是数一数二的,也没犯过什么重大过失,唯一的缺点就是主观意识太重,缺乏合作精神。如果团队中某人不懂得主动贡献,团队总是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那个人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经理反问他:“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
“但是我并不是难以沟通的人啊!”工程师反驳。
“没错。但如果你将自己的态度和同事相比,以10分为满分,在积极热心这方面,你会给自己几分?”经理问。
“我明白了。”工程师说。原来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员工。“你有专业能力为基础,如果你积极热心,懂得借着合作来运用团队的力量,你的贡献和成就应该会更大。”接下来的半小时,工程师虚心聆听经理给他的建议。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假设某个被裁员的原因,躲起来怨天尤人,也很高兴因为不耻下问,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在哪里。
不仅如此,经理很高兴看到他如此上进的一面,几天后亲自打电话介绍他另一个职位,比原来的工作还好。
如果这位工程师在被裁员后躲起来怨天尤人,就不可能通过经理的协助看到自己的缺点。好在他学会了合作的第一前题: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而当别人感到被关心时也会付出相对的善意,分享自己的资源,就像这位工程师的经理愿意介绍他到另一个更好的职位一样。这就是合作最大的益处。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忘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合作关系。一个人可以聪明绝顶、能力过人,但若不懂得以积极热心来培养和谐的合作关系,不论多成功都得付出事倍功半的努力。
而在现实职场中,不积极热心的人在团体中只会做好被吩咐的工作,愿意付出的人就算能力有限,却能带动团体,集结众人的力量,使工作加倍顺利地进行。
所以,有志于职场成功的人,必须牢记:千万别让自己成为企业里“可有可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