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年8月,彼得曾给他的皇后叶卡捷琳娜写信道:“托上帝的福,我身体很好,但总是感到生活不便,因为你知道,我左手不够灵活,所以我只能用右手同时拿剑和笔。”彼得信中的“剑”和“笔”就精准地概括了他在军事与治国方面的繁重事务。
彼得一直盼望战争早些结束,因为相对于战争他更喜欢通过政治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而且,他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彻底改革。可是,眼下战事频仍,使他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改革事业中。尽管如此,驰骋疆场的彼得还是没有停止改革之事,他经常穿梭于战场与莫斯科、彼得堡、沃罗涅什造船厂以及其他地方。他还不停地执笔写下各种敕令、外交文件以及法律条例等。他为国家日夜操劳,要求属下也要兢兢业业。
彼得力图做到事必躬亲,以至于他本来健壮的身体开始遭到病魔的侵袭,而北方大战硝烟迟迟不散,所以,他只得在战争间隙来进行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改革。
彼得一边继续加大国内工业生产规模,建立工业生产体系,一边带头在国内大兴节俭之风。一次,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看到彼得赠给外国使节和皇亲们的礼物实在微薄,便走到彼得跟前说:“陛下的礼物令我们这些大臣都觉得脸上无光。”彼得立即驳斥道:“你认为我很小气吗?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第一,只有减少需要才能真正破除陋习,我就是要先做出个榜样来;第二,我的收入并不比你们多,花钱的地方也不比你们少,理智告诉我必须慎重花钱。”彼得言出必行,他对自己的生活毫不讲究,一天三餐并不比大臣们的丰盛,只是面包、牛肉、火腿、白菜汤和稀饭等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他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狂热地采取各种措施欲在短期内使俄国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甚至不惜让造币厂日夜生产货币,虽然这样做从长远来看的确对国家发展不利,但是彼得眼里只有国家的迅速崛起。
在发展国家工业的同时,彼得还推出多项发展商贸的政策。他令大量农奴开凿运河,修建通商口岸;限制进口而加大出口量;与西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大力发展圣彼得堡的对外贸易,将国家大的贸易公司迁往圣彼得堡。此外,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他还向贵族、领主们出售某些产品的专卖权,以从中收取高额的赋税。与此相类似,彼得还在很多方面立了不少税收名目,并且以法令的形式保护商人不受贵族、领主们的侵犯。虽然这些措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俄国经济确实在短期内达到了一定高度。
彼得还注重科技兴农。在俄国这个农业大国,彼得奖励东部垦荒,在黑海和顿河地区广置农场,引进国外优良畜种,发展养殖业。彼得还改进生产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经济上去了,彼得继续他在文化领域的改革。为普及文化教育,彼得一方面在全国创办新式学校,另一方面亲自参与改进俄文字体的工作。俄国一直通用的是教会式的斯拉夫字体,这种字体笔画多、发音难,不利于大众传播。1710年,彼得下令全国采用新式字体,这种简洁的字体带动了俄国出版业及印刷业的发展,俄国人不再总是面对单一的宗教类书籍,他们随时可读到多学科书籍,包括那些翻译过来的外国出版物。彼得十分关心外版书的翻译工作,他经常告诫那些翻译者要使用意译,翻译者务必先读懂原著,领悟其内涵,然后将其用俄语清晰流畅地叙述出来。彼得还拿出自己校订的农耕类译文,告诉翻译人员他如何将译文去芜存菁,删去多余段落以避免“浪费读书人的时间”。
为使全俄国洋溢起浓郁的文化氛围,彼得命令在各地广建博物馆、图书馆、专业研究机构等文化组织,还花重金从国外买进各类文物增加博物馆馆藏。他创办的俄国科学院,更是集结了全国顶尖的科学人才。为使圣彼得堡不负新首都的威名,彼得在圣彼得堡建立起全俄最大的图书馆,其馆藏可与西欧同类图书馆相媲美。
在此期间,彼得还撰写历史著作《北方大战史》,本就为国事宵衣旰食的他,当真把自己忙得毫无喘息之机了。不过,就在1717年冬天的大雪覆盖上俄国大地时,彼得坐上雪橇前往阔别已八年之久的莫斯科,他的归来,使长子阿列克谢面临着末日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