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
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人”而决定其取胜方针。所以作战要随敌情变化而调整战略,这就叫做用兵如神。
“因敌制胜”的实质就是要根据外部客观环境的不同特征,根据其竞争对手相对优势和劣势的消长“因地制宜”、“因利制权”,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
当今的市场变化多端,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否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制定经营计划,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利用各部的各种资源。这是“因敌制胜”的基础。尽管在特定的时空中人们能够调集征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各种有限资源在组织内部的组合却是无限多样化的。只有根据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及时调整资源的有效分配和组合,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效用。
以前浙江生产一种烟灰缸,质优价廉,造型美观,畅销国外。但好景不长,销势渐颓。经调查发现,由于当时国外住所中普遍使用壁挂电扇,而这种烟灰缸虽清洗方便,但缸体过于坦浅,电扇一开,烟灰便随风起舞,企业主妇们怨声不断。生产单位得知此种情况,马上试制成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烟灰缸,于是客商恢复了订货。奇怪的是,没过几年,这种产品销量再次锐减。原来这时国外许多企业的壁挂电扇已换成空调设备,企业主妇们又嫌这种口小、底深的烟灰缸清洗不方便,也不如原来的式样好看。于是,生产企业又对这种产品作了改进,重新占领了市场。浙江烟灰缸几起几落的事例说明,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的销量如何,均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只有因“敌”而变,才能稳操胜券,使自己的产品盛销不衰。
例如,原承德市红旗化肥厂是个亏损单位,老板老板机关看准了承德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当机立断,将其改造为啤酒厂,果然经济效益很好。啤酒厂还根据顾客的不同消费层次,不仅生产普通啤酒,还生产特制优质啤酒,又试制了别具特色的“普乐”牌黑啤酒,逐步拉开产品档次,因此,去承德旅游者都不忘品尝一下。
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之一的日立公司有一句名言:
“不能自己随便决定生产什么卖什么。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卖什么是不会赚钱的。”
日立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小平浪平对企业生产的指导原则是:
“厂方要站在顾客的立场生产产品,营业单位要站在厂方的立场推销产品”。
在日立公司,“即使那些不为工厂感兴趣的产品,只要社会需要,就要继续督促生产”。
与其坐守待敌,不如主动出击,掌握先机,先下手为强的战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广泛运用。先攻下市场,再狙击敌人攻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若步人后尘而想辟一片天空,则难免苦战。
《孙子·地形篇》:
地形者,兵之助也。
地形是用兵作战的重要辅助条件。孙子讲的“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在论述“五事”、“七计”时讲的“道、天、地、将、法”、“天地孰得”的“地”,都是从战略高度强调地形对克敌制胜的重要作用。地形的远近、险隘与平坦、战场的广狭,都会关系到作战的成败。
对企业老板来说,“地形”就是市场。地形复杂多变,市场也同样复杂多变,或者适合开创局面,或者适合防守经营,或者适合兼并扩张,情况会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时时变化之中。古人说的“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库不盈”,就是讲自然条件对经营的影响。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各种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因素,对于经营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老板必须根据不同的市场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合理地利用时机,才能使企业得到发展。
“地形者,兵之助也”。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上与香港等地临近,而且双边的不少人相互间有亲属关系的优势,在这里大力发展外贸经济,既可带动内地的经济技术的发展,又能成为中国产品冲进世界性市场的“桥头堡”。世界经济朝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互补性的区域化联合体方向发展,这已是大势所趋。欧洲统一市场、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自由贸易区以及亚洲出现的多中心经济结构,都是因为相应经济互补、地利之便而促成的。
不管是建设工厂还是开设商店,首先就是选择理想的场地。对于选购房地产的人来说,他们通常考虑的也还是“地形”。比如:房地产是否有升值的潜力,交通是否便利,房屋是否坚固耐用,公共设施是否完备,价钱是否合理,产权是否清楚,是否会造成污染等。
韩国经济能在不长时间内迅速崛起,与它从日本获得的经济和技术援助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韩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基本采用的是日本的发展模式,韩国众多的官员都能讲流利的日语,熟悉日本的工贸体系和运作方式。而且两国相距很近,一海相隔,从东京到汉城,坐飞机不到两小时即可达到。正是这些“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的因素,极大地推动了韩国与日本在双方贸易和技术合作上的联系和发展。
地理条件不是绝对的,往往利中有弊,弊中有利,关键在于老板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利用。新加坡的高速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小的岛国,国土面积仅有616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县的面积),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然资源,连淡水都要靠邻国马来西亚提供。1959年成立自治邦,开始推行工业化政策,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该国经济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发挥它的地理优势。它居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行的要道——马六甲海峡,是亚、大洋、欧、非四大洲的空中、海上交通枢纽。于是新加坡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建立高效能的国际运输设施和自由贸易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加坡着力于开拓本国工业特别是炼油业及海洋勘探服务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又不失时机地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地球物理电脑中心站,开办了200多企业与勘探和采油有关的公司。新加坡没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新加坡就整修庙宇,增辟公园、风景区,建设休假胜地以及国际会议设施,使抵达游客逐年增多,现在每年旅游者居然多达400多万人,旅游业居然还成了新加坡获取外汇的一个重要行业。
“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发挥地理优势,发掘潜在的市场需求,是需要企业老板花力气、费脑筋去做的。也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变优势为效益。
后记:智慧的复归
一
文化有两种类型:智慧的文化与知识的文化。前者着眼于文化的功能,后者着眼于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中国的文化是智慧的文化。
西方的文化是知识的文化。
二
只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没有独立的并行不悖的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只能从属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在一般、整体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特殊、部分规律,受一般、整体规律的制约。
中国和西方的主体意识的时间差别,就是这样通过空间差别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空间差别正体现了两种文化发展的时间上的不同阶段。
必须把时间、空间、层次统一起来,研究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理清哲学发展的整体脉络。
静态的、横向的比较,必须转化为动态的、纵向的发展链条。无论是“同”还是“异”都必须在此统一链条中合理定位。因此,与其说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中西文化的同异点,还不如用逻辑的历史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
三
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高于一切,可以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根据西方发达、中国落后的客观事实,而盲目地一概排斥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在对二者的扬弃、综合中实现时间上的超越和层次上的升华。
中西文化在时间上的先后转化,是通过空间上的相互催化来实现的。在近现代,是通过以西释中来催化中国文化,使之世界化;在当代,是通过以中化西,来提升西方文化,使之天人合一,思辩性走向实证性,使认知性与操作性得以统一,真理、合理和审美得以统一,从而完成文化发展的大圆圈。
不能仅仅着眼于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而应着眼于使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得以生存、发展,并具有同化力的整个社会有机体或整个广义的社会文化系统,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四
一方面,我们承认文化的民族性;另一方面,这文化的民族性、偶然性正是文化的世界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展开,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把二者割裂开来,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只承认共性,甚而把这共性等同于西方文化,把西方文化看成文化的标准模式,更是错误的。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一般的文化内容的统一。这一般的文化内容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具体体现在时空的统一上面。人类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空间上的不同排列,恰恰体现了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不同阶段的文化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自然历史过程,一方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而背离;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里有一个特殊和一般、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这种人类文化发展内在的、稳定的、深层次的结构,遵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并不偏爱某个民族某种语言。
五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直接为现代化服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化是根本对立的、是现代化的绊脚石,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空间的综合体现了时间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为文化的缩影的主体意识和作为主体意识的放大的文化,由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方面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这两方面的原始的、混淆的统一,因而属于感性的具体,而西方文化则是这两方面的抽象的、充分的、片面的发展。现在是到了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的时候。
六
感性的具体有待于上升到理性的抽象,这一点来看,中国文化虚无主义者,有着片面的真理;理性的抽象有待于上升到理性的具体,“国粹”主义者有着片面的真理。但二者分别来看整体上都是错误的。只有二者的扬弃和综合,才是正确的。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是有用的,但在现有的形态上不能用,只有和西方文化结合才有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目的,就是为综合和升华铺路。
七
根据五度空间方法论,知识经济是知识与经济的重新洗牌。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可以跨阶段发展并后来居上。
八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文化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主体意识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的。历史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是智慧的复归,智慧的复归是中国复兴的催化剂。
再版后记 智慧的本质特征是对策而不是博弈
本书通过案例分析,重点揭示了以下中国管理模式中的对称关系:
人格塑造与竞争谋略;创新精神与竞争谋略;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战略管理与机会管理;战略管理与谋略管理;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恩威并施与赏罚分明;用人中的主客观条件;敌与我,阻力与动力;“势”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其中最能体现中国管理模式本质特征的,是孙子的对策思维。
孙子的管理智慧说明,《孙子兵法》的本质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孙子兵法》智慧的本质特征是对策而不是博弈。中国管理模式中的“对策”不同于西方管理模式中的“博弈”。博弈需要的是信息,对策需要的是智慧。信息的对称是消极的,智慧的对称是创造的。信息的对称受外部条件的限制,智慧的对称靠自己主观的努力。把握信息靠线性思维,智慧创造靠对称思维。《孙子的管理智慧》中生动活泼的案例说明,现代市场经济不仅是知识经济,而且是智慧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老板不应该是唯利是图、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在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中盲目博弈的“经济人”,而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战略、有谋略的“理性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不应该是什么博弈,而应该是对策。对策是对博弈的超越,真正的“理性人”是对“经济人”的超越,正像现代市场经济是对小商品经济的超越、知识市场经济是对工业市场经济的超越。真正的“理性人”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主体;而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既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也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因此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对称经济。对称经济的哲学基础是对称辩证法;而孙子的军事智慧与老板的经商智慧之所以能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就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本质,这个共同的本质就是对称辩证法。以对称辩证法为哲学基础、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出发点、以对称经济为本质与核心规律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对称的而非线性的,经济学发展的规律是对称的而非线性的,真正科学的经济学只能是对称经济学而不是线性经济学。
孙子是古代军事家,也是对策思维的典范。学习孙子的管理智慧,就是要把孙子的对策智慧移植到管理模式中,减少经营活动中的盲目性,提高经营活动中的自觉性,自觉地用经济对策代替经济博弈,自觉走出所谓的“囚徒困境”,在广阔的市场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潇洒走一回。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陈世清。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
《对称经济学》陈世清。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3
《中国经济 解释与重建》陈世清。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09、7
《对称管理》陈世清。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07、1
《易经活学活用》,东方闻睿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7
《易经的经商智慧》,郭生旭主编,何诚斌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9
《易经管理大智慧》,庞钰龙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1
《《周易》智慧名言故事》,李秋丽编著,齐鲁书社。2004.8
《无为之道道家管理我教你柔道》,张金岭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1
《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姚淦铭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4
《道载商经》,李文庠、李睿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老子名言的智慧》,黄晨淳编著,缶簏书社。2004
《《老子》《庄子》智慧名言故事》,林忠军、刘明芝、杨亚利编著,齐鲁书社。2004.5.1
《新经济新赢家》,杨楚民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1
《新时代新商法》,杨楚民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1
《管理新脑》,李代维、阿苇、唐颖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7
《信条》[美]安德鲁·布洛克著,文枫瑜译,哈尔滨出版社。2004.1
《新管理人必备的22种能力》,方军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4
《中国私营企业强人》,陈铁军编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12
《中国私营公司如何反败为胜》,陈冠任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6
《成就李嘉诚一生的八种能力》,王志刚编著,金城出版社。2003.4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王峰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9
《《孙子兵法》智慧名言故事》,张颂之编著,齐鲁书社。2004.5.1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施艺华著,学林出版社。2001
《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之道》,李志明、霞廷满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李世俊、杨先举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12
《孙子兵法中的31项经营准则》,高阳编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5.1
《孙子兵法与军事谋略》,陈才俊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赢家之道兵家管理我教你诡道》,汪洪亮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顺境不败36计》,王俊峰主编,九州出版社。2001.9
《三十六计与顶尖创业》,烨子编著,金城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