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后,他与后勤组的同志们一起到后厨打扫卫生。推开门,一只老鼠在灶台上受了惊吓,跑向墙角,到了墙角,回转身瞪着大眼睛看着不速之客。窗户上一只特别大的蟑螂没当回事,依然在悠闲地做它自己的事,再细看,这里简直是蟑螂的世界1窗台上,案板上,柜子里,下水道里,到处都是……后厨的脏乱程度让大家吃惊不小,甚至对前几天吃他们在这里做的饭产生后怕。
“后厨的蟑螂特别大,特别多,拿水冲都不管用。请示白主任、聂主任后,放了些药,才算解决问题。”坎事员崔家振说。
不仅是厨房,厨房周围的营院卫生状态也很差,他们也集中进行了处理。不仅清理了杂草和杂物,还对营院进行了彻底的“消杀灭”,防止蚊虫老鼠传染疾病。
经过后勤组的辛勤努力,驻地的厨房终于可以使用了。9月27曰上午,田成刚和后勤组的几个人前来帮厨,坎事员崔家振施展自己的厨艺,做出了一顿可口的饭菜。队员们一边品尝,―边赞不绝口。
“这时,后勤保障才算走向了正轨,这是后勤组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田成刚说。
驻地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中塞友好医院那边仍然面临着诸多保障缺陷,田成刚又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医院。
中塞友好医院是当地最好的医院之一,占地5000平方米,设备设施也是比较好的。但是,检测队进驻之前,这里的工作人员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多已经离职,医院已是人去楼空。进驻后,医院的硬件设施运转仍不正常,时常断电,燃油紧张,水质很差……这些问题对于检测来说,都是致命的“硬伤”。尤其是停电的问题,可能导致检测实验随时意外中断,直接影响工作的进行和任务的完成。
田成刚深知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尽快解决,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未雨绸缪,每一个疏漏都必须提前堵住。而这一切,依靠塞方解决都不容易,还是要立足自我保障。为了提供充足的水电油,后勤组准备了水袋、油罐,架起了自带的三台发电机,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便于市电和发电机之间转换,他想买一个发电机和市电的转控开关,但找遍了整座城市也没有找到。停电很经常,而且什么时候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不知道,没办法,只能一直用发电机,来保持供电的连续性。实验用水难以保证,田成刚就协调塞拉利昂卫生部,让他们帮忙解决。塞方答应用水车给拉水,他就买了个储水罐,让塞方的水车每天把储水罐加满。
9月28日,检测队第一次接检埃博拉病毒样本24例,全部顺利完成。
“看到检测组出了成绩,我和他们一样激动而兴奋,因为他们的成绩就是对后勤工作最大的肯定。”田成刚这句普普通通的话,道出了后勤组全体人员的心声。
万事开头难。检测队初到塞拉利昂,虽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总体上还算是开了个好头。然而,开头之后,困难还是接踵而至。
当地的水质太差,混浊不清,总有许多泥沙等污物在“游荡”。较大的泥沙粒子,在水中很快会沉淀下来,可是那些小的,已经小到成为胶体粒子了,往往几天也沉淀不下来。田成刚知道明矾可以净化水,就想买点明矾把水净化一下。可是,找遍了城市所有可能有的地方,也没能买到明矶。
当地气温比较高,按说应该穿短袖衣服,但这里紫外线强烈,蚊虫多,穿短袖很难防护,只能穿长袖衣服,热得大家经常大汗淋漓。出发时,考虑到塞后是野外生存,官兵们都带了作战靴,但如此的温度不适合穿作战靴,鞋里每天都水汪汪的。田成刚想给大家买双网眼鞋,同样是买不到。没办法,田成刚只得与国内联系,请单位相关人员采购网眼鞋。可是,由于诸多因素,网眼鞋带到塞拉利昂时,他们的任务已经快结束了,他们连包装箱都没开,便留给下一批队员了。
当地卖菜的很少,只在路边一小筐一小堆地卖,每次全买回来,也不够全队吃一顿的。当地没有卖猪肉的,他们二十多天没能吃到肉,田成刚到处打听,找当地的华人了解,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一个养猪的华人,买了一头猪。养猪的华人把猪杀好,大家美美地吃了一次有肉的菜,剩下的都放在酒店的冰柜里,陆续吃了一个多月。
东西买来了,做饭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整个检测队只有一名炊事员,很难保障这么多人吃饭,田成刚只好动员后勤组的其他人来帮厨,他自己一有空也来帮厨。他对坎事员崔家振说:“在厨房里,你别叫我组长,也别叫我处长,我就是你的兵。你只管炒菜,配菜洗菜都是我们的事,你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厨师崔家振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蒸馒头,烧粥,炒菜,很辛苦,还忙不过来。驾驶员张凤东每天坚持早起帮厨,田成刚和后勤组的其他人也经常早起帮一帮,才保证了每天7点半能正常开饭。
驾驶员宋凤波也经常来帮厨,而且不嫌脏,不嫌累,什么活都干。他每次过来,崔家振都跟他开玩笑:“老宋又过来了,给你找个好活。掏下水道去。”他不会切菜,来帮厨就让他通下水道,他总是二话不说,挽挽袖子便下了手,而且总是直接用手去掏。
有一次,崔家振和同志们一起去医院勤务,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堵车。在路上堵了将近两个小时,到驻地时已经快6点了。他赶紧跑进厨房做饭,但开饭的时间很快就到,他特别着急。这时,田成刚带着后勤组的其他几个人来增援,大家一齐动手,很快就把饭做好了。
为了能让崔家振休息一下,田成刚经常组织大家包包子或者包铰子,以减轻他炒菜的劳累。崔家振感慨地说:“田处长作为后勤组的组长,每天的事情那么多,还经常关心厨房的事,经常来帮厨。印象最深的是他很会捏饺子,捏的铰子很好看,速度也很快。”
两个月,崔家振一直连轴转,基本没有休息,圆满完成了全队的伙食保障任务。回国后,田成刚在向有关部门汇报时,特别强调:“炊事员一定要奖励!”
如今,再谈及那次的饮食保障,田成刚总要说起他对后勤保障的一些思考。他说:“后勤必须先行,前期考察的时候必须有后勤人员的参与。专家只考察相关的专业情况,后勤人员才会更注重考察社情民情。只有考察得细致全面,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准备。比如饮食保障,早知道必须自己做饭,就应该多编配一名炊事员,否则,如果炊事员生病了,大家可能都吃不上饭。还有,人才培养一定要一专多能。检测车去的时候,康菲公司去了一个工程师,开车、安装系统,几乎样样精通。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要往这方面考虑,让坎事员去学驾驶,让驾驶员去学厨艺,关键时候可以解决实际问题……”饮食保障困难较大,车辆保障的困难也不小。驻地酒店到中塞友好医院有37公里远,人员来回需要车接车送,还要不定时地送饭送东西,车辆动用非常频繁。人塞时,他们只带了一辆越野车,周转不过来,只得租了两辆当地的车。但是,租车的费用高得离谱,大车一天要收400美金,小车也要150美金。考虑到租车太贵,田成刚便建议在当地买一辆。经批准后,他们花32000美金买了一辆二手的中巴车,等于用两个月的租金买了一辆车,不仅可以保障他们用,还可以保障下一批援塞的队员用,最后还可以卖。这样算来,比租车划算多了。
经费保障虽然不是问题,但也遇到了临时的困难。出发时,机动费用只带了10万美金,由于当地的货币管制,一直只能现金交易,便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如果按正常开支,单是清关费和协调中资机构的运输费,就能花掉所带经费的三分之二,加上酒店的费用应该预支,基本就剩不下多少了。田成刚积极协调,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谅解,容许清关费和运输费先不结账;酒店的预付款争取不给现金,直接由国内打到酒店的账户上。“为了节省开支,才租了他们的厨房,一天只要200美金,加上购买食品蔬菜,也比吃他们做的盒饭节省许多。”田成刚说。
最让田成刚操心的,还是安全问题。在国内出发时,送行的领导提出过要求:“车不掉漆,人不掉皮,一个不能少,当然也不能多。”这个要求看似不经意地说出,还带了调侃的成分,但对田成刚来说,他觉得责任重大。到塞后,每次在电话里向国内的领导汇报工作,领导都一再强调安全问题,让田成刚头脑里的安全那根弦绷得一紧再紧。他感慨地说:“那两个月,一直感觉肩膀上扛着千斤重担。”
塞拉利昂物资匮乏,又受疫情困扰,社会治安不是太好,经常发生抢拿卡要的事件。有一次,田成刚买了一大袋矿泉水〔当地矿泉水是用塑料袋装的I里面有24小袋,刚买完,当地人就围上来抢,一会儿就抢着喝完了。驾驶员许昕曾经遇到过拦路要钱的,解释半天才被放行。
检测队的车辆虽然不多,但交通安全的压力也不小。首都弗里敦依山而建,很多道路都是盘山路,路面狭窄,路况不好。而且,酒店到医院途经闹市区,当地人喜欢在路上睡觉,夜间行驶更让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