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训练思维、分享经验……学习是领导者增长学识的一条重要又方便的途径。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在30岁时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校长,当时有很多人怀疑他的能力,认为他太年轻,可能胜任不了大学校长的职位,他知道后只说了一句:"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多。"就这短短一句话,表明了他谦虚的态度与学习的决心,这使得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
领导者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学习能使人进步,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专业技术知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训练思维能力,还能分享他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总之,学习是领导者增长学识的一条重要又方便的途径。有个叫尼勃逊的外国社会学家就发现,百年来活跃于世界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去学习的。
公元967年,即宋太祖的乾德五年,有一天,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宰相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当时,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赵匡胤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身为宰相,却不学无术,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赵匡胤。实在压不住心头的怒火,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赵匡胤还一边骂:"你这不学无术的家伙!"
从此,赵普开始发奋读书。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一部书,仔细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便得心应手。家人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书。
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适合。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是不相信的。"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了天下。
读书、学习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对领导者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康熙能成为"千古一帝",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就是他的求知欲望与勤奋治学。他不爱美人爱读书,五更就起床苦读,夜里读书也常常熬夜。不仅使那诸多的庸碌懒惰的明朝皇帝黯然失色,也使那些专为科举考试而读圣贤书的汉族士人相形见绌。多年的苦读精修,不断完善了康熙的治国思想。
杜鲁门没有读过大学,但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多年以来从未问断过学习。长年累月的学习让杜鲁门获取了广博的知识,使他能带领美国顺利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并使这个国家很快进入战后繁荣。杜鲁门认为"懂得读书是成为一流领导人的基础",他的信条就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都必须是读书人。"
曾国藩认为学习的功用有两个,一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上谋求必要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今天常说的"读书使人进步";二是通过读书修身养性,澡雪精神,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界。曾国藩把读书的这两个目的总结为"进德修业"。
多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能让人静心、淡泊、明智。书读多了,知识多了,境界就会相应提高,凡事看得开、想得开,心胸宽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名利观……一句话,读书能让领导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多学习、多读书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能治病养生。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重,特别是对于领导者,工作上事无巨细的劳累、官场上尔虞我诈的争斗,会让人心理上紧张、精神上压抑,产生沮丧、苦闷、焦躁不安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会影响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继而发生各种病变。而读书可以化解抑郁、烦恼和躁怒,恢复恬静乐观的心境,实现防病养生。
古人说:"其身不正,其令不从。"领导者是下属的表率,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下属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一个不爱学习爱吃喝玩乐的领导周围,一定挤满了众多市侩小人;而一个爱学习的领导周围,一定团结着一群求知上进的下属。
要做一个牛势领导,就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终身学习的态度,对一切有利于推动和改进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知识和新方法永远保持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修养品行,这样才能不断夯实自身领导力的根基。