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营销,人们总习惯于把眼睛瞄准外部市场,尤其是把营销对象锁定在企业员工以外的消费者身上。
其实,从企业内部开始的,企业把内部员工当成消费者、取悦于员工的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古已有之。
不过话要说回来,真正对内部营销的关注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今天更是成了一种时尚。
内部营销的实质
1981年,克里斯蒂安·格朗路斯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内部营销的概念,一针见血地指出,内部营销就是“把公司推销给作为‘内部消费者’的员工。”后来,他又把这一概念进一步推展,主张“以一种积极的、通过营销方式进行的、互相协调的方法来推动公司内部职员为顾客创造更好的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企业内部人员所进行的内部营销,比外部营销更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内部营销产生的内部忠诚,才会产生外部忠诚。
也就是说,员工对自己的产品满意度越高,该企业就越有可能建成一个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这一点在市场体制下特别重要。
从中可以发现,内部营销的实质,就是企业在成功到达外部市场的目标之前,首先必须有效运作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内部交换,从而使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
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的: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要想赢得顾客满意,首先必须让员工满意。
试想,如果一名企业员工连他自己所生产的产品都不想用或不敢用,可想而知,他的亲戚朋友、周围邻居会对这种产品产生怎样的联想?
内部营销的表现
无论是企业以一定的优惠价格为员工提供商品,还是像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等汽车制造商那样,干脆在全公司推行“员工购买计划”,以便企业员工能够拥有本企业生产的汽车……即使是司空见惯的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奖励、沟通等措施,也并不总是孤立的。
因为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内核,那就是内部营销。
实现内部营销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外部营销服务。所以,凡是能够通过了解内部顾客需要什么、从而洞悉外部顾客需要什么的措施,都是内部营销手段的表现。
事实上,能够寻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是企业营销非常重要的任务。
内部营销的重要性
内部营销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由内而外”——通过内部营销直接影响外部营销。
从组成部分看,内部营销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企业对业务部门的营销;
(2)后勤部门对业务部门的营销;
(3)企业对后勤部门的营销;
(4)企业对上述所有部门的营销。
其中,(1)(2)的营销任务是为外部目标服务的,即为外部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3)的营销任务是为内部目标服务的,主要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外部目标的良好内部环境;(4)的营销任务是为外部目标和内部目标所构成的共同目标服务的。
上述说法听起来有些拗口,其实很好理解。
就拿(4)来说,如果企业内的各部门之间都只是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相互之间不买账,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局面:
业务部门会觉得,自己才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没有我达成交易,企业从哪里获取利润?至于后勤部门,充其量他们只不过是为自己提供服务的;
后勤部门则会认为,业务部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缺乏后勤保障,业务部门的本事最大也会寸步难行。
事实上,这种相互不买账和相互冲突的情形在很多企业都或明或暗存在着。
内部营销比培训更重要
内部营销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理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调动企业组织的力量和情感,以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咨询专家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认为,内部营销的含义比培训要大得多。
虽然这两种活动都涉及到与员工的沟通,它们的目的也都是以特殊的方式改变员工的思维、态度和行为,可是,培训的重点主要是为了让员工能够更好地完成当前工作,而内部营销则涉及到企业的根本性变化。它的重点是,要让员工理解和接受工作方式的改变,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地促进这一改变。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需要一遍遍地对员工进行有关企业发展理念的“洗脑。”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做法。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韦尔奇,平均每三年就要在该超级企业内进行一次“管理革命。”令人称奇的是,这种革命本来很容易造成“副作用”,可是由于他较好地贯彻了内部营销原则,不但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反而带动了该企业业绩的屡创新高。
韦尔奇的做法是,通过文章、讲话、备忘录、访谈等形式,反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简化讯息;
将讯息重复700遍;
使用多种沟通方式;
不断传播企业的战略和设计思想。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通用电气公司,几乎所有员工都与他具有同样的价值观念、使命感和战略重点。这就是内部营销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内部营销不能本末倒置
虽然内部营销非常重要,但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内部营销的目的只是使所有员工能够了解企业目标——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作为企业来说,工作重心应当毫无疑问地放在外部营销上。
如果由于过分强调内部营销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外部营销,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而这种本末倒置的性质是很严重的。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家航空公司的错误做法。
有一天,该航空公司的某条航线当天几乎所有的航班都满员了,只有一趟航班还有少数几个空位,可是航空公司却必须安排几名员工立刻赶往目的地执行任务。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航空公司眼看机票即将售完,便叫员工赶快去买票。
由于这些员工身穿制服插队买票,于是便触犯了众怒。即使他们没有插队,顾客也会怨声载道——因为这是机票最紧张的时候!
表面上看,这家航空公司正在从事内部营销,在为员工提供服务,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典型的本末倒置。
正确的做法是,该公司即使必须安排员工乘坐这趟航班,也要妥善处理正在排队买票、而无法坐上航班的顾客。例如,为他们联系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保证让他们走好、走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