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56700000011

第11章 极难可得的坚固信力

释迦佛与阿难的问答

阿难的坚定信心

信根不具的果报

金蝉子的故事

如来的威神之力

未登地菩萨与一生所系菩萨

一路修行一路言信

立人间事业是修行的方便法门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

前边的对话是释迦佛跟文殊菩萨说的,下面一问信不信的问题,释迦佛就对阿难说了,换人了。我们来看释迦佛是什么用意。阿难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多闻第一。释迦佛对阿难说,我今天来称扬赞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这一切功德,这是诸佛甚深的行处。甚深行处指的是什么?不仅指药师佛所证悟的法体甚深,就是法尔本然甚深的义理被他证悟到了,更是因这个证悟所起的方便妙用也是甚深而不可思议的,因此普通人听了以后不容易信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不要说佛的甚深妙义了,就是你去跟人家说你辟谷三天没吃饭,世人都难以相信呀。这甚浅都不信,更不要说甚深了,所以你就知道今天的人疑心重。口头禅就是“真的吗?”始终是抱持着一个疑,不是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接受。

佛如此甚深的妙用说出来之后,众生不易信受。然而阿难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多闻第一,后世所传的经典都是由阿难记忆述说。换句话说,佛的经典能集结流通,后世广传,是离不开多闻第一的阿难的。信与不信与流通有关啊!日后经典的流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就看信与不信了,所以释迦佛一定要对阿难把这件事情说清楚。释迦佛没有接着与大智慧的文殊菩萨对话,是因为考虑到后世的流通,这是给后世做的。阿难是一个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日后在每部经典前都以“如是我闻”开始的时候,对能不能建立起决定无疑的信心,非常重要,因为这决定了此法能否流传深远。

我们前边已经讲过,释迦佛说此药师法是给像法众生说的。我们已经到末法了,然而我们还在修行药师佛的法,这说明我们集体进入像法。之所以到这里释迦佛换成跟阿难对话,就是考虑这样一个甚深难解的法在未来的流通问题。

“阿难”是梵语音译,译成汉语是“庆喜”。阿难降生时正值佛成道,龙天欢喜,故取名庆喜。二十年以后袁阿难随佛出家。此处,佛问阿难,我今天称扬药师佛的甚深行处,很难解了,你信不信?为什么问阿难信不信?因为只要阿难信了,后边的流通大家全信。如果阿难不信,那后边的流通就会有障碍。

《法华经》中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佛所说的诸法实相,只有佛与佛之间能够通达全解,境界等同。即便是等觉大士,亦如隔云望月,依稀不真。即便是十地菩萨袁没有登佛地,还是看不到佛的真境界,那就更不要说末法时期的众生了,怎么能够真实信了?末法众生在观法的时候,与佛的境界间的差别之大难以想象,因此不可以智慧聪明来测度佛的境界,“大概就是这样的吧,可能就是这样的吧”。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你什么都不要问了,因为隔的境界太远,说不清楚了,你只有信受奉行。可是即便只言一个“信”字,又何其易呢!达到这一个“信”字其中又有多少障碍呢?

《法华经》说,唯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余都不能。除了诸大菩萨有坚固的信力,剩下的都不行,结论是这样的。只有接近佛智时,才能够真信。否则,这一路的修行都在信与不信之中,都在逐渐地信。越信越真,说明你在如实地修行,在不断地进步。信就是衡量每一位修行者前进的标准。你最近又疑了,就是退了。越来越信了,越信越没有判别意识,越信越接近了。信中没有任何的条件,这叫信力坚固。

佛在这里不是问阿难,你知道了吗,你看到了吗,你证悟到了吗?而是问,你信不信呀?信是起修的最低限度,如果再达不到这个信,不信了就不能再修了。不信还修干什么呢?再修就纯粹是在修业障,而不是在修佛了。所以说,信作为最基本点,又作为最究竟点,是修行人最初的起步,也是修行人最后的圆满。全体皆信,也就是整个的大光明再现。佛的好处说不能尽,不是人间比量可知,因此问信与否是关键所在。佛的功德广大无边,信了多少,便纳受了多少;怀疑多少,便出去多少。因此,佛问阿难信不信,这是来解阿难及众生之惑,使众生生起坚定的信心,勿令怀疑。

这时候,阿难一点都不敢怠慢,他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话一问到他头上,他赶紧地接招,这是智慧啊。你看他就是在演示给我们看。

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看阿难的回答多好!不生疑惑,多么坚定!阿难不愧为佛的十大弟子,多闻第一,这么坚定清楚地告诉给末世的众生,你不要生怀疑,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我的认为就代表了无量众生在未来际,在读《药师经》时的态度,我是替全体众生表态。

因为佛智圆满,故称大德。佛所说的法,上契三世诸佛一切智慧,下契众生一切解脱机缘,所以称契经。阿难说,于如来所说契经,没有丝毫的疑惑,因为释迦佛所证得的境界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十方如来身语意三业清净,佛证得的境界是清净的,因此佛的功德也是清净的,所以佛语我深信不疑。

阿难觉得如此还不能够完完全全地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怕末法的众生不能够建立起决定的信心,于是接着又做了一个比喻说,日月轮可以堕落,妙高山可以倾覆,而诸佛说的法永远无有异也,我是确信不疑的。大家知道日月轮转,经行天空,是自然现象,本不会堕落。妙高山即须弥山,为众山之王,上至忉利,下至地狱,人居其中心,安然不动。偌大的一座高山,哪里去动、去倾覆啊?阿难做了一个比喻,即便日月轮可以堕落,妙高山可以倒塌,然而,佛的道理是不会倒塌的。阿难的比喻让众生树立起决定的信心。

我们读到此定会感慨阿难真会比喻,他比喻得真好啊!我告诉你,他说的不是比喻,他说的是实相。因为天地自然一气流行,属天生者是也,而佛之理是生天生地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生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生出一个东方净琉璃世界。所以佛法不是天生,而是生天呀!是可以生出一片天地来的!佛法过于日月,智测无涯,绝非是众生的知量可及的,所以说是“天上天下无如佛”。正因为佛法是生天生地的,所以阿难最后的结论是,日月轮可堕,妙高山可倾,然而佛的言教是不会改变的。

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此不信。返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

阿难接着对释迦佛说,有这样一些众生不具足信根。我们知道信的反面是疑,信根不具,疑心就很重。反过来说,疑心越重,信根越不具;信心越坚强,疑心就越弱小。所以,当疑心起时,应去更好地建立信心,以此对治。信心不是建立在外缘解脱之上的。什么叫外缘解脱?诸如,寄托于念一个什么咒能够让自己建立信心,认识一个高级的上师能让自己建立信心,这些都为外缘解脱。实际上信心是靠你自心去建立的。如果自心建立了信心,对上师、对佛法、对经咒都会建立起信心。自己本身信心具足,一切的信俱在。如果自己本身的信心不具足,是依赖外在因缘所建立的,它就如梦幻泡影,一切的信心都建立不起来。

“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佛是以大智慧来显方便妙用。佛以这样的智慧,显这样的方便。看到方便即知智慧,看到智慧即知佛有无量的方便。众生达不到这样的智慧,更不知道这个方便之所在。有很多人在跟我进行交流的时候说,打坐的时候很难静,反正大家都做不到。我说你怎么知道大家做不到?就因为你一个人做不到,你就把天下人都否定了?广而言之地说袁释迦牟尼佛做到了,老子做到了,他们都达到了至静。他们做到了,都是同样的生命形式,那其他人也应该能做到,你怎么能说都做不到呢?因为自己不能达到,就认定别人也不能达到袁这就是愚昧无知。

所以,会有一些缺乏信根的人,一听说佛有如此的智慧以及方便妙用,第一个反应就是: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念了一句佛的名号,就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得到殊胜的利益,而转无量的罪障,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不能置信。更有一些人,已经听闻了佛法,说自己念了药师佛的名号了,可怎么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他就没有去观照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在念。前边一直在强调净信善男子、善女人。所谓净信就是心中清清净净,其他任何想法都没有。心里面有这么多的贪、嗔、痴、慢、疑,效果肯定不好。这种人当不能够置信的这一刹那,他的心已经与佛隔开了。他不仅不能够净信,相反还会生出种种诽谤。因为不信,或者说因为自己做不到,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具有智慧、不具有方便,那怎么办呢?只好去否定他人的智慧。所以,相反地生出种种的诽谤之心。

对佛法的诽谤和社会间所言的诽谤是不同的。在社会间一谈诽谤,那都是很恶毒的语言,甚至是粗口、谩骂。而在佛法里面,不信就是谤,根本就不需要到骂的程度。只要佛说此,你说彼,你不信,这即是谤。比如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你说我没看见,这个可信吗?然后用科学的观点做如此的分析,这就叫谤啊!去否定佛的说法就是谤。

诽谤的心态是因不信而生,是净信的反面。佛法是智慧方便解脱。智慧方便是建立在因果上的。如果是反生诽谤,这种人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在漫漫长夜之中,失去了一切的利益和安乐。于是,就堕在了三恶道之中,受轮回的无边大苦。

我们时常是在同一个环境下,会感不同的报。因为要你烦恼和要你快乐的都不是别人,都是你的自心所造。就像我们现在这个环境,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这里很好,都愿意亲近这个道场。但是,也有人在这里感到很烦恼,也有人反感。能不能得利益和安乐,就看自心对环境的看法。

一个人修行,在他真正得到解脱的时候,心对于环境是超越的,是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他会生起一片欢喜之心。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也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他都能够生起欢喜,都能够随顺着环境去慈悲喜舍,因为六根不染六尘。有一些高僧大德生活很潦倒,房舍很简陋,然而能够生起欢喜,还给众生带来一切的利乐。这个时候,他的自心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牵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见中国的儒家思想也是和这相通的。一个人的心境,不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是环境都变好了,还生烦恼,那是太差了。

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阿难。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汝今能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惟除一生所系菩萨。阿难。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复难于是。

这一段话是佛在回答阿难。如果一切有情,听闻了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能够至诚恳切,专心受持,不生疑惑,这样的众生还要堕到三恶道中,那是不可能的,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佛把众生最后一点的疑惑给破除了。

“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信解。”这句话寓意极深。诸佛的甚深行处,哪是一般的凡夫开眼闭眼可见的呢?佛的利益和智慧方便,怎么能是一般众生就能够觉察到的呢?由于通常的人智慧、善根以及他生命所开拓的深度都不够,因此对于诸佛甚深所行觉察不到,于是对此不易信受。

我们先不去谈佛的境界,只谈一些浅显的神通。一个未修行的人,是无法了解这种状态的。你去跟他讲可以听到听不见的声音,看到看不见的事物,可以知道后天发生什么,他会说你胡说八扯。仅这么浅显的状况去说给世人听,世人只有诽谤你的份。所以,不要拿这些来宣人,不要拿来示好,会有业报。

电视剧《宝莲灯前传》里有个情节,金蝉子跟二郎神说,观世音菩萨告诉我,吃了我金蝉子的肉可以长生不老。他拿来示人。二郎神一听,就问他说,你跟多少人讲过了?金蝉子说,我不知道跟多少人讲过了。二郎神听了后说,那你就慢慢等死吧。金蝉子就是唐僧的前世。我们再回到《西游记》看,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得有七八十难是要吃他。为什么呢?因为,要把显示自己的那个业消掉,你不是说吃你的肉长生不老吗,好,那我们就去吃啊。要吃的人太多了。一点的那种彰显,就带来这么多的磨难。你查查八十一难里面到底有多少难是要吃他,都因为这个前因。这是外在的神魔外道要吃他,还是他内心的魔在吃他呢?怎么去看呢?难道不是他内心的魔在,才要把他自己吃掉吗?当然这段故事是虚幻的,但其教化意义却是真实的。

诸佛甚深行处,通常人不易信受,不知道因果的甚深道理。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念生起,不知后边有多少事情在等着你。你没有智慧,因此看不到,更不知佛的甚深行处,于是,一边是拿着一个很虚伪的心修行,一边是很真实地在造业,如此相续不断。三界的恶业不断,堕恶道是必然的。所以不是修行不管用,问题是你真修了,还是假修了,是真修行还是在造业。

佛在这里跟阿难说,如果听闻了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能够至心去受持,能够不生疑惑,如此还能堕恶趣,这是不可能的。阿难,这是诸佛的甚深行处,众生难可信解。为什么持这一句名号有如此功德呢?因为佛以无量的慈悲愿力及善巧方便,把甚深的妙义都凝聚在这一句名号中,化成一个最简单的方式让众生去接受,这一句名号就包含了佛的甚深行处。并不是佛法本身只一句名号这么简单,而是从极其不简单当中生出来的,背后有诸佛无量劫的愿行在。

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然而阿难却信心坚定。前面阿难的回答,让我们后世的众生生起了无比的信心,他能够完全地信受。阿难为什么能受呢?释迦佛下面说了,阿难你之所以能有坚定的信心来受持这个法门,是因为如来的威神之力使然,你正在感受佛的威力的摄持。阿难在佛住世的时候还没有成就,他是佛涅槃以后才明心见性证果的。此时阿难是因为被如来的威力摄持住,所以他对这个法全体地相信。

下边,释迦佛接着说:“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这个问题可太大了。我们都觉得我们已经很信了,信得很正确了,已经全体都信了。但是,佛这里一讲,你就要问一下自己。因为佛说,不管是声闻还是独觉,还是未登地的菩萨,都不能如实信受。为什么不能如实信受呢?因为和佛的实相境界差得太远。

譬如说,我告诉你动物园的笼子里关了一只老虎,异常凶猛,我昨天被它的凶猛震慑了,我感到很恐惧,这个老虎挺可怕的。然后我跟你说这个老虎很凶猛,你也会信,因为你相信我不会骗你。但是,你的印象是不深刻的,是朦胧的,你没有亲眼看到,我说的这句话完全没有震慑你。或者说,你虽然没有看见,但远远地看见有很多人围在那里大呼小叫的,你看到了这个场面,你的身心感觉又不一样,这和你什么都没有看到又有差别。那么离实相越近,你的感受就越真切,你建立的实信就越坚定。你的境界和佛的境界越靠近,你越能相信佛说的法。你对这个物质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跟佛越接近,你的信心就越坚定。

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但如果你离佛的境界差了很远,你就觉得佛说的跟你没有关系,你不会觉得念佛会真实地给你带来好处,心生的贪、嗔、痴、慢、疑占据了生命,哪里来的净信?如此去修西方极乐世界的法,你也不会在意,所以不能生起实信。有许许多多的上师、古德,在修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时,是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再现的。他跟佛土境界,跟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都已经很近了,就还差一层窗户纸,这一刹那,他能见佛,能看到观世音菩萨,能看到阿弥陀佛,能看到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再现。当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想在他的心中有多么强烈的震摄啊!他会建立完全的信心,所以他一定得解脱啊!

诸佛甚深行处,阿难却能信心坚定,这都是由于如来威力使然。普通学人为何不能建立信心呢?因为一切众生以妄想思量为我,在妄想思量当中起分别知见,以分别知见起人我是非。这都是往昔的习性业种,又被今世的外缘勾召出来而种子现行,复造新业。今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往昔有这样的习性与今世的因缘聚合,如此便自行蒙蔽善根慧种,所以信心难以建立。今世诸多的善缘,都被此业习的种子蒙蔽了袁不能起善念。为善的时候,是外形为善,心没善念。很多善的行为都是脑子一热,然后就去做了,是前五识统领的第六识,不是第六识统领的前五识。这样,做完以后的结果必然后悔。

《太上感应篇》说,为善的时候应“施恩不图报,与人不追悔”。这种思想就是建立在对生命深刻的认知上面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为什么说与人不追悔?只要一追悔,善就开始打折。为的那点善哪够折的!因为人为善的机会很少,为恶的机会很多,把恶停下来,才有机会为善。如果为了这一点点的善,又在不断地追悔之中,这就等于白做,又回到零位。这样,人生境界永远得不到提高,智慧永远得不到提升。

当一个人无法提高自己的层次时,连自己的因缘果报都不能转化,何以谈救度众生?没有机会啊!道理是最普遍的,并不是很复杂得让我们的心智达不到,而是看你愿不愿意。从来好梦不愿醒,那儿做白日梦,跟自己玩得很开心,所以不愿意醒。如果是真睡着了倒好办,“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梦中痴迷人。”装睡了你怎么办?怎么敲也敲不醒。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在装睡,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是在装睡,还是真睡。

当这一切的业种蒙昧了善根慧种的时候,善根是难以建立的,也就无以建立信心。此处佛说了,一切的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都不能够如实信解,那更何况凡夫了。然后我们再加上几个字,更何况末法时期的凡夫,所以自己不信实属“正常”,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连声闻缘觉和未登地的菩萨都不信,那我的不信就太正常了,所以我就不信吧。不要忘了,你不是为了不信而来,你是为修行而来,你是为成佛而来。你不去突破这一切,那就行了吗?如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平时愿意努力地提高自己,可是一遇到矛盾、遇到人我是非时,却说自己是凡夫,就如同从来都没听闻过佛法一样,这就又回到最原点,退回到凡夫位,这样永远也没有确立信心的机会。你不要认为声闻缘觉都不信,那自己不信也是正常的。信心的建立,是佛法在心灵当中建立的基础,是出离六道的基础。如果对此不能建立信心,想出离三恶道是不可能的。

一路修行的过程,即是一路言信的过程,最后信心完全确立,完全成佛。这一路修行的过程,你都不要抛离信。有人说,我到你这里,就不需要再谈信不信了,好好干活就行了吧。我对他说,你这是盲修瞎炼,你会越搞越糟。因为做事是为了提高智慧,完成的是智慧解脱。智慧解脱是需要土壤的,土壤就是信。

这里说,一个未登地的菩萨对诸佛甚深所行不能如实信解。何为未登地菩萨?就是十信初发心位。此十信位为外凡位,还在菩萨位的外边,属于菩萨位的预备果,还在准备入菩萨道。十信圆满,确信无疑,是入菩萨地的前提之一。入菩萨位从欢喜地开始,到离垢地、发光地,一直到十地菩萨位,统统是以信为基础的。

未登地菩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在模仿着诸菩萨开始行菩萨道了,在做人间利他的一切的工作,然而无明未破。在做的过程当中,时信时不信,一段时间相信了,一段时间不相信。由于无明未破,所以法性未显,未得真实的诸佛智慧,也就不能给后边的人带来真正的好处。然而,他所建立起来的十信位认为自己必须要走这样一条路了,只是现在还没有真正进这个大门,还需要时日真正把这个大门敲开。拿什么敲的?信心和愿行。用信心和愿行才能把这个大门推开,然后才能登菩萨门而入。

未登地菩萨相当于是预留位菩萨。等到他身心真正地感受到了行的利益,能够身体力行,以无我利他的精神奉献给苍生,然后在此积聚能量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转化事物,以及转化其他的修行者,这时他开始入菩萨的正行位。

在今天的世间,遇到一位真正的正行位的菩萨是极其难得的。在修行人当中比例非常低,因为是末法。真正地能够转化你的命运,三五句话可以改造你的命运的,一定是在菩萨的正行位中的大菩萨,否则在末法时期,是不得以显现的。也就是说,真正进入正行位的菩萨,才能给众生带来真实的利益。这种利益不是眼面前的升官发财,以及没有疾病这么浅显的,而是久远劫生命意义上的。

只有进入真正的正行位以后,才能从根本上证得宇宙的真如实相,去妄证真,然后才能得观相。观相观的是什么?是以观佛的智慧为菩萨修行的方向和目标,叫“上求下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这为菩萨。他的这个观,既观到众生的苦难要去救治,又要去看到佛的甚深行处,是以怎样的智慧方便来救度众生的。然后,他做一个显现,在众生与佛之间进行沟通,起到联络作用。

然而,进入正行位,这种智慧依旧是不圆满的,与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还不能够在念念之中慈悲与智慧等同圆满。事情一起,慈悲和智慧应马上同时显现,而且是同时圆满。有多少智慧就有多少慈悲,是等同的,并且是念念不断的。如果有前后、有主次,比如说,前一念是证真入道的,是空性、是无我的,要以慈悲和智慧去解脱众生的,那后一念怎么解脱众生呢?于是起一个观相,观察佛是怎么用的,然后自己就怎么用,但此两者往往会隔而不融。看到佛是这样做的,然而等到自己做的时候就走样了。为什么就走样了呢?因为心中的妄念分别、尘沙烦恼还没有完全断掉,智慧与慈悲没有完全等同圆满。

再比如说,当一个人过来,我马上会想到他曾经对我怎么不好。可我又一想,我的这个想法不对,不管怎么样我是一个修行人,怎么能起这样的分别妄想呢?当这一念起来的时候,已经不圆满了。那如果连这一念都没起,那就更不要谈了,那就不是在修行位,还是在凡夫位。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地达到慈悲,慈悲不圆满,那么他的智慧也不圆满,这当中有一个观照的隔而不融。观照就是不断地看,不断地比量,这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刹那间就圆满。每一个修行者都要有这样的过程,不断地在观照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智慧和慈悲的不圆满,所以要不断地依着佛的言教去生起观照般若,在比量与对照中生起信解。佛是这样做的,我也要这样做,不断地比量和对照,不断地生起信解。

未登地的菩萨是因言教而信解,并非是在行持的过程中自能证理而信解。我在行持的过程当中证得了一个真理,这个真理与佛的认知无二无别。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要观照自己又执著什么了,我不断地要放下,不断地要生慈悲之心,终于那颗真心会突然间生起来,身心透彻,明了什么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那个时候不再有观照,你想让我执著,我都执著不了。你想让我搞一点人我是非,我都搞不起来。不是在不断地警醒自己,而是只缘无事可思量。

净行法师写的《佛法》一书中说,佛不持戒,因为佛不犯戒;佛不行菩萨道,因为佛行持已经圆满,已经是不行而行,行而不行,吃饭、穿衣、睡觉,无不在行,而不需要一个特定的什么形式去行。佛也不需要观照。有人问观世音菩萨,你手里怎么还拿着念珠,你在念什么啊?观世音菩萨说,我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人说你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还要念吗钥观世音菩萨说,佛在心中莫外求。

什么叫观照,我看佛怎么做的,以佛为榜样,这心就已经向外驰了,这是在比量对照当中起信解。未登地的菩萨只随言教而信解,并非在行持中自证而信解。因此,阿难有如此坚定的信心并非阿难自力,而是诸佛加持方得。佛在这里说了,“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惟除一生所系菩萨。”

菩萨从入初地,一直到破无明壳、竭烦恼河显现法身,身心性命全体皈依佛,慧命相续,此报身在净妙土中辗转变易,进入变易生死而不再受分段生死,至十地,进入等觉,位居补处,才为一生所系。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日后接阿弥陀佛的位子,这叫一生补处。还有像释迦牟尼佛的前边一世为一生所系,就是还剩最后一世,下一世在人间显最后一世的圆满,等觉菩萨圆满成就。以等觉菩萨入人间,最后圆满修行,其前一世为一生所系。再比如说,当今的一生所系菩萨应该是谁?弥勒大士即一生所系菩萨。从释迦佛到弥勒佛出世,大地如平掌的这一段时间里面,弥勒菩萨是一生所系,最后圆满菩萨果位然后成佛的,并且是开辟人间净土。

只有这样的一生所系菩萨,才能于诸佛的甚深行处证得真正的净信,才真正建立起信的不坏失的力量。除此以外,都与佛的境界有诸多的差别。差别越大信力越小,差别越小信力越大,就是以信力来衡量。言信是一个全生命概念的信,不是我们口头上讲信不信这么简单的,此中包含对生命的挑战、对习性的挑战。信没信都能看得见,我都信了,但是我的习性未改,那就是没信。基本的信的土壤不在,去谈修行,去谈修行的方法就是妄谈。习性都没有改掉,什么修行方法都不管用。没有土,怎么栽树?所以我们讨论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以信为一切行为的基础。

欲界众生以六根染六尘为命,以贪、嗔、痴、慢、疑为居所。虽是人身难得,却不知何等行为能给自己带来真实的利益。我们生活在世间,时时刻刻都在呵护自己的色身,衣食住行都围绕着这个色身去转,希望给它带来好处,但往往以为在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诸多行为,恰恰相反带来了诸多恶果、厄运。你呵护的心越重,给你带来的厄运就越多。怎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没有智慧,无明,这就是欲界众生的一个最大特性。

既得人身,若无善根,不能净信三宝,也与佛法无缘,又何以有闻药师法的因缘功德呢?连听闻的因缘都不具足,又何以谈正信呢?这是环环相扣的。于佛法僧三宝能生起正信和恭敬是非常难的,因为这需要对现有的生命进行一场殊死的挑战。如果没有建立很高的智慧,人是不肯挑战的,就会随着自己的习性而行,堕落也就在所难免。能于佛法僧三宝生起正信恭敬已非常难得,然而要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比净信三宝还要难。

皈依三宝为普遍信仰佛法。佛广开八万四千法门,普度一切罪苦众生,所以你信任何一法,皆为皈依三宝。可是,能入药师佛法门的,就难乎其难、微乎其微了。你要没修到一定的程度,没有行到一定的程度,是没有这种因缘的。今天在座的各位善根福德具足,这是在往昔修行的过程当中,积累了普遍的善缘,得以共同走进药师法门。我们要感念佛菩萨、一切祖师大德对我们的加持,否则我们是没有如此机会的。其中有我们的努力,更多的是佛力加持。如果不是佛的威力,阿难都不能生起信心,更何况末法时期的我们呢!

前边佛在说阿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自己。今天的道场如果没有佛菩萨的加持,还不知道要出什么情况。一切的法不善得。今天在世间能有一个修行的道场,在灾难深重的五浊恶世,还能修药师法门,我们这个福报要超出人间多少倍啊。《地藏经》中说,你在佛法中所为一毛一渧善,佛都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回馈给你!虽然我们做的事是小小的,但是我们所将拥有的是无量无边的。不说别的,在座的各位和网上的学员,我们同在药师法门下修行,未来际一定共感大福报!这是药师佛的愿力,一切所求,悉皆满足。

回过头想一想,这世间挣钱多难,要造多少业,要拿多少业障和轮回去换啊!我们多轻松,而且是一个正业,这就是越穷越穷,越有越有。它会把你的生命整个地翻转过来,要福报有福报,要长寿得长寿,要官位得官位,只能这么方便了,只能这么好了。佛是圆满的,佛的言教一定是真实不虚的,真实不虚的法一定会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使得我们愿行圆满。我们在这三天的药师法共修中,不管发愿文和回向文是怎么说的,获得最大利益的是你本人和你最亲近的人。

阿难。彼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善巧方便。无量广大愿。我若一劫。若一劫馀。而广说者。劫可速尽。彼佛行愿善巧方便。无有尽也。

为什么持了药师佛一句名号,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和利益呢?佛接着说,阿难,这位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往昔过去生中,修行无量无边的菩萨行。你的一句佛号,含摄了他所有的万行功德。

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往昔行无量无边的菩萨行,用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发无量无边的广大愿力,这正合了菩萨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为无量无边的广大愿力,“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即是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所谓方便善巧,即是百千种的手段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从智慧与慈悲当中生出来的,其中包括学问、工巧明等等。比如说西藏的唐卡制作,要对佛有深刻的认知,乃至于细微处都要非常清晰,才能把佛像画好,所以,工巧明依然是一个法门。

方便善巧的手段方法,其中还包括立人间事业。在人间确立了一个事业,让大家围绕着这个事业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建立对佛法的信心。事业有成,所有的人即成。末法时期,人心的思辨意识比较重,这是一个最好最快的法门。

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一定是有期的,有生便有死。然而有一个不死的东西在。我们去看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到今天他们思想永存,精神不死。那么,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再往后看两千五百年,他们还不会消失。并且每到社会发生了思想、行为上的混乱,都是把他们的思想拿出来救世。他们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色身救世,而是化作百千万亿身来救世。我们在座的有可能是释迦牟尼佛,也有可能是老子,也有可能是孔子,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去做事。如果用佛菩萨的思想去做事,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千手千眼,又合回去了。看你怎么想,看你怎么做,看你对这个事业,对这个时空是如何认知的。

当你真正确立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并广行天下的时候,你便不会去畏惧这一期生命的生死,那你便从分段生死跳到了变易生死之中,这就是一个超越。当你还把目前的这个生死看得很重,认为自己一死,世界便塌陷了,这说明你还没有把自己奉献出来,还在分段生死之中。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这个状态进行认知、观照、习练,要对我们的生命做一个真实的挑战,不断地去超越和突破,然后才能确立这个认知。

学问、工巧明、立人间事业,等等的善巧方便,都是手段方法。然而在千变万化的方便善巧中,皆不离因果。佛菩萨是在利他摄化,教导众生,在行为当中认清因果,在因果认知的基础上走一条修行的道路。只有认清因果,才能够转化因果。任何一个法不管多复杂,基础都在这里。就像我们今天说为天地立心,说得那么宏大。如何做起?这个天地之心是什么?曰阴曰阳啊!把阴阳这个概念立在天地之中,便是为天地立心。怎么立?确立一个世界观。世界观怎么确立?行教化。这都是连在一起的。最后落实到行动上的时候,是简单易行的。无量大愿、大行、善巧方便,都统摄在因果的系统之中。

我们今天能在末法时期共修药师法门,为未来际种下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智慧解脱的种子,而使得我们在最后得一个圆满的佛果。修行佛法,就为了成佛,千万不要在半路上停下来,直取它的正果,不要在半路上去想。有的人福报一好就想,做几世人也蛮好的。我告诉你,都没有佛国美,都没有解脱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路把善根、福德、慧种种好,最后直取佛果,不要停在半道上,不要留恋在一路的路景之上。留恋在路景之上的时候,就相当于唐僧到了女儿国,呆它三辈子也不出奇。在那里,他就可以当国王了,在温柔富贵乡好好地生活一下,也挺好。但是他那个道心就要大大地减退,从整个修行的历程上来说,那他就吃了大亏了。

释迦佛接着对阿难说:“劫可速尽,彼佛行愿,善巧方便,无有尽也。”劫可以速尽吗?其实是不可以速尽的,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佛在这里说,即使是劫可以迅速地过去,而药师佛的功德是说不尽的。我们今天去谈药师佛的利益,这一本经典是说不尽的。因为药师佛在无量无边的劫当中,行了无量无边的善巧,这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释迦佛不可能一一说出,也说不完。所以释迦佛在说法的时候,经常把自己说的法比喻成爪上土,把没说的法喻成大地土。药师佛的法穷劫说不尽,还有太多太多的没有说出来。一本《药师经》读下来,药师佛的法说完了没有?没有说完呀!他的修行、善巧方便,说完了没有?没有啊!都没有说完。所以佛说,劫可以速尽,而药师佛的功德说不能尽。

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不易信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其广阔的程度不是人的思量可以想象得到的。不能凭着思量,就以为了解了全貌。说盲人摸象都是很高抬,我们了解的连大象身上的一个细胞都不到。佛在说这一切法的时候,实在是叫微妙用心啊。

前面这一大段都是释迦佛与阿难的对话。因为是和经典的流通,与未来际众生的信受有关。下面又换了一个人物,出来一个菩萨,名字叫救脱,和众生的解脱有关。太好了,太圆满了!这个经典流通是干什么用呀?解脱呀!救拔重重的苦难,使得每一位众生从苦难当中能够解脱出来。我们来看下文。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是明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它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报恩般若地

    报恩般若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民族、宗教问题很敏感,民族、宗教工作很重要,民族、宗教关系很重大,一句话,民族、宗教无小事。
热门推荐
  • 仙妃媚骨

    仙妃媚骨

    如又一世,我不做花粥,我要做花千媚,闲来无事撩撩王侯,回眸一笑间令诸圣倾倒,八九不离十,这就是千媚妖妃的倾国日常。
  • 洪荒之祭司长歌

    洪荒之祭司长歌

    彦修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不过是心情好偶尔遵从了下师命,从一个古怪的墓坛里捞个东西出来!结果,居然从此一个弱瓜死皮赖脸的缠上了,甩都甩不掉!图翎:如果可以重来,彦修:你别想了!还是我去接她!黎音表示很委屈,她也不想的啊,只是洪荒太危险,当然要找最粗的大腿抱了,而且这大腿还特别帅,嘻嘻,多赚啊~图翎吐血:我难道不帅吗?黎音撇嘴:你心里没点逼数吗?我怎么可能找个比我美的!
  • 勇敢者的游戏之复兴计划

    勇敢者的游戏之复兴计划

    只有勇敢者才能完成的任务,看地球人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 午夜怪谈之贵事

    午夜怪谈之贵事

    本篇讲述的是奇怪的事件,建议大家在被窝里看
  • 圣道尊

    圣道尊

    从焚书坑儒到三世医书,一心与命运抗争的少年,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秦时明月。
  • 惊世盗妃:废材二小姐

    惊世盗妃:废材二小姐

    一朝穿越,21世纪神偷秦玖言,变成了北齐秦家懦弱废材的二小姐,家母的不待见,嫡姐的陷害,太子的侮辱,让一直沉寂的秦玖言,一次次的暗中反击。他是北齐众所周知的残废晋安王,当面是被众人欺|辱的废王,实则却是残忍嗜凶的暴王,当得知秦玖言被太子退婚,某爷暗中一笑,“这丫头倒是有趣。”秦玖言一次又一次的从晋安王身上顺手摸走好东西,却被某爷抬手一个街咚,“顺走了我的东西,小丫头你难道还想跑?”撇嘴看着某爷,秦玖言淡淡一笑,“这位公子哥,看你这么寒酸,你就算是倒贴给我,我还不要呢。”某爷眉眼微微一挑,脸上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来,“既然如此,你从我身上顺走了不少好东西,不如,我把自己倒贴给你如何…”
  • 妈咪,爹地BOSS好痛哦

    妈咪,爹地BOSS好痛哦

    五年前,一场空难,夺取她父母生命,唯一的姐姐卷巨款逃走,她从天堂沦落至地狱,八千万,她卖掉自己的尊严,将心交给了魔鬼……噩梦般的回忆,五年后仍在继续……
  • 冰天十夜

    冰天十夜

    玄星十夜,冰霜灭道。异国变异人来袭,十夜赴会,雷霆雏形,冰与血的战争。情碎梦灭,冰帝觉醒。神话之战,十二星闪,双帝之战。等级划分:人玄境、地玄境、天玄境、爵玄境、灵玄境、皇玄境、空玄境、圣玄境、帝玄境。
  • 废材宝妈的抓狂生活

    废材宝妈的抓狂生活

    从少女到女人再到宝妈,说起来也就这简单的几个字,可真的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只有自己知道……谨以此文送给所有亲爱的宝妈们
  • 我的围棋生涯

    我的围棋生涯

    我开始学围棋的这些年,小时候是前世,现在是今生,好像相距了很多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