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利文化村,我们还参观了这里的地热喷泉,最高的喷泉高度达七八米,温度大概八十度左右,热气四散,升腾而上。不知纽西兰多白云是否与此有关。罗托路阿的泥浆池又称青蛙池,因为地热关系,黑色的泥浆池不断向上翻滚冒泡,恰如一只只青蛙在跳动。这火山泥浆含有多种矿物质,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火山泥面膜在现代美容界十分流行,深受女士们青睐。在罗托路阿,这泥浆池属于毛利人,政府要开发利用火山泥浆,必须与毛利部落首领协商签约,并支付资源使用费。毛利人的维权意识和精明程度可见一斑。
在毛利文化村附近,我们见到了纽西兰第二大湖泊———罗托路阿湖,因湖面上常有成群的黑天鹅栖息于此,又被称为黑天鹅湖。午后的斜阳柔柔地洒在湖面上,一切景物显得静谧而安详,水质很清,远处的岛屿和近处的红房绿树,以及码头上的私人飞机都将倒影投入湖面,朵朵白云和鸥鸟鱼儿们一起在这倒影间无所顾忌地游弋,黑天鹅们则懒懒地伸出长颈,对镜理妆,顾影自怜。湖边长椅上,依偎着一对纽西兰老夫妻在吃冰激凌,他们相互交换着品尝,显出津津有味的样子,如品味他们甜蜜而幸福的人生,让人羡慕,让人陶醉。忽然,两只黑天鹅扑棱棱地展开翅膀,一前一后向湖的深处飞去。或许,正是被这对老夫妻的恩爱煽动了它们追赶幸福的激情?湖面被划开一道波纹,俄而又回复平静。
入夜,去罗托路阿的山顶欣赏毛利原住民的歌舞表演,月亮很圆很近,那月宫中的桂花树清晰可辨。俯视山下,视线之内是一片灯火的海洋,我们惊叹于这座才五万余人口的小城市竟有如此大的占地规模,转而一想:这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大部分房屋为别墅式,前后有园,占地自然就大。说它是城市,其实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现代化乡村。在新西兰,这样的乡村化的城市随处可见。
现在很流行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的说法,小康和现代化究竟以哪座城市为标准,我不知道,但我想肯定不是水泥森林,不是烦嚣的市声和拥堵的车流,不是肆虐的污水和弥漫的废气。
孤岛纽西兰,偏居地球最南一隅,看不到想象中的城市繁华,只有漫山遍野的牛羊绿草。这样一处乡野偏远之地,如今却成了人们竞相移民的热土,原因何在?似乎不需要答案。
汽车离开罗托路阿,渐行渐远,出现在我们视线中的,是它永恒的背影。
高丽纪行
家的感觉
5月27日,我们苏州市文化艺术代表团一行二十二人,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向群的带领下,出访韩国,参加苏州市友好城市———全州市盛大的传统节日“丰南节”。代表团成员大多首次出国,心情格外兴奋,尤其那些年轻的姑娘们,一路上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欢闹个不停。可是,走出金浦机场,乘大巴士经汉城上高速公路驰抵全州,沿途所见,冲淡了我们原先对异域的种种美丽的猜测。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陈佳小姑娘失望地嘟起了嘴巴:“跟在家没什么两样嘛。”
韩国和中国一衣带水,与山东省隔海相望,因此在地理地貌、气候条件、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基本相似。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左侧是缓缓流淌的汉江,两岸是绵延起伏的山陵,公路顺山势微微起伏,感觉就像在浙闽一带的山中穿行。山坡上植被保护很好,树木葱茏,有银杏、白杨等,隐隐有建筑依山而筑。山坞里一片片田垅,碧绿的秧苗在风中摇曳,从季节来看,比江南整整差了一个月。水田里有小鸟在悠闲地觅食,田埂和零星的坡地上栽满了玉米、黄瓜和葡萄。如果没有前来迎候我们的韩方官员一路上喋喋不休却不乏热情的介绍,我们还真忘了自己身在异国呢。
车进全州,已是黄昏,透过车窗,只见街道整洁,绿树婆娑,两旁的现代建筑中夹杂许多古典风格的房屋,翘脊飞檐,俨然江南民宅。有肩背书包的学童、头顶包袱的阿妈妮在匆匆赶路。夕阳把远近的一切涂抹上一层金色,很温馨。
全州市“丰南街”筹委会理事长宋基太在我们下榻的宾馆为代表团洗尘。宋先生四年前来过苏州,对苏州的园林、丝绸、小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表团团长周向群致答谢词,她说,苏州和全州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美丽的山水、勤劳的市民。她祝两座城市的明天更加美丽。欢迎会在热情、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着。
陪同我们的韩中友协的翻译郑京爱小姐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还带有浓浓的京味,一问,果然在北京呆过八年。消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彼此之间的交流便亲近了许多。郑小姐待人热情,说话爽直,而且颇具幽默感。她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学习韩语,比如“谢谢”叫“坎姆桑阿米达”,“你好”叫“阿尼阿三哟”;又如去商店购物问“什么价钱”叫“阿尔妈角”,怕我们记不住,郑小姐风趣地教我们只要记住“二姨妈的脚”就行了。
夜深了,坐在床上隔窗望去,能望见不远处黑黝黝的山林,听得见风吹山林发出的时起时伏的林涛声,像是大山的呼吸。恍惚间觉得那山就是在家附近的那座灵岩山了。
顿然便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歌舞传情
28日中午,我们首场演出。大家都有些担心:在韩国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我们的演出会受欢迎吗?演员们大多是艺坛老将,有着多年的演出经验,所演节目也都是各自的“拿手戏”,可是大家仍然心中没底,毕竟是在国外,万一出现什么差错,那可真是出“洋相”了。
舞台设在全州体育场的大院内,上有天棚,饰有色彩绚丽的红绿彩带;后有布景,画有山水亭台、垂柳新荷,倒是一派中国江南景色。听说有中国艺术团表演,台前观众区的数百只凳子顷刻间坐满了观众,舞台四周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人。两侧高高的灯光台基上坐了不少摄影者,架起三角架,调准焦距,把镜头对向舞台。
“三月的江南湿漉漉哎,湿漉漉的温馨湿漉漉地美……”清新委婉的旋律,婀娜轻盈的舞姿,色彩绚丽的水乡服饰,旋转飞舞的江南油纸伞,当这一切组合成江南梦一般的优美意境呈现在韩国观众面前时,台下沸腾了,掌声伴着喝彩声此起彼伏。舞蹈《姑苏女》、《荷塘秋色》、《担鲜藕》、《打莲湘》,无一不是江南风情、水乡情韵的艺术再现。苏州姑娘清新脱俗、飘逸洒脱的表演,令所有在场的全州观众为之倾倒。
全州观众热情而富有礼貌,对我们的每一个节目,他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沈霞娟身披战袍,头插长缨,英姿飒爽地在舞台上亮相时,观众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那穿云裂帛的京剧高腔,全州观众听起来如痴如醉,韵味无穷。苏州评弹是苏州“土特产”,李幽兰弹唱的《苏州好风光》用吴语演唱,全州观众听了居然也会摇头晃脑,击节唱和,想必从那糯熟委婉的唱腔中,他们领略到了古城苏州天堂一般美丽的四季风光。谢宗良先生的二胡独奏曲《赛马》节奏欢快跳跃,技巧娴熟,以中国民族器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全州观众。令观众大为惊讶的是歌唱演员用韩文演唱的韩国民谣《道拉基》和《阿里郎》,居然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深受感染的观众一边惊喜地随节奏“啪啪”击掌,一边和声歌唱,掌声、歌声、欢呼声把演出推向高潮,台上台下融成一体。
中午的演出历时一百二十分钟,傍晚时分,我们又演出了第二场。此刻,夜色已悄悄降临,全州城内火树银花,霓虹闪烁,舞台前观众摩肩接踵,比中午多出了好几倍,人群中还夹杂了许多蓝眼睛、高鼻子的欧洲人,呈现出一派节日的盛景。
最后一个节目是舞蹈《打莲湘》,年轻靓丽的姑娘们用传统的莲湘在身体各个部位敲出各种节奏,用独特的方式,祈祷苏州、全州两座远隔千山万水的美丽古城风调雨顺,祝愿共同拥有美丽的明天。此时,舞台周围的观众迟迟不愿离去,有的观众还跑上台来与演员合影,有的观众则用中文呼喊着“中国”、“苏州”。一位民间画匠拉住李幽兰的手,要为她免费画像。
苏州和全州尽管地域不同,可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夜色中,我们乘坐的大巴缓缓离去,可中韩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逛“丰南节”
全州市体育场是本届“丰南节”的主会场。演出之暇,我们便四处逛逛,尽情领略“丰南节”的风情和魅力,感觉就像苏州人逛庙会,轧神仙一样,闹猛而有趣。
全州是座古城,丰南门则是古城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见证和象征。1959年,全州市把端午节定为“市民日”,后又把“市民日”前后举办的各种活动称为“丰南祭”,即丰南节,至今已是第四十届了。
从我们下榻的宾馆到体育场,街路上人头攒动,我们乘坐的大巴士只能缓缓而行。绵延数里的长街两侧摊位林立,黄色布棚里大多是卖各种韩国风味小吃的,从车窗里向外望去,只见卖的和买的一个个满脸喜气,乐不可支的样子。在体育场大院内侧,一个卖麦芽糖的年轻人正随着迪斯科节奏激烈地扭动着,时而敲打起朝鲜长鼓,时而惊天动地地吼上几声,脸上还涂抹了不少胭脂口红,裤管撕成一条一条的,招来了不少围观者。守摊的是他的妻子,见麦芽糖卖得很快,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在我们演出的那座中心舞台上,演出团体走了一个又来一个,像走马灯似的,从上午九时一直演到晚上九时。全州是韩国有名的文化艺术之城,仅市立文艺团体就有交响乐团、民俗艺术团、合唱团和演剧团等。全州的群众文化也毫不逊色。在中心舞台周围的四五个露天舞台上,群众自发的传统歌舞、现代舞、体操、杂耍表演,深受市民欢迎。往往台上一个人表演,台下许多人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舞到兴处,有人索性就跑上台去为歌者伴舞伴唱,甚至坐在地上,如癫狂状。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但被这喜庆热烈的氛围所感染,就像听了气功大师的带功报告,一个个情不自禁地扭起身躯,也加入到了歌舞者的行列之中。
在体育场北隅,我们见到了许多志愿者组织的义卖活动,有卖字画和手工艺品的,也有为路人画像的。据介绍他们是将义卖所得收入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在全社会营造有难共助的良好氛围。
各个竞技场上表演的一些乡土竞技比赛活动,也很引人注目。如壮士摔跤大会、民俗下棋大会、荡秋千、射箭、武科及第观摩、跆拳示范,还有出窑打铁、草鞋编织等表演,从各个侧面折射出全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时近子夜,体育场内灯火通明,歌舞正酣。观看了一整天节目的市民们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各种风味小吃摊上香气四溢,生意红火。
节日的全州,一座迷人的不夜城。
初尝韩菜
28日演出结束已是晚上八点,我们随翻译郑小姐去全州西北角的古都饭店用餐。宴请我们的是议长崔振蒿先生。他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一见面便忙不迭地散发印有自己肖像的名片。郑小姐告诉我们,崔先生刚刚在本次大选中连任议长。难怪他的笑容那般灿烂,晴空万里,不见一丝阴云。
这是一家正宗的韩式餐馆。吃韩国料理必须席地而坐,男的一律盘腿,女的侧身半跪。我们那些苏州姑娘虽说都是练“舞”出身,颇有些“舞”功,但这样跪着用餐,时间长了,还真有些招架不住。
宾主入座,四人一桌。简单的欢迎词和答谢词后,大家开始举箸。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发现韩国人所吃菜肴不算丰富,但每人一份,每张小桌上起码有三四十只碟盘碗盏,很是热闹。
首先端上的是四碟泡菜。韩国人爱吃泡菜,有“无泡菜不成席”的说法。韩国泡菜有两三百种,最常见的无非萝卜、白菜、桔梗、蕨菜、黄瓜、蒜头、芝麻叶之类,与我国四川、东北的泡菜相似,味道也很接近。
泡菜之后便是汤。汤是韩国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端上一个黑不溜秋的铁钵,很重,只能放在桌上用汤匙舀着吃。在韩国是不作兴把碗端在手里吃的,认为只有乞丐才如此吃法。汤里面或豆芽,或豆腐,数量不多,味道怪怪的。
接着端上的是主食。韩国人的主食是米饭,有时是面条。今天我们吃的是韩国有名的“拌饭”,又称“盖浇饭”。总以为“盖浇饭”是我国“****”时的专利,没想到韩国也有。形式差不多,但风味截然不同:白米饭上盖有黄豆芽、白菜、萝卜、银杏、蛋黄、人参等,据说有三十多种,盛在滚烫的石碗里,加入适量的辣椒酱后拌而食之。
咸鱼、肉片各一小碟之后,便是有名的韩国烧烤了。把猪肉、洋葱、蘑菇片放在火炉上烤熟,蘸些辣酱,还有葱之类的,用生菜叶卷起来,与国内吃烤鸭的方法差不多。
尔后端上的是一盆面,黏糊糊、冰冰凉,不像面倒像凉粉。
最后是一盆西瓜,红的瓤,绿的皮,色泽鲜艳诱人。姑娘们吃惯了苏州清淡可口的饭菜,对满桌丰盛的韩式菜肴有些吃不惯;如今看见西瓜,一个个眼明手快,只一会儿工夫,盆里的西瓜已被消灭干净。
在全州的几天里,一日三餐都由韩方安排。市长、副市长、议长、文化观光局长轮着宴请,很是热情。可是,每顿都是泡菜、洋葱、豆芽汤,大同小异,就是不见有炒菜。大家都有些纳闷。请教翻译郑小姐,她也说不出个究竟,反正韩国烹饪有蒸、煮、拌、烤,就是没见过炒。
还有,在韩国的宾馆里没见有开水供应,据说韩国的水质极好,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赛过喝矿泉水,确保不会拉肚子。只是苦了几位老茶客了。李幽兰几次念叨:回转去第一件事就是泡一大壶碧螺春,煞煞瘾。
汉城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